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没让在沪外地人瑟瑟发抖!为他们的表现点赞

2019-07-02 21:38: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庄滨滨 李国亮

  大众网·海报新闻上海7月2日讯(记者 庄滨滨 李国亮)上海垃圾分类新规施行以来,整个上海都投入到垃圾大作战中,有一种说法是,上海人被逼疯,外地人“瑟瑟发抖”。那么,在沪外地人对于垃圾分类怎么看,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7月2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探访了餐厅、医院、火车站等地,发现在沪外地人对于垃圾分类新规知晓率较高,由知晓到参与,他们也用行动践行着垃圾分类理念。

老山东餐厅后厨相关负责人给记者讲解厨房垃圾分类投放情况。

  2日下午4点多,记者来到位于浦东新区金穗大厦的老山东餐厅。一进大堂,就看到了干、湿垃圾桶,据了解,服务员在收拾顾客就餐后遗留的菜品时,注重干、湿垃圾分类,然后分别投放到对应的垃圾桶里。对于顾客留下的酒瓶、塑料瓶等,则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内。厨房里,大厨们正在准备晚上的菜品,鱼鳞、瓜皮果壳等厨余垃圾被投放到湿垃圾桶,而塑料袋等垃圾则被投到干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里装满了塑料瓶。

老山东餐厅后厨人员正在倾倒瓜皮果壳等湿垃圾。

  据餐厅主管赵勇敢介绍,餐厅60多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山东人居多,接到实施垃圾分类的通知后,餐厅立即补齐了分类垃圾桶,同时,对员工开展科学分类培训,现在人人可以分清垃圾种类,餐厅中的厨余垃圾也得到合理投放处置。“我们不光遵守垃圾分类规定,在外卖送餐中,也严格按照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规定,身体力行地践行新规。”

上海市东方医院设置的分类垃圾桶。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就垃圾分类新规采访外地就医患者。

  在上海市东方医院,记者发现医院各个场所均设置有分类垃圾桶,医院整体环境干净有序。看到记者拍摄分类垃圾桶,一名来自西安的患者徐先生跟记者攀谈起来,据了解,此前,医护人员对病号进行了垃圾分类的宣传,病房内也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我们虽然对垃圾分得不太清楚,但是知道这个事,慢慢学着做吧,保护环境,大家都该出一份力。”来自江苏的病人家属郑燕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来到上海虹桥火车站出站口,各地游客抵达上海后,也要经历垃圾分类考验。来自宁夏银川的游客杨女士第一次来上海,但是对垃圾分类不陌生,“上海垃圾分类天天上热搜,我们入乡随俗,会严格按照新规分类的,而且银川也是首批试点,回去我也会跟朋友分享下在上海的见闻。”杨女士告诉记者。记者了解到,新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属于地方性法规,不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游客、外国人,只要来到上海的行政区域,都要遵守新规,拒不改正的也要被处罚。

  “我们宣传垃圾分类规定时,不分本地人、外地人,这也符合我们上海开放、包容的精神,希望大家共同遵守垃圾分类新规,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名社区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的改变。要取得明显成效,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坚持与努力。因此,条例实施既是紧迫的,又是长远的,需要全市上下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久久为功的定力,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持之以恒、不懈推动,垃圾分类才能真正成为上海的新时尚、新风景、新名片。”近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