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颜色

2021-06-13 18:55:4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贾春国

  贾春国

  有一种残旧照片修复术,能使多年前的影像修旧如初。后来又有了上色技术,很多久远的黑白影像几乎可以完全再现当时的真实景象。

  技术确实很成功,给人的感觉却有些怪怪的,那些黑白留影陡然添加了新鲜的颜色,很像老太太整了容,看上去,总有点不适横在心间。

  在人们的想象中,过往的东西蒙上层层岁月的烟尘,犹如老屋的墙壁,大多会退色,斑驳,黯淡无光,却因此增添了魅力。那是一种说不清的多重信息的遗留,是过往历史的真实积淀,就像传承已久的老僧衣钵,自有它存在的特殊价值。如果把它漂洗干净了,反而无助于后人穿越时空回溯以往。

  也许当年的人与物就是那个样子,那个颜色,却不符合我们现在的感觉,因为现在的感觉已经渗透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与想象,还有它一路走来沾染的历历风尘。何况,黑与白是两种更为真实更为深刻的颜色。

  有形的东西如此,无形的记忆也有色差。父母在世时,偶尔会说起他们早年的经历。其中,凡是在我出生前的,尤其社会安定以前发生的事,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在脑海里复原那些事件发生时的情景,无一不是黑白色的,或是灰暗的。我想,可能因为父母年轻时的遭际,多与贫穷,落后,动荡,战乱,死亡等连在一起的缘故吧,讲述的与倾听的都心情沉重,无形中弥漫着黑魆魆灰沉沉的气息。这么一想,上小学时一些描述旧社会的课文,常在“旧社会”前加上“黑暗的”“万恶的”等修饰字眼,也就顺乎情理了。有的影片,演坏人得势,好人受难,多是头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狂风暴雨,虽然当时真实的天气很可能完全不是那样,但观众却觉得里面的阴暗背景和自己的想象感受十分契合。这很有助于观众融入故事氛围,理解角色心情与处境。或许,心理颜色才是生活的本色。

  我少年时,有几次听父亲感慨地说,现在能踏踏实实睡个囫囵觉已经很不错了!母亲也说,那些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成天提心吊胆,总想着随时往芦苇荡里逃。夜里一听见外面枪响,乱起来了,翻身就跑,哪还有心思过日子。

  父母那一辈人,历经战乱,能安然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大集体时,生活条件虽一般,但庄户人家,只要能有饭吃,心里安稳,就很知足了。如果“忆苦思甜”,回忆过去那些“军阀混战,鬼子杀人,东躲西藏,朝不保夕”的日子,前后冰火两重天,确实难以在旧时代的想象里带上光鲜色彩。

  到了我的童年,靠了父母的勤劳慈爱,感觉周围一切祥和而温馨,加上那时人们思想比较单纯,自然环境还没有恶化,所以心里眼里才有万花筒般的情景纷纷涌现,感觉活着有意思有味道,处处好玩有趣。春夏秋冬,四时光景,美好而又神奇。虽已过去了四五十年,可每当回想起来,仍感觉鲜活真实,如在眼前,恋恋不舍,一点不觉夸张虚幻,亦不曾掉色。那个时候,政治运动也会波及偏远农村,只是我的家实在太普通了,像荒地的野草,没有谁去在乎我们,理会我们。我们也没有勇气和兴致参与进去。和我家境差不多的大人孩子们,常常仅是随着人流好奇地跟着看热闹,在我们这些草根百姓眼里,那些你批我斗唇枪舌剑的场面,同在村里土台子下看戏没啥两样。我曾不知深浅地问他们争斗的缘由,多数村民竟然说不清谁是谁非。

  那时没有高考一说,连村支书的孩子都很少听说有被推荐上大学的。当民办教师或进城当工人(哪怕临时工)这等好事,永远不会轮到我们家。我父亲认命又乐观,多次说,下苦力种庄稼,才是咱这样家庭的本分。对他人的升迁得势,从不攀比眼热,更说不上心理不平。小学作业又少,只要不是麦秋收庄稼时节,放了学我就知道玩儿,就知道找同伴游戏,就知道在湖里,在树上,在原野,整天无忧无虑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并快乐着,好像每天都在过节。就算给家里小兔剜野菜,去自留地摘豆角,掐南瓜花,也跟玩差不多。我的童年比罗大佑作词作曲的《童年》里那个小孩还快活。

  没想到,生活的色彩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虚假扭曲异化,变得和本真纯然对立起来。水色开始泛黑发臭,漂浮着无尽的白色垃圾。有的地方为了景观视觉,用绿漆喷洒造绿;假冒伪劣以花哨的包装糊弄顾客;有人贴上华丽的装饰掩盖楼房的粗劣。还有掺加了重金属的化妆品涂抹到女孩儿脸上。越来越多的果蔬,色彩形状看上去水灵正常,却没了天然味道。蛋黄变的红彤彤,口感怪异,听说是添加了苏丹红,有致癌危险。鸡蛋产量提高了,一篮一篮摆在路边当笨鸡蛋兜售,知情人说很多喂了催蛋素,皮薄易碎,味道寡淡,对人体好不好不敢确定。鱼和肉被特制饲料快速催生催大催肥,搁在锅里猛炖,以前扑鼻的原生肉香,已若有若无,虚无缥缈。多数食品只能靠油,靠糖,靠味精,靠调料,刺激人的胃觉,而不再余味无穷,没了解馋的痛快和再次享用的欲望。大大小小超市里集市上,眼花缭乱的食品,很难勾起食欲。用餐时间到了,心却徘徊在无食可挑的惆怅无奈里。

  不用说,炫目的外在色彩已经变成了推销赚钱的诱饵,成了唯利是图者的帮凶。逐渐地,人们对生活萌生出深深的不信任,不放心。当不得不与外界打交道时,就像误入尘世的野猫,必须瞪大眼睛,时刻保持着警惕,无时不在猜疑着,鉴别着,提防着,回避着,久而久之,心灰意冷。于潜移默化中,曾经赏心悦目,象征着激情与诗情画意的斑斓色彩,蜕变成了生冷烦心的视觉伤害。

  于是,人们开始无视或疏远过度的色彩装潢,人们开始怀旧,人们会说那些黑白照片虽然土气,看着却亲切。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多的彩照和留下来的录像里,尽管人们穿戴陈旧,颜色单调,模样傻傻的,很多普通人还是觉得,那个时代更朴实一些,不容易上当受骗。数着星星走路也不会掉进陷阱,心里踏实,活得不累。

  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全社会正在采取措施重新捡回失去的好传统。但真正回归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大家一齐努力。

  2021年6月于济南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