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省委机关报百余篇舆论监督报道,曝光最多的是什么事

2019-07-08 07:26:00 来源: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 作者: 刘兵

  大众日报开设“大众调查·聚焦难点痛点堵点”舆论监督报道栏目已近一年时间,推出各类报道超100篇。

  梳理百篇报道,都对山东各项工作的推进,都是对民生关切的回应,不仅有一部分地区一些部门“不担当不落实”的行为状态,还有山东干群痛下决心、铆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决心信心。

  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为大家系统梳理这些稿件,透过稿件主题和内容,聚焦山东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各地各部门党政机关做好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根本提供启示借鉴。

  啥问题最多?“一次办好”难实现

  “一次办好”,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点定标提出的改革理念,是山东倾力打造的闪亮政务服务品牌。

  围绕中心工作,从2018年的《17路记者暗访17市政务中心》《流程不优化效率难提升》《办个户口本,为何这么难?》《企业注销为何仍需“多头跑”》等30余篇稿件,到今年上半年的《缺乏行业标准,民宿办证难待解》《“二次录入”阻碍“一网通办”》《“整改”完成,却不敢申请“验收”》《扶持政策未兑现,创业企业3年没搞清原委》等数十篇稿件,大众日报有近一半的舆论监督报道聚焦“一次办好”。单从数量来看,这也反映了“一次办好”环节,集中了大大小小的各类问题。

  哪些问题?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梳理发现,主要有窗口工作人员业务不熟练,服务效率质量不高;所需材料多;一厅难办理,一窗难受理,“同城通办”难实现;业务流程不合理,办事系统不连通;办事指引不清楚,一次告知不到位;只能线下现场办,线上网上办不了;信息不通畅,办事费周折;群众缴费不方便……

  再看问题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系统不联通、数据不共享;有的是因为体制性障碍,缺少相关便民服务政策,或政策落实不到位;有的是因为党政部门思想观念保守,官本位思想浓厚,缺乏换位思考,没有主动服务意识;有的是因为设置前提条件,缺乏标准化流程等等。从宏观到微观,各种原因阻碍了“一次办好”的步伐。

  如何解决?在大众日报舆论监督的反馈报道中,记者发现,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方面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直接解决,如增加服务窗口和工作人员,加强窗口人员业务培训;梳理制定“一件事”清单及办理指南;在服务大厅每个窗口张贴负责人电话;完善政务服务网及APP网上办事大厅;严禁使用“不知道”“不了解”“不归我管”“没有办法”言语等。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并采取根治问题的举措,如实行政务服务大厅部门领导带班制和政务服务导服员制度;实行首席代表负责制或首接责任制;成立督导暗访组明察暗访,发现问题严肃问责;加强各部门数据共享;整合部门单位窗口,实行“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材料流转”,落实“一次办结”等。

  同时,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发现,山东党政机关还在去年以来加大向南方省份、城市的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解决已发现和潜在的各类问题。如一位审改办同志表示,在审批事项设置上,山东的一些地方是越复杂越好,就怕漏了一项。南方先进省份是越简单越好,“傻瓜化”办理。淄博市张店区的一位同志表示,针对发现的问题除了积极向上级部门反馈有关情况外,还将组织区工商、税务等单位到先进地区学习相关工作经验。

  日前,潍坊市委书记惠新安在潍坊市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议上表示,从浙江“最多跑一次”,到江苏“不见面审批”,再到福建“秒批”,各地都在打造审批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环境,潍坊的差距还很大。对南方“多审合一”“一窗通办”等先进做法,有关部门要抓紧安排专人去蹲点学习,取回真经,外地能办的潍坊也能办、也要办,而且一定要办好。

  作风不实,让民生“小事”解决起来遇困难

  在大众日报报道的各类舆论监督问题中,除了“一次办好”外,其他的更多聚焦在民生问题。如部分村完成“煤改气”管道铺设一年多,天然气却迟迟没送来;村民多次向镇政府讨要欠款未果;农民拼车进城办事;没水没电,家门外新建厕所成摆设;居民小区消防设施成摆设等。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改善民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细、从小、从实、从惠入手,一件也不能少。这样的道理,我们的党政领导干部全都明白,在没有得到媒体曝光之前,各类民生问题解决起来困难不小。

  从原因上来看,有的是部门之间扯皮推诿,有的是领导干部不够重视,有的是领导干部重视但基层落实不严。总结起来一句话,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是作风不实的原因。

  再举例子,在大众日报曝光的民生问题中,有一项较为集中——交通。记者梳理了一下,不到一年时间,共有8篇报道——《新增限高杆,挡住公交车》(2018年8月3日)《道路限速测速整治调查》(2018年9月17日)《邻省早修好了路,这边仍“断头”,大车只能绕行——3.3公里省道连接线“卡”在哪》(2018年10月18日)《同城两区,公交难通》(2018年10月26日)《“跨界危桥”如何摆脱修缮困局》(2019年2年26日)《大桥限高杆缘何成了摆设》(2019年3月21日)《道路抓拍为安全,灯光过亮成隐患》(2019年4月14日)《医院门口道路“肠梗阻”亟待打通》(2019年4月15日)。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限高杆出现了两次。为何普通公路和桥梁上的限高杆先后被报道?两次报道时隔8月有余,当第一次报道限高杆时,为何全省没有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排查,而只是就曝光的某个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疑问,事实上还是作风不实的表现。

  今年是省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当前全省上下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如何借助契机,让工作落实到位,让敢于担当、勤政务实、作为扎实成为各级党政部门为民服务的总遵循,需要全省各地区各部门领导干部深入思考。

  主动再主动,“媒体曝光式”的监管“马后炮”要不得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一个“丁义珍”式窗口——前区委书记丁义珍设计的光明区信访局窗口,该窗口低矮没有椅子,来访群众只能站着弯腰低头和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这样的问题,在大众日报的报道中少有提到,但很多类似问题被曝光后,均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迅速整改——窗口增多了,座椅舒适了,意见箱接地气了。整改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毫无疑问“媒体曝光”成为幕后最大推手!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依靠媒体曝光后的“马后炮”整改,绝不是最好的结果,也不是解决各类问题的最佳选择。

  媒体不是千面手,不可能做到事事过问,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成为行政部门管理监督的完全代理人。更何况很多问题被曝光后,整改只局限于某一领域、某一地区,很难将类似问题在更大范围解决。

  舆论监督只是一种推进党政部门工作的手段,改变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口中被曝光的“被动”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部门要切实提高主动改变的意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而不是看到问题视而不见,听到问题两耳不闻。

  在大众日报报道的各篇舆论监督反馈稿中,许多领导干部和部门承诺,举一反三,全面梳理排查群众办事的难点、痛点、堵点,破解瓶颈问题,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彻底整改。

  最后,留下一个期待——期待,伴随山东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抓工作、抓落实、促实效上深度发力,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不断为民解痛点,为企解难点,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数量可以明显减少。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