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攻关之路

2020年05月12日 15:22
/1

青岛日报2020年5月12日1版

  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

  ——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攻关之路

  □青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峰 梁 辰 辛 梅 于 泓

  对于见惯风浪的“老码头”们来说,那些“历史性一刻”,往往发生在平常的日子里。

  2020年4月15日清晨5时30分,“德翔·佛森堡”轮缓缓靠泊到青岛港自动化码头105泊位,岸边3台桥吊娴熟地将船上的集装箱依次吊起,置于整装待发的自动导引车(AGV)上……

  当933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德翔·佛森堡”轮船长签证确认: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本航次作业中桥吊单机平均装卸效率为44.6自然箱/小时——一个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就这样诞生。

  这一刻,作为有着37年经验的“老码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带头人,张连钢仍在习惯性地把弄着手里那台老式卡西欧计算器,并在心里精打细算着下一个纪录达成的可能性。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右起第五为张连钢。(本报资料照片)

  实际上,张连钢和他的“连钢创新团队”一直在做着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事:在一片荒滩上,他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30岁出头的年轻人,用了3年半的时间,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十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又在随后的3年半时间里,破解了十几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出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超全球同类码头50%以上的纪录……

  7年光阴,他们走过了一段充满荆棘的自主创新之路,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地中,推开了中国智造自动化码头走向世界的“蓝色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张连钢和他的“连钢创新团队”以强烈的信心、决心和巨大毅力,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让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在自己的手中”诞生。

  组建本土攻坚团队,剑指中国自动化码头

  2013年,随着全球航运经济的新一轮洗牌,作为中国第二大外贸港,青岛港决定将破局的关键放在建设全自动化码头上。

  在当时,中国的自动化码头却无路可循。但当被集团任命为全自动化码头项目组组长时,张连钢没有丝毫犹豫。他唯一的顾虑,是妻子的态度。2011年,他在上海胸科医院做了肺叶切除手术,这种病5年以上的存活率只有30%,在妻子悉心照料下,张连钢逃离了“鬼门关”,但也收到了医生的警告——“不准从事过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

  在接到任务的一个月后,张连钢才向妻子摊牌:“你知道的,搞自动化码头一直是我的梦想;如果搞成了,比吃什么药都更有效。”妻子最终妥协了,她明白“梦想”这个词从丈夫口里说出,有多大分量。

  组建团队是张连钢面对的首要任务。他在青岛港各处张贴“招贤榜”。3天后,首批8名成员即刻到岗,跟着张连钢钻进了老港区南岸一个临时借用的小办公楼,开始了他们的“秘密计划”。

  张连钢带领设计团队迅速投入到自动化码头的平面布局、工艺流程、设备规格参数、智能控制系统等研究中。从一无所有到最终设计完成,10个多月时间,形成了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和3000多份技术讨论会议记录。

  为何团员们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保持如此的笃定?团队IT组李永翠说,“因为带头人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要拼。”当时这个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但重病初愈的张连钢往往是最先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这种执着与敬业感染了团队的每一个人。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AGV导引车正在运行中。 傅学军 摄

  团员也逐渐成长为能够担当重任的多面手——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常务副总经理杨杰敏放弃唯一的国外供货商,在上海长兴岛闭关3个多月,与振华重工联手研发出ECS软件系统, 让自动化码头拥有了“中国大脑”;AGV组王伟带领攻坚小组开发钛锂电池替代国外主流的铅酸电池,设计制造出世界首台不换电池的AGV……

  打破欧美技术封锁,研发中国的“码头大脑”

  1993年,世界第一个自动化码头在荷兰鹿特丹港诞生,在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美把持着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的话语权。

  在组建团队之初,张连钢就带领团队到荷兰、英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取经,却深刻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技术壁垒:每到一处,对方态度倒是热情,但往往只是把他们拉到码头岸沿儿上走一圈“马灯”,不让下车、不让拍照,问到关键问题更是避而不谈。

  考察回来,张连钢向团队提出一个要求,先不要考虑国外方案,我们自己去想怎么实现。“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市场换不到的,必须自主创新。”

  虽然张连钢铆足了劲想自主研发配套设备,但外方股东第一个不同意,其中的逻辑很简单:如果按照“成熟”的国外方案,至少能保证码头建起来,让毫无经验的青岛港自己研发,则可能让几十亿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为了说服外方股东,张连钢带领团队进行了10个月的调研论证,第一个否决的,就是自动化码头核心之一的“瑞典大脑”。瑞典的ABB是当时全球最著名的桥吊电控系统供应商,几乎垄断了全世界的自动化桥吊电控系统。

  面对ABB工期不承诺、价格不商量、系统不开放的苛刻条件,张连钢提出了解决方案——与上海振华港机重工联手开发桥吊电控系统。经过“中国组合”近一年的攻关,桥吊自动化控制系统软件上线运行测试,各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了ABB系统的水平。

  2017年5月11日,随着“中远法国”轮汽笛的一声长鸣,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开港便创下自动化码头世界纪录”的方式开门迎宾。“连钢创新团队”用了3年半的时间,建成了一个中国人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的自动化码头。

  在桥吊电气房里,张连钢指着一组组电控柜,向外方参观者自豪地介绍,“这里面装着的是中国人研发的‘码头大脑’”。

  斩获全球最佳效率奖,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两年前,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上,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斩获了“最佳效率奖”,颁奖词这样写道: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短、运行效率最高、生产增量最快的自动化码头,而且没有之一。

  获奖当天,有同事半开玩笑地问张连钢,“当初梦想实现了没有?”张连钢却非常认真地想了想,“没有,这才刚刚开始。”

  去年11月28日,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5G+自动化等6项全球首创技术轰动世界。彼时,氢能在工业领域只应用在集卡车,5G更未开始大规模商用。

  又一次,很多人表示了不理解:现有技术已经让外国客户心服口服,为什么还要冒巨大风险开发新技术?“我们希望始终保持自动化码头领域的领先地位。”张连钢解释说,5G之前使用的是光纤有线传输,线路固定不变,改进调整的灵活性较低;而氢能是真正绿色环保的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具有示范效应。

  不管是一次次面对别人的不理解,还是一次次打破自动化码头运行效率的世界纪录,张连钢总是团队中表现最淡定的那个。

  但他的内心深处,也有很不淡定的地方。那是30多年前,他还是一名电气技术员,有一次桥吊需要进行电控系统的综合调试,当时国内没有人能调,只好去请外国工程师。那人在码头上干了12天,拿走的报酬相当于30多个一线码头工人一年的工资,张连钢及工友试图询问技术问题时,那名工程师并没有说话,只是把记录调试参数的小本子装进了上衣口袋。

  从那时起,张连钢就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小本本,在那人眼前晃晃,“瞧,这是我们的中国方案。”

  和从前一样,现在张连钢会经常站在前湾港区一个叫陡山的小山坡上,俯视着这条无人的岸线:在一期、二期的不远处,全自动化码头三期正在土建,一个“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黑科技码头将再度升级。

  3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梦想始终澎湃如新。

  青岛日报评论

  从“振超”到“连钢”

  □青岛日报评论员

  又一次,山东港口青岛港用工人团队、自主创新的方式,变不可能为可能,创造出了令世界惊叹的成绩。

  10多年前,许振超用敢争世界第一的豪气,带领“振超团队”创造出传统码头作业的世界纪录;如今,在张连钢的带领下,“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多时间就走完了国外30年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自动化码头发展史上的“中国速度”,并不断刷新着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的新可能。

  从“振超团队”到“连钢创新团队”,码头作业场景变了,科技含量更高了,但“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内涵始终如一。

  “自动化码头”,是全球码头的技术巅峰。但由一线码头工人组成的“连钢创新团队”,却没有裹足不前。这支由桥吊工人、设备技术员、船舶计划员或者工程基建员组成的团队,从设计之初就目标明确:创新应该是源头创新,不是拿来主义,必须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因为在这样的前沿领域,没有谁会开放核心技术,而核心技术不突破,即使自动化码头建成了,今后发展也只能步步受制于人。根据自身生产实际进行优化,提升作业效率更是空谈。

  于是我们看到,正是凭借这股子精气神,“连钢创新团队”勇闯“无人区”,用一个个解决方案占据了世界自动化码头制高点。

  和“振超团队”一样,“连钢创新团队”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创新既瞄准“世界第一”,但同时又坚定地立足于自身实际。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国外依赖的是专业咨询公司和“四大技术联盟”。大多使用的都是他们提供的通用“解决方案”。但来自生产一线,熟悉实际情况的“连钢创新团队”,一开始就从青岛港实际需求出发。知识、技术上的短板可以通过学习补齐,但立足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创新路径,却让青岛港的自动化码头走出了一条远超国外同行的成长轨迹。不只是建设周期和成本大幅降低,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云端。更重要的是,这个在诞生之初就创造了装卸世界效率的码头,正因为这条更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可以一路迭代,不断创造着新的世界纪录,不断升级新的解决方案。

  当中国制造普遍到了需要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进行突破的今天,这样的创新路径的选择,也许对很多企业而言,不无借鉴的意义。

  从“振超团队”到“连钢创新团队”,青岛港工人群体这种接续奋斗的攀登精神,是企业直面竞争、创造价值的底气和财富。我们也期待,我们这座城市中,能涌现出更多这样的“团队”,自力更生、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不断用中国智造、中国方案,担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图集热榜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