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91】“80后”放弃生意回村当支书 三年摆脱“空壳村”

2018-02-14 16:45: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宝才 朱仙娉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即日起,大众网采编人员分赴山东17市,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全面展示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的重大成就。记者们深入基层,走近工人、农民、医生、售票员等普通群众,亲身体验他们的生产生活,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用原汁原味的典型事例,深入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愿,多角度展示我省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我们将通过图文、短视频、手机直播、VR、H5等融媒体报道方式,在大众网、大众论坛、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官方微信、大众网17市分频道全平台推出报道。更多精彩,期待您的关注!

  新春走基层【91】

  “80后”放弃生意回村当支书 三年摆脱“空壳村”

  时间:2月13日

  地点:济宁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后屯村

  记者:刘宝才 朱仙娉

  后屯村村民郁承盼在村里的一家农业企业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比去城里打工差不了多少

  “你看这蘑菇,长的多喜人,昨天一家饭店的来刚拉走一车,多亏了俺们林书记,年年给俺送这些菌棒,能出四茬蘑菇,一年能赚1万多块钱,今年有经验了,俺自己又买了几百个,现在考虑着怎么把用完菌棒放到地里再接着长蘑菇。”济宁市任城区后屯村49岁的村民郭哲亚正在庭院大棚里拿着剪刀给菌棒拆包,她时不时抬起头,向记者介绍着准备从自家地里实验菌棒再利用的计划。郭哲亚告诉记者,自己老伴患病需要常年服药,大女儿出嫁工资微薄,小女儿又在上学,原本看似没有希望的生活,现在却过得有滋有味有信心。然而,同样在几年前的后屯村里,没有一个人敢想象,他们能过上现在与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一个出了名的“乱村”,却在那一年来了个年轻的书记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集体新建的联动玻璃温室大棚

  放弃千万生意回到老家当支书

  是农民的儿子,更是一名党员

  “那一年我才27岁,从小我就没有想过长大了要在村里做支书。”林坤说,无论小时候有什么志向,当村支书这个事儿是压根就没有想到。

  林坤是一名复员军人,因为表现突出,在部队上入了党,回后屯村之前,在济宁城区有着红火的生意,收入不菲。“当时街道安排的工作组来找我谈过几次话,说了说村里当时的情况,说实话,是挺难选择的。”一边是土生土长的老家,一边是蒸蒸日上的事业,林坤坦言,父亲是第一个反对的人。

  “当时担心最多的是村里的工作没有头绪,他年纪小,能不能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问题。”对于熟知村里状况,在村里颇有威望的林坤父亲来说,刚刚复员回来又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林坤,让他着实捏了一把汗。

  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干群关系紧张……远近闻名的“老大难”村需要一个带头人。而临危受命时的林坤却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经选举,不要任命。

  “既然我是党员,肩上就有这一份责任,既然决定要回村,我希望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林坤坦言,对于自己和老百姓来说,任命没有任何力度,只有互相信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就这样,林坤全票通过,面对组织信任和村民期盼,林坤履行了诺言,放下打拼多年的生意,回到了村里。刚刚走马上任,就找到了村里乱的原因,穷的根本。他做的第一件事先让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子。

  贫困户郭哲雅正在她的菌棒大棚里忙活,如今一年一万元左右的收入令她对政府充满了感激

  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到了自家亲戚

  招商引资上项目摆脱“空壳村”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然而比修路更重要的,就是发展。林坤上任后发现,发展是解决后屯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可是,要想发展必须有起步的资源。后屯村村集体原有80多亩荒地,由于当时村里乱,没有人管,这片地就被20多户村民抢占开荒,种上了粮食,林坤的二叔就占了一亩六。林坤深深知道,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在村民的眼里,土地就如同生命般宝贵,因此,新官上任以后,林坤开始无偿收回土地,第一个就找到了拿自己当亲儿子待的二叔。

  “你小子要是敢动我的荒地,我就和你断绝关系。”一听当上支书的侄子要来无偿收回自己占的荒地,林坤的二叔放出了“狠话”。在林坤父亲的再三劝说下,二叔勉强答应,但是一年多没有和林坤说过话。村民对这位80后村支书十分服气,几个月里,林坤顺利收回了剩余土地。而这些收回的土地怎么用,他早有自己的打算。

  后屯村紧邻济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原本应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聚宝盆,却一直没有利用好,林坤收回土地后就开始招商引资上项目。

  在村北头的一家农业企业里,村里的妇女们正在忙着采摘蘑菇。30岁的郁承盼告诉记者,自打这家企业来村里,自己就告别了只能在家看孩子的生活,到厂子里干活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钱,以前去城里打工的也陆续回村里“找工作”了。

  “让老百姓既做‘地主’又做主人,村民有了两方面收入,这不是小数,村集体也渐渐有了收入。”林坤告诉记者,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流转,村里现在已经入驻了4个工业企业、1个农业企业,这些企业入驻村里,不仅解决用工上而且给村集体增加收入的同时,村民得到了实惠。

大众网记者在济宁市任城区后屯村进行走基层采访

  摘贫帽、增收入

  年轻干部绘蓝图

  “你不知道俺村里的变化有多大,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道路、广场、路灯,俺书记把这环境弄的,俺村村民举双手赞成!”村民孟召英说,指着后屯村喜人的变化,开心的说。

  街巷年久失修,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林坤想尽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资金200多万元,硬化全村大街小巷,安装路灯40盏,没让群众掏一分钱;群众吃水难、浇地难,他先后争取电网改造工程,全面改造村内照明线路,新打机井9眼,新铺电缆以及更换旧电缆3000余米,彻底解决了吃水难、灌溉难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他大刀阔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硬化、绿化等“五化”工程全面完工。村里有不少老人说:“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的书记执行的好。”

  “党员干部心往一处使,什么困难都能解决,村班子有正气,老百姓的事就好办。”这是林坤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村里的环境好了,困难户的生活也渐渐有了变化。林坤告诉记者,日常的帮扶少不了,但是为他们要造血,动员有劳动能力的人靠双手吃饭。村里成立慈善工作站以后,不到半年募集超过50万。同时,林坤以自己的合作社与区、市扶贫办组建扶贫基地,为22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有能力的打工赚钱,没能力的保底分红1200。

  “家里原来没有收入,孩子有病,光靠低保,现在老伴和我一年收入一万五千多,就在家门口干活,也不耽误照顾孩子,俺书记真是个‘好人’!”说起来现在的生活村民张友顺心满意足,他说,自己和老伴年龄一大干不动重活,儿子患病完全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更不可能出去打工,后来村里安排老伴干上了保洁员,自家院子里又建起了蘑菇棚,年年有了固定收入。2016年1月,后屯村作为典型,迎接了山东省扶贫现场会的召开。

  采访中,林坤向记者开玩笑,干了8年的村支书,自己的买卖年年“赔本”,原本一年可以向各大企业送2000多万的货,现在还剩下几百万。然而林坤却认为,自己并没有“赔本”。“干事业首先要付出,对于能多帮扶一户贫困户脱贫,能多带动一户村民致富,这种付出是值得的。”林坤说。

  现如今,林坤把自己城里的办公地点搬到了村里。也有不少客户说他干上了支书,架子大了,约好几次见面也见不着。其实不然,林坤告诉记者,自从这个“老大难”村“翻身”以后,服务老百姓的事多了,不得已,与客户“爽约”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可后屯村的村民却越来越踏实了。

  如今,村里在林坤的带领下又注册了几家公司,包括物业、园林绿化、农业发展公司等,未来将以公司为载体,不仅局限工业园区,还可以走出村子,到外面发展物业、园林绿化,收入的每一分钱都归集体。曾经的“乱村”,如今已成了五年零上访,零刑事案件的和谐村,昔日的“空壳村”也变成了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先进村。

  “下一届换届时,如果村里继续相信我,我会继续干好,和父老乡亲一块把后屯建设好。”林坤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