首页>2018专题汇总>2018全国两会>本网特稿

樊庆斌: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避免“人工痕迹”过重

2018-03-15 15:0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宗阳

  大众网北京3月15日讯(特派记者 王宗阳)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认为,目前山东的乡村旅游还存在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他建议,因地制宜地“巧”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切不可一哄而上搞遍地开花。

全国政协委员、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有效载体。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元。发展乡村旅游,是不少乡镇改善乡村环境、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

  樊庆斌认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元素,自然的农事活动、人居环境、生活习俗、农耕生态环境、农业的收获物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景观”,都是农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这让许多普通的乡村似乎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能。巨大的市场潜力、政策的大力支持,再加上看起来很低的门槛,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乡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局面,争相加入到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中。

  樊庆斌说,一些地方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不顾及长远,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乡村旅游重点是对乡村自然资源、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进行开发利用,但是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不在根本问题上下功夫,片面追求现代化,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比如,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此外,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景点质量。

  为了防止乡村旅游出现大起大落,樊庆斌建议,乡村游的开发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农则农,宜旅则旅。要充分考虑其文化底蕴,自然特色、交通条件、投入与回报等因素。政府要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对资源丰富、条件充足的予以重点扶持,变“撒芝麻盐”为“重点突破”。

  “实事求是地讲,很多地方可供旅游开发的自然资源匮乏,缺乏历史文化遗迹,也没有大型特色农业基地做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勉为其难。”樊庆斌建议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在一些并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和农户不要强行开办,否则只能劳民伤财。对于有热情但不具备条件的要进行劝导,避免盲目上马,对具备条件的,旅游部门要做好指导,避免走弯路,确保乡村旅游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