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首页 分站 网站导航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手机客户端 用户登录

快速导航

  • 2020-12-16
    21:53

    风展红旗如画

      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畔的秀丽风光。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大山环抱的福建省三明市,美的不只是绿水青山,更有百姓的张张笑脸。

      探民生,有底气——去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2441元;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在这里发源,如今已惠泽城乡。

      说改革,有突破——林权改革,点绿成金,三明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市之一,“绿色银行”让百姓富起来;剑指药价,破冰前行,医改经验推向全国。

      看产业,特色多——沙县小吃风行全国、走向世界,建宁县的杂交水稻制种、泰宁县的旅游康养、大田县的有机茶叶……特色产业一县一品,鼓起山区百姓腰包。去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00641元,突破10万元大关。

      然而,地处闽西和闽西北的三明,去年的经济总量不过2601.6亿元,比不上一些沿海地市,在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也只是“中等生”。“家底”算不上殷实,群众的幸福感为何满满?

      向三明人找答案,他们总要从20多年前说起——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1996年到2002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三明老区苏区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从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山区特色产业增收,到保护绿水青山、“画好山水画”……总书记牵挂最多的是老区苏区发展,关切最深的是人民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牵挂,浸润着这片“风展红旗如画”的热土。如今的三明人,牢记于心的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受益最大的是结合实际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找准发展“金钥匙”——

      山区“同样可以当状元”

      三明多山,大山里讨生活,有没有奔头?

      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原名虾蛤村),就在大山的臂膀里,九龙溪绕村而过。早在1996年,村集体年收入就超过18万元,不少村民盖起了独栋小楼。

      1996年5月26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霞鹤村调研。“看到这里依山临水,大家盖起了独栋新楼房,他十分高兴。”霞鹤村村支书李金水,当时陪同调研,每每提及那天的情形,总觉着很带劲。

      “在随后曹远镇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说了一段让山区人民特别提气的话。”李金水记得清楚——“山区也要增强信心,我们自有我们的优势,自有我们的长处,发挥好了,同样可以当状元。”

      大山挡不住山区人民的志气。关键在怎么认清优势、发挥长处。

      泰宁人从山水中找优势。

      走进泰宁县际溪村“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来自北京的客商郭海婴,看中了这份“罕见的静谧”,打造“静心书院”,集休闲养生、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别具雅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林深水美的泰宁就锚定“旅游兴县”,此后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县1/5的人吃上了“旅游饭”,旅游收入占到了农民纯收入的1/4。如今,泰宁又让文旅连接康养,从山水牌衍生出“静心”牌,业态愈发丰富。

      建宁人在优特上下功夫。

      山多地少,种粮没出路?建宁人独辟蹊径,从制种业突破。让建宁人引以为豪的是,如今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建宁,全县80%的农户从种稻子转向育种子。

      “一亩水稻扣除成本只能赚个100块左右,换成制种,每亩纯利润可以达到1600到1800块。”建宁县溪口镇溪口村制种农户兰永贤,育种10多年,如今住上了小楼,开上了汽车,“总共种了50亩,一年育种收入六七万块没问题!”

      沙县人则在“舌尖上”闯天地。

      “1块钱进店,2块钱吃饱,5块钱吃好”。当年,沙县小吃靠着薄利多销走出大山。目前,沙县小吃门店已有8.8万家,本县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万,辐射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成为沙县支柱产业,被誉为“国民小吃”。

      眼下,“国民小吃”又在朝着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升级,产业链不断延长。沙县人颜发辉,干脆从做餐饮转向了卖酱料,自主开发了40多款,今年销售额可到2000万元,“老沙县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里就是我们的新空间”。

      三明人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11次到三明,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同当地干部群众探讨增收门路,谋划产业思路。从沙县小吃到清流豆腐皮,从泰宁旅游到大田高山茶……三明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习近平同志当年的鼓励和指导。

      2019年,三明仅特色现代农业的产值就达1550亿元。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一县一业,成为山区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画好山水画——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上清溪,排工黄盛腾抡起竹篙,轻顶崖壁,撑着载满游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间蜿蜒前行。

      “就在那里,鲤鱼跳上了习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游,黄盛腾兴奋地指向一处水面。

      动人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上清溪,调研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项目时,一条红鲤鱼跃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脚边。习近平同志随即脱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将鲤鱼装入其中悉心保护,在竹排到下游水深处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鲤鱼放回溪中,望着它欢快游走。

      “途中习近平同志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黄盛腾说,“我们一直记在心里。”

      20多年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泰宁人的行动日益坚决。“以前村里人砍柴火煮饭,现在每年每户有五六百元的补贴,家家户户以气代柴、以电代柴。不仅没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还会伸手去捡。”崇际村村主任李加良说。

      绿水青山引来八方宾客,上清溪的游客接待量从1997年的1.8万人次,增长到去年的62.9万人次,去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黄盛腾说:“好好保护环境,让大家在家门口美美地吃上了这碗‘生态饭’。我们夫妻俩一年收入十来万元,日子很幸福。”

      “现在,泰宁的环境没得说,对了,我还得好好学学外语,把中国人保护环境的故事,讲给外国游客听。”51岁的黄盛腾笑声爽朗。撑排是个“吃饱了才能撑”的力气活,一趟下来需要两个多小时,不过,黄盛腾和其他排工都不时唱起客家山歌,始终激情满怀。

      “三明是闽江的源头之一,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这种优势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将越来越显著。”“现在看青山绿水没有价值,长远看这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力主在全省开展生态省建设,到三明调研指导工作时,多次殷切嘱咐干部群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金溪河从村口淙淙东流,对岸的青山郁郁葱葱。

      “20年前,有一家木筷厂看中了那片林子,开价就是20万元,多次来找。”伸手一指对面山林,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林顺对记者说,“村里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说卖,20万是一笔大钱;一种声音说不能卖,卖了就把子孙后代的饭碗砸了。”

      争论很是激烈。“当时村集体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不够开支,买办公用品要向供销社赊账。不过,村里最后咬牙抵住了诱惑,没有卖。”他说。

      “村两委讨论时,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时的那番话,让村里在紧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回忆当时情景,张林顺记忆犹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当时大家穷,满脑子想的是怎么样发展经济。这些话,我们当时听着觉得很新鲜。后来,越来越觉得讲得在理。”张林顺说。

      碧波荡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蓝色运动服的运动员们奋力挥桨,红色、蓝色的皮划艇快速划过水面,荡起阵阵涟漪……来自山东济宁的皮划艇运动队,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气候适宜的常口村,把这里作为训练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环境优美,脐橙香甜,漂流红火,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36万元,村集体收入122万元。

      “习近平同志当年叮嘱我们‘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目光长远,为我们这个山区村庄指明了发展方向。”张林顺感慨道,“如果当年卖了对面那片山林,只剩光秃秃的石头山,现在哪还有如画的山水、绿色的产业?”

      守护“无价之宝”绿水青山,成了三明人融入血脉的责任与担当。

      在明溪县,从以往剥树皮破坏濒危野生红豆杉,到全力破解人工栽培世界难题,一株株红豆杉撑起一个大产业。南方制药等企业利用红豆杉提取紫杉醇,生产抗肿瘤药物。全县40%的农户参与红豆杉产业,种植红豆杉6万多亩。

      一幅山水画,越画越动人: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8.73%,是全国最“绿”的地级市之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质处于福建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休闲旅居、培训研学,到山地运动、自然观鸟,“生态”逐渐变“业态”。去年,全市文旅康养产业接待游客3918万人次,总收入达75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146亿元。

      用坚守和创新,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这是三明人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

      撸起袖子加油干——

      着力“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

      三明先有工业,再有城市。1957年开始工业建设,全国“10万大军”支援三明,建成一座钢铁厂,奠定工业基础,1960年设立三明市。

      作为地处山区的老工业基地,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怎样做到“老树发新枝”?在福建省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惦念着这个问题。

      2000年8月10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福建省三钢集团公司调研,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提出具体要求,谆谆嘱咐“三钢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头”。

      “当时正是盛夏,天气很热,钢铁厂气温更高,习近平同志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他在三钢整整调研了一天,看得很仔细,提出的要求很明确。”三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黎立璋说,我们始终牢记嘱托。黎立璋时任三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棒材轧钢厂厂长,当时就在现场。

      三钢地处内地,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20年来,三钢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结构调整,狠抓精细化管理。三钢钢产量从2000年的117万吨,增长到去年的1240万吨,跨入千万吨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保持同类型企业先进水平。

      “每个班组下班时,采集上报水、电、煤气等的消耗情况,大家会‘斤斤计较’,因为这在职工收入考核中占40%左右。每天下班时,当天的生产情况和每人绩效一目了然。”炼钢厂运转车间主任陈滨说。

      “向改革开放要动力”。三明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如今,三明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去年,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263.5亿元,增长8.2%。与此同时,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产值179.5亿元,形成氟化工、石墨烯等产业链。

      好消息还在不断传来。12月6日,福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开园,京闽科技合作再迈出一大步,老区苏区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

      “20多年来,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进展,根本原因在于一以贯之按照习近平同志重要嘱托做好各项工作,结合实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说,“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我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着力机制活、着力产业优、着力百姓富、着力生态美,三明持续推进“四个着力”,努力做好“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这四篇文章。

      三明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红色积淀是三明最重要的精神资源,红色基因一直代代相传。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明挥毫写下《如梦令·元旦》。

      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宽林茂粮丰”。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风展红旗依旧,如画三明更美。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6日 01 版)

  • 2020-12-16
    10:45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三明实践”

      福建省三明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对于各地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1996年到2002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三明老区苏区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三明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着力“机制活”,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医疗改革、林业改革等成效突出;着力“产业优”,做好结构调整大文章,培育形成四大主导产业;着力“百姓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着力“生态美”,坚持画好“山水画”,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三明克服山多地少、发展空间小等因素限制,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深刻表明,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指挥棒、红绿灯,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各地只有结合实际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才能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 2020-12-16
    21:42

    福建三明:红色文化“火”起来

      新华社福州11月27日电题:福建三明:红色文化“火”起来

      新华社记者许雪毅

      这个月,“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团荣获中宣部评选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这让三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卢燕琴感到高兴。她尤其高兴的是,宣讲工作得到一批年轻人的肯定。

      “年轻人说,之前感觉先烈离他们很遥远。现在听了三明的红色故事宣讲,发觉先辈的牺牲如此令人动容。”卢燕琴说。

      三明是一片红土地,其红色历史可以用“一区三地”概括: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伟人革命的重要实践地。1930年,毛主席率领红四军,途经三明时写下《如梦令·元旦》,盛赞这片土地“风展红旗如画”。

      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表示,三明3万多人参加红军, 到达陕北后三明籍红军战士仅幸存76人,在册革命烈士6610人,还有许多烈士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发掘红色故事的初衷就是激励年轻一代传承红色基因,担当红色文化。”

      为此,三明“全市总动员”。三明市政协副主席朱一勤告诉记者,三明通过深入挖掘,在全市广泛征集300多个红色故事的基础上,汇编整理出70多个红色精品故事,编印了《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汇》《三明红色文化读本》等书籍。

      有了红色经典故事, 还要让更多人知晓传颂。去年6月,三明市委决定由市发改委(苏区办)会同市委宣传部专门组建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团,从16447名参赛选手中选拔出包括烈士后代、机关干部、人民教师、文化工作者、国企职工等在内的17名优秀红色三明故事宣讲人。

      “我们深入国家部委、省直机关、部队、高校和企业等地,最近刚去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宣讲过,很多人听了都表示感动。”卢燕琴说,红色三明故事不仅要“红”动三明,而且要在福建省乃至全国产生反响。

      在此背景下,人们更重视在挖掘保护红色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振青告诉记者,市里支持推动宁化县红军长征出发地成为全市红色旅游龙头,支持清流县林畲毛泽东旧居旧址群、明溪县滴水岩战地医院等进一步还原再现红色印记,支持泰宁县利用红军街、永安市利用马洪中央红军标语博物馆等红色遗迹,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在创建红色景区和评选中央红军村的基础上,我们精选了两条红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

      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是全国首个以中央苏区反“围剿”为主题命名的专题纪念馆。副馆长林晓春说:“孩子们可能一开始对红色文化没什么感觉,但实地参观了纪念馆,听了红色故事后会有所触动。”

      打造红色品牌,也带动了乡村振兴。建宁县客坊乡水尾村是原中央苏区重要据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闽赣基干游击队司令部、苏区兵工厂和红军医院等旧址。2017年以来,福建省纪委监委干部詹志勋来到水尾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引进各级帮扶资金,修缮红色旧址群,并通过唱红军歌、住红军屋、走红军路等研学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红色担当”。

      詹志勋给记者看他手机上的照片,那是几天前,建宁县黄埠小学的60多个学生穿着红军服在水尾村活动的情形。

      那天,詹志勋告诉孩子们:为什么当时有这么多红军愿意来水尾村参加革命。他说,无论革命年代还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一直都有愿意为国家奉献、为人民付出的人。做这样有情怀的人,人生会更开阔。他讲得有些激动,发现“孩子们眼睛亮亮的”。

  • 2020-12-16
    10:47

    三明 做好山水田文章(统筹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

      三明市沙县,山水相依,林城相融。近年来,沙县通过规划建设绿色空间,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陈 霖摄(影像中国)

      游客在三明市泰宁县上清溪景区乘船游玩。近年来,泰宁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游客接待量连年增加。

      记者 张武军摄

      三明市将乐县金溪河畔森林茂密,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鸟类前来栖居。

      杨长新摄(人民视觉)

      孩童在三明市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口的广场上玩耍。崇际村大力推进道路绿化、河流治理,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 张武军摄

      在青山环抱中,三明市宁化县蛟湖小镇美不胜收。当地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邓 青摄(影像中国)

      1997年4月11日上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20多年来,三明人牢记嘱托,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这幅山水画画得越来越动人:三明森林覆盖率达78.73%,是全国最“绿”的地级市之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每年都保持在98%以上;全市流域水质处于福建首位,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行走三明,山清水秀,林海莽莽,作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三明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提升效益;一方面促进新兴业态加速发展,文旅康养渐成品牌,带动百姓增收。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明擦亮绿色底色,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这里的成功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 2020-12-16
    21:42

    生态治水的沙县样本(上)|蔡小坪“逐水”记

      闽江支流沙溪河,福建沙县人的“母亲河”。曾经是森林公安民警的蔡小坪,现在要日日“逐水”,从夜间到白昼。

      福建三明沙县,近年来在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方面大胆创新,沙县成为了福建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之一。2018年1月26日,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挂牌成立,这个全新的生态执法机构主要依托沙县森林公安队伍,同时整合多个职能部门组成。

      蔡小坪就是其中一员。

      2018年以前,蔡小坪的日常工作是林业执法,负责管好30多万亩林地。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之后,他的工作范围覆盖了当地整个生态环境领域。执法人员遇到最多的是电鱼、网鱼等捕鱼案件,当地水系沿线非法采砂行为也比较多。这一天,我们跟着蔡小坪一起值班。蔡小坪与同事巡河时发现了虾笼,还查到了一处非法采砂点。

      据统计,近3年间,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已累计开展执法巡查500余次,制止查处非法取水、非法采砂、非法电鱼、非法处置病死猪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187起,其中涉嫌刑事移交案件16起、查处行政案件114起。

      “沙县的水,这几年真的有在变好。”蔡小坪说,以前的沙溪河,污水直排,漂浮物和水葫芦一大片一大片的。如今在河畔散步,看到河里的鱼很多,许多水鸟在这里栖息。到了晚上,灯光秀、水幕秀让沙县夜色更加迷人。亲戚和朋友从外地来,蔡小坪都要带他们来这里打卡。

      蔡小坪在沙县工作、生活了11年。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沙溪河越来越美,是我们坚守的意义。”他说。(肖和勇 林晨 杨濛 俞和镛)

  • 2020-12-16
    21:43

    乡村医生追着患者跑——三明医改新见闻

      新华社福州11月27日电 题:乡村医生追着患者跑——三明医改新见闻

      新华社记者陈弘毅

      对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古镛镇和平村72岁的村民谢三同来说,每两个月和村医黄金华的一次“健康约定”,已经雷打不动地坚持了4年。

      黄金华穿着白大褂、背着医药包的忙碌身影,迎着朝阳准时出现在村中。来到谢三同的家里,黄金华认真地为谢三同测了血压,详细询问最近服药、饮食、作息等情况后叮嘱说:“血压控制还不错,记得每天早上按时服药,两周到卫生所拿一次药。”

      八年前,谢三同患上高血压。当时的和平村没有乡村医生,她自己尝试服用草药和保健品等,也多次到县医院就诊,但血压控制一直不理想。“那时候看个病折腾大半天,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服药也断断续续。”谢三同说。

      从2016年开始,三明医改走向“全民健康”新阶段,在全市12个县市区组建总医院,整合县乡村三级医疗资源,构建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并在1000人以上的行政村延伸办公立性质的村卫生所,几百位曾经在村里当“个体户”的“赤脚医生”被卫生院“收编”。

      黄金华就是第一批和乡镇卫生院签约的乡村医生。由单干的“个体户”转为紧密型医共体成员后,他的职责发生了重大转变:“过去我每天坐在诊所等村民上门看病抓药,现在我是辖区内1000余名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每天最多一半时间在诊所,剩下半天走村入户。村民们的健康情况直接关系到我的绩效。”

      谢三同2016年签约家庭医生后,感触颇深:“过去是我们上医院找医生,现在是医生上门嘘寒问暖。”有了黄金华定期“手把手”的健康体检、用药指导和日常生活饮食、运动等健康提醒,4年来,谢三同的血压得到很好控制,身体状况大为好转。

      而通过参与公共卫生和村民健康管理,黄金华的薪酬待遇同过去相比也有了大幅上升。过去他每年收入不超过3万元,如今的收入由诊费、公共卫生服务、药品补贴等多项构成,去年收入5万多元。

      三明市副市长张元明介绍说,黄金华这样曾经的“赤脚医生”在改革中迎来新生,通过加入到公共卫生服务中,不仅提升了收入和业务水平,更造福了千万百姓,让基层医疗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让群众的健康有了更好的保障。村医的“新生”也满足了老百姓就近看病需求。目前,三明基层诊疗量已达到54.72%,“小病在村(社区),康复回村(社区)”的诊疗机制正在渐渐形成。

  • 2020-12-16
    21:42

    让18万年前的万寿岩遗址“活”起来

      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碑及雕塑(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新华社福州11月26日电 题:让18万年前的万寿岩遗址“活”起来

      新华社记者许雪毅

      猿如何进化成人?古人类如何完成中国最早的“室内装修”工程?……几天前,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在“三明三元万寿岩穴营暨三元民俗荟活动”现场,向小学生们讲述“万寿岩的故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8.5万年至3万年,被视为“闽人之源”。

      21年前,余生富参加了被称为“炸药包下挖宝”的万寿岩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他了解万寿岩人工石铺地面的价值,以及万寿岩作为“海峡两岸的远古家园”的独特魅力。

      20多年过去,如今,余生富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古遗址“活”起来,让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享受古遗址保护成果。

      几天前他参加的那场体验研学活动,设计了一系列适合青少年的活动:包括穿“野人衫”、再现万寿岩石铺地面“施工”现场、比赛化石归类、修复文物等。

      “万寿岩是史前遗址,我们主要通过研学活动,增强互动体验。”余生富介绍,三明在万寿岩遗址基础上,建成了福建省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专题博物馆,以及目前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外,还在遗址旁兴建了“三明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现在,每逢周二、周三,三明市参加学校综合实践的中小学生,都会到万寿岩遗址及遗址博物馆参观,接受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博物馆会同当地区、镇政府联合举办了多场围绕万寿岩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笔墨留香万寿岩”“情暖童心——艺术课堂遇见万寿岩”“遇见万寿岩三元区暑期研学活动”等。尽管受疫情影响,但今年前三个季度,遗址博物馆接待游客约8.4万人次。

      目前,三明市已启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项目包括数字化展示平台、互联网传播和数字文创等。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振青说:“我们将为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提供数字化展示窗口,让观众零门槛、零距离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罗振青介绍,今年获批4A级景区的三明万寿岩文旅小镇,在遗址周边将逐步开发岩下花海、野人部落、研学体验园、生态农庄、“岩食荟”小吃一条街等配套项目,把小镇特色文化与万寿岩传统文化相结合;未来将重点打造集科普教育、康体延寿、文化创意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万寿岩文化品牌。

      参观者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内参观(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动物牙齿化石(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内展出的石器(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船帆洞洞口的考古发掘土层(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一名参观者走出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船帆洞(1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 2020-12-16
    21:43

    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正式开园助力“老树发新枝”

      新华社福州12月6日电(记者林超)福建省三明市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共建的三明中关村科技园6日正式开园,共44家企业在现场签约入园,总投资58.23亿元,将重点发展智能互联、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

      作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三明市近年来力求实现“老树发新枝”,迫切需要补齐科技和人才方面短板。作为我国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北京中关村将把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项目运作、科技投融资等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导入三明。

      “三明中关村科技园既是京闽科技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也是三明高位嫁接中关村高端科技资源的有效载体,对三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明市市长余红胜说。

      据了解,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针对三明市企业和技术需求,从中囯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单位选派了20名科技专家,作为京闽科技合作的首批科技特派员到三明开展科技产业服务。

      今年8月,三明市政府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力争三明中关村科技园5年内引进各类优质企业500家,重点建设“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其中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互联、生命健康等三大产业,产业基地突出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 2020-12-16
    21:54

    三明实践论|青山绿水,写下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初冬时节,福建三明市常口村,清澈见底的金溪河水静静流淌,两岸的山林依然郁郁葱葱。

      村民介绍说,当年有一家木筷厂看中村旁的山林,提出要收购建厂,这对于当时年集体收入仅3万多元的常口村来说,“诱惑”不小。但村民讨论下来,结果是不卖。

      1997年4月11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从那时起,常口村的村民就牢记嘱托,也坚定地选准了发展的路子。

      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许多年过去了,这一论断已成为共识,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指引。

      到2018年,常口村村财政收入106万元,比1997年增收了35倍;村民人均收入20600元,增长了10倍。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写在他们灿烂的笑脸里。

      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必须解决好的课题。高质量发展应该是绿色发展,经济增长再不能以透支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

      “要是对面的山林被砍伐了,不知道多少年才能重新长出来。”常口村的村民们,无不庆幸当年做出的正确决定。

      金溪河上,游人泛舟;山水之间,天人和谐。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和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绘就了一幅最美丽的“山水画”。

      二

      沙溪碧水映晴空,满目繁华烟柳浓。

      初到三明,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横穿三明市区的沙溪河。

      天南地北,清澈、干净的河流有很多,但当三明的朋友告诉我们沙溪河对岸就是三钢(福建省三钢集团)时,我们还是禁不住暗暗惊叹:治河从来不是易事,何况还是在一家大型钢铁厂的“家门口”。

      三明市因三钢而兴,“先有工厂后有城”。既要发展好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绝非易事。

      “花朵开放的时候花蕾消逝,人们会说花朵把花蕾否定了。然而事实上,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相互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整体的生命就是这样构成的。”

      这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辩证法。

      绿色发展创造着发展机遇,生态优势完全可以转化为发展优势。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生活在岩前村的村民至今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寿岩因山体富含炼钢所需的原料,被三钢买断并进行开采,严重影响生态景观和遗址的保护。

      新世纪的第一天,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历史文物,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万寿岩从此获得“新生”。

      另一边,三钢通过自我加压、技术创新,反而发展得更好了:钢产量从100万吨上升到1200多万吨,但总能耗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

      生态效益就是经济效益。三明人正在用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实践,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发展理念变成现实:

      尤溪县半山村的村干部搬出纯天然的特产,用直播带货拉动经济;建宁县高峰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鼓励村民入股,实现共同富裕;明溪县依靠良好的生态、优异的鸟类资源,打造观鸟生态旅游,成为中国重要的观鸟基地之一……三明的生态得到了保护,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2014年,福建省取消对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三明多个县市在列。实施这一举措,不是不要GDP,而是要绿色GDP;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三明,是“中国绿都”“福建之肺”,森林覆盖率高达76.8%,位居全国前列。

      出生于三明尤溪的宋代大儒朱熹,在《泛舟》一诗中写道: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说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成就事业,必须借助一定的条件。而绿色发展,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这艘“艨艟巨舰”的“春水”。

      三

      “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

      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依然广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从何而来?绿色、协调发展,是应该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的资源。

      白墙黛瓦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布局、干净整洁的村容……一群写生的学生仿佛和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动人的画面。原以为他们是当地的孩子,一问才知,他们都是远道而来的艺术院校学子。

      三明泰宁县崇际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已是“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民自豪地告诉我们,好山好水是孩子们愿意来这里的原因,而他们的到来,又带动了当地的消费。光是写生业态的发展,就吸纳村民参与开发民宿18栋,解决了不少村民就业。

      这不正是绿色发展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吗?

      从绿色发展里寻觅机遇、开辟道路,做特做优“山”“水”“林”“田”文章,三明人一直在积极探索。

      泰宁县环境幽静、林深水美,当地开发了“耕读李家”森林康养基地,用文创带动就业,村财政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5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4万元;建宁“三子”(种子、果子、莲子)立县,种子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45亿元;永安林改率先探索赎买制,又推出“福益贷”回购天然林,让村民“不砍树也致富”,百姓富和生态美的“双赢”得以实现。

      三明常口村的村支部门前,那块浓缩了总书记讲话内容的村规碑,静静矗立了23年。党的十八大后,村民们怀着对总书记的深情,修订村规民约,并于2017年12月再立一块村规碑。

      “两块村规碑,我们要世世代代传颂下去。”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三明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饮水思源、牢记嘱托、青山绿水、金山银山”

      ——这是写在村规碑上的内容,更是印刻在三明人心头的信念,永远为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方向和根本遵循。

  • 2020-12-16
    21:54

    「三明实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央广网北京12月16日消息(记者王逸群 洪波 张子亚)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三明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老工业基地。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从1996年到2002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12-16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二十多年来,三明市始终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实际出发,以人民为中心,一茬接着一茬干,在推动经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的经验做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明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三明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按照“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总体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探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形成了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独具特色的“三明实践”。

      11月的沙县,天气微冷。但沙县文昌美食街里,煎炒烹炸声不绝于耳。

      “李记”是福建沙县第一家使用同业公会统一门店装饰的会员店,也是沙县小吃集团在三明地区的第一家加盟连锁店。掌门人李贤锦说,如今沙县小吃能够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当地的政策扶持与技术培训。

      李贤锦:当时培训半个月,夫妻俩学习扁肉拌面、饺子锅贴等,后来开小吃店就有用啦。

      沙县小吃也成为了当地脱贫奔小康的富民产业。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过8.8万家,年营业额500多亿元。

      三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许惠勇:沙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确实是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坚持把小吃当作脱贫攻坚的大产业抓,走出了“技能培训+资金保障+创业指导+园区配套”的发展路子。

      车间内,一条条火红的钢条被轧机“擀面条”一样加工成圆棒,车间外,绿草成荫,站在环境优美的三明市三钢集团总部厂区,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粉尘污染严重,被当地百姓调侃“每人每年吸进一块砖”。“十三五”以来,三钢集团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达12.33亿元,原先的排放大户转变为如今的3A级工业旅游景区,厂区空气优良率常年达99%以上。三钢集团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三钢集团董事长黎立璋:我们自己要把自己的环境整治好,我们职工首先是受益者。三钢要打造成“三生融合”的企业,就是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一个企业。

      绿色发展不仅在市区的钢铁厂,地处闽江上游、金溪河畔的将乐县常口村,围绕山、水、田做文章,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道路——生态农业、文旅康养、漂流民宿。

      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因为生态带来了今天的发展机遇,任何我们都可以变,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我们永远都不能变,这是我们的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发展提出了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总体要求。三明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探索了一系列经验做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明实践。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三明实践的经验,一是在改革创新上形成了特色,二是在城乡协调发展上探索了新路,三是在绿色发展上打造了品牌,四是在筑牢文化自信上迈出坚实步伐,五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建立长效机制。三明作为一个中等经济水平的城市,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探索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 2020-12-16
    10:42

    一心一意是三明(报告文学)

      三明实践

      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大金湖畔的梅口乡水际村及游客码头。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三元、明溪,都是地名,各取一字,就是“三明”。

      按说这只是个物理行为,哪知道引起的是化学反应。

      三明地处闽西和闽西北,是老区、山区,也是苏区,区位优势不是很明显,资源禀赋也不是有多么突出,曾经在整个城市序列里多少有点“不太起眼”。

      问题是,人不可貌相。同样的,城不容小看。

      三明人有信念,有韧性,把嘱托记心上,咬紧目标,始终保持着向前的姿态,纵使条件不完备,也要创造条件试一试,闯出一条新路来。

      三明人的活力与耐力,灌注了三明这座城的魂。于是,三明就像一朵花,在幽然绽放,在舒展芳华,在吐纳清香。岁月沉淀,光阴馈赠,如今的三明,让人不由得“多看几眼”,甚至禁不住“高看几眼”。

      一心一意是三明,十个手指弹钢琴。三明重协调、善统筹、求适度、谋均衡,踩在时代主旋律的节点上,“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激越的发展乐章。

      此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此间的张力究竟为何这般饱满?

      三明市尤溪县是理学大儒朱熹的诞生地。他流传至今的三个名句,或许可以视为这片土地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因的注脚。

      三明何以成为三明?“为有源头活水来”。三明始终按照思想的指引,初心不改,用志不分,矢志不移,方向正,步子欢实又稳健。

      三明何以成为三明?“一寸光阴不可轻”。三明不懈怠,不迟疑,追赶的劲头足,往前冲的意识强,“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明何以成为三明?“万紫千红总是春”。三明是福建的三明,更是中国的三明。三明是我们国家步入新发展阶段的一个侧影,也是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一段华章。

      聚精会神,请看三明:一次次创举,一次次破题,踮着脚尖往上跳,朝着伟大梦想奋力奔跑

      “美味源自千锤百炼。”三明的沙县小吃,以这么一句响亮的口号,行走天下,漂洋过海。

      千锤百炼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历经摔打的过程,是一个啃硬骨头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加压、活力迸发的过程。

      看病难、看病贵,是影响不少人生活质量的拦路虎。如何缓解?大家的目光都盯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度和力度,也就是“医改”。这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各方利益主体搅和在一起,相互缠绕,一团麻。试着理顺一下吧,“线头”都寻不见!

      医改掣肘,三明出手。

      病人到底是谁?是用来“开发”的?是可以“制造”的?

      医生到底是谁?是药品“销售员”?是市场“弄潮儿”?

      要把根本性问题搞清楚。

      这么一问,再闷头想一想……横下心来,要动真格的了。

      先是治混乱、堵浪费,取消药品耗材的加成,实行联合限价采购,把药品耗材流通利益的链条一刀砍断。

      也就是把中间的水分给挤掉了,把药价压实了。

      再是建章程、立制度,把医保管理“九龙治水”、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等条条框框都拆除了,立起的是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等“四梁八柱”。

      也就是说,“潜规则”黯然隐退,“明规则”上场运行。

      再进一步,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以往医院想的是如何赚钱,后来转而琢磨如何治病,现在则需要想想如何保护大家的健康了。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患者,动态跟踪,点对点服务。还鼓励医生下沉到乡村,在基层一线服务的时间长短、成效如何,与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挂钩。

      八年时间三把斧,干净利落。

      三明人,壮士断腕,实干为先,踮起脚尖往上跳,不够到“果子”不罢休,也就是要见着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果。三明人也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根“线头”,就是“要为老百姓考虑”,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

      “对于医改,我的理解就是阳光。以前有些东西是在桌子底下的,现在都摆到桌面上来。医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赢得职业尊严。”三明市尤溪县总医院党委书记杨孝灯说。

      尤溪县是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这里的医生感觉良好,老百姓的感受也不差。

      傅双珍家住尤溪县坂面镇蒋坑村,“三医联动”“三保合一”这些大道理她说不来,就是感觉现在和医生的关系有点不一样了,“以前是我老人家上门求人家给我看病,现在是人家上门来帮我老人家,说你得了高血压,降压药要一直吃,还要多吃哪些东西,少吃哪些东西,都要管”。

      她68岁,喜欢说“我老人家”,说时不疾不徐、语速平缓。这就是幸福。

      幸福的阳光照耀三明大地。2019年,三明人均医疗费用173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人均预期寿命79.82岁,高出全国2.5岁。

      幸福是可以传播、可以分享的。

      三明市沙县高桥镇上里村村民卢盛垅,家里有林地3亩左右。原本以为种树嘛,挖个坑,插株苗,填上土,就行了。哪知道这是一个技术活,树苗是要精心伺候的,要有资金投入。林业又是个慢活,需要耐心等待。这点林地,就是传说中的“鸡肋”了。

      就是要让这些“鸡肋”丰满起来!

      三明着手推动“林改”,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办法,重构集体林业经营主体,林农首次从林业上得到分红;又部署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发放林权证;并创新盘活林权金融价值,率先推出具有第三方支付功能的“林权支贷宝”和普惠林业金融新产品“福林贷”。

      卢盛垅家的林地,由沙县官庄国有林场运营,通过股权量化,折算成了“林票”。拿着“林票”,他起码可以在转让变现、贷款融资、引入资本之间“三选一”。

      “什么感觉呢?就是一个东西,都要扔到垃圾桶了。半路上有人说,这是个好东西,扔不得,我给你一笔钱,还帮你保管好。就是这个感觉。”卢盛垅说。

      三明是全国“林改”的策源地,是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截至2019年年底,这里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5090元,占可支配收入的三成。

      三明的“林改”,走出一条生态惠民之路,也为这个中国最绿省份的最绿城市增加了一枚沉甸甸的绿色砝码。

      行走三明,呼与吸之间,是天然的气息;俯与仰之间,是自然的丰盈;迎与送之间,是天地的交响。

      绿色是三明的标志与氛围,也是底气,更是王牌。

      绿水青山这个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确定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的泰宁县,探路前行。

      “当年毛主席在诗词里说三明是‘路隘林深苔滑’,如今的三明是‘路宽林茂粮丰’。三明好风景,如何保护好、发展好?我们泰宁县的思路是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森林康养引领旅游转型。”泰宁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惠兰说。

      舞台准备好了,远方的人跃跃欲试。

      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让张欣颐眼前一亮,林深水美、丹霞田园、岩穴寺庙等元素,触发了这位台湾景观设计师的“创作”冲动。这份激情受到特别呵护,她被邀驻扎进来,开展乡村营造建设,成就一个森林康养基地。

      基于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又是明代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出生地,这个项目取名为“耕读李家”。张欣颐和团队在这里受到礼遇,他们也通过设计表达对这方水土的尊重。

      设计点亮乡村,艺术装扮生活。现在,村里有了静心书院、星空民宿、稻田咖啡屋,还有两岸文创产品展示区、乡村图书吧。一个普通的小山村,成了“一方农耕乐园,一处心灵原乡”。

      2020年9月,张欣颐受邀参加在厦门举行的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并发表了“我们是来自台湾的福建新村民”主题演讲。她说:“我刚好有能力,大陆刚好有舞台。这里有一群乐于帮助我们的各级领导,一群愿意接纳我们、把我们当作家人的村民朋友。这里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让我有灵感去勾画美丽乡村的未来。”

      三明就是一个可以不断给人以灵感的地方。这是因为三明始终保持着对新发展理念的信奉与恪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求索,对伟大梦想的笃定与追寻。

      世道人心,温润三明:相互尊重,悉心呵护,每个人的热情如涓涓细流在汇聚,创造着这座城的温度与高度

      “有温度的党建,有质感的幸福。”进入三明市三元区东霞新村小区,冷不防看见这么一句话,心头一暖。

      这个小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共有30栋居民楼,占地1平方公里,住着2000多人。房子多是5层,现在看有些老旧了,墙面渍痕斑驳,都是风雨拍打留下的印迹,楼梯逼仄,若是两人迎面而来,只能相互侧身,或是一方停下,礼让三分。

      但是,这里整洁、有序,没有惯常意义上大杂院的混乱不堪,舒适又庄重。就像一个老人,沧桑爬满脸庞,腿脚也不灵便,甚至衣服上还打了补丁,然而整个人干净、清爽,举止得体,精神劲头足,生命活力依然饱满。

      新村小区所在的东霞社区,就公共卫生死角多、公益事业扯皮多、部门之间纠纷多等痼疾,一针扎下去,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区域性精神文明共建委员会”,提倡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鼓励文明待人、以礼敬人。

      有团队来到新村小区,其中一个小伙子另有其他事宜,在团队离开时申请脱团,留下来等人。小区里的大爷大妈不知情,以为小伙子忘了上车,纷纷过来提醒,一位大妈急了,喊了起来:“小伙子,麻烦啦,他们走啦!赶紧打电话,让他们绕回来接你!”小伙子被热情包围,连忙起身解释,心怀暖意。

      三明,在全国最早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最早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最早提出文明城市目标。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1993年全国首次文明办主任座谈会,都是在这里召开的。三明,高高举起精神文明建设这面旗。

      甘嘉思响应着这面旗的召唤。

      1998年9月出生的她,是厦门人,就读于三明学院传播学专业。身边的人都在参加志愿服务,她也自然地投身其中,正好被派往东霞社区,成为“四点半学校”的一位骨干。

      孩子们四点半放学了,父母还在上班,她就领着孩子们来到社区提供的一间教室里,辅导作业、指导画画、做游戏。

      有一项语文作业,列出几个词语,要求用一句完整的话串起来。孩子们就顺着课本上的原文写。甘嘉思就启发他们:能不能再想一句跟课本上不一样的?

      “我希望小朋友的思路能更开阔一些。”甘嘉思说。

      有的小朋友在学校得了小红花,就跑来送给甘嘉思。这让她感动不已,“孩子们的心意,让我觉得志愿服务不只有付出,更有收获”。

      像甘嘉思这样的注册志愿者,在三明有将近30万人。其中,80后江华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他是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人,长得帅气,还是那种周正、清秀的帅气。命运捉弄,14岁那年,因罹患青光眼,他双目失明,“突然之间天塌了”。

      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黄金莲。“老师,我想念书!”江华带着哭腔喊出的这句诉求,烙在了黄金莲的心坎上。她四处奔走,扫除障碍,破格录取了这个学生。

      这给江华的人生搭建起一个新的梯子。完成学业之外,他前往河南、北京学习针灸推拿,又回到三明创业,开办一家盲人推拿按摩店。三明的“医改”走在全国第一方阵,政府部门理顺关节,将他的按摩店列入医保定点刷卡单位。这在福建省是首例,“破天荒了”。

      在社会的帮扶下,江华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生活。三明这座城的气氛,驱动着他想干点什么。2012年,江华组建成立三明市残联盲协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以“一双手推出健康,一颗心回报社会”为宗旨,提供公益按摩服务。

      梅列区华恩儿童村、宁化武警中队、市公交公司……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和同伴的足迹。

      2014年,江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称号,2020年进入“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名单。

      “所有的付出和努力,终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江华说。

      爱出者爱返。这个道理,在三明是个普遍性的道理。

      三明二中语文老师林璇的工作是连轴转,除了上课这个雷打不动的硬任务之外,要做科研,要关心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要随时准备被学生拦住,就学习上的疑难点进行个性化辅导,或者聆听他们的心事,特别是要设法化解青春期的愁绪与冲动。

      带着一身疲惫出发回家,路过教学楼一层楼道时,林璇看着墙上的一幅漫画,顿时疲惫感被稀释不少。

      学校鼓励学生给老师画像,这给了廖雨贝儿一个契机,表达对林璇老师的敬意。“林老师亲和、可爱,是跟我们打成一片的大姐姐”。在她的画笔下,林老师戴着大大的眼镜,一会儿挠头沉思,一会儿又站在黑板前讲述议论文写作如何“定性分析”。画的左下方,写着她的一句感叹:“璇姐敲可爱的鸭!!!”一看就有借机撒娇的“嫌疑”。

      如今在外地读大学的廖雨贝儿,经常想起“宝藏城市”三明的点点滴滴,怀念那里的生活节奏,想念那里人和人之间的温情,铭记着母校校训的教诲,“明德、明理、明志”。

      这是三明二中对“三明”的诠释。三明市三元区东霞小学教师庄孝谦,创作了一首名为《我的家乡叫三明》的童谣。不少孩子念着这些句子,感受家乡的风韵与本色:“什么三?一二三。什么明?日月明。日月星辰来照明,山明水明道路明,我的家乡叫三明。什么三?数字三。什么明?灯光明。党的政策来照明,开明清明又文明,我的家乡叫三明。”

      文明这面旗,三明永飘扬。三明这座城,在垫高文明的层级,在拓宽生命的半径。

      滚烫红心,最是三明:向历史的深处探底,到初心的来处溯源,精神的力量滋养着一座城的拔节生长

      余仁礼、邱贵禄、邱荣爵、黄福禧,他们是宁化县人。

      高超尧、林登舜、林拔萃、乐福满,他们是大田县人。

      刘良德、李吉福、冯锦桂、黄嘉棋,他们是永安市人。

      范寿仁、张善来、郑恒贵、林玉美,他们是梅列区人。

      这些名字,庄重,温暖,接续着深厚的传统文脉,向着闪亮的未来,蓄满了真挚祝福与美好期待。

      汪酒壶子、谢矮古仔、廖哑巴子,他们是建宁县人。

      夏冬狗、张得狗、刘包子,他们是明溪县人。

      这些名字,可能是绰号,或者是小名,有些随意,土里土气。不过也多少见出他们的豁达与随性,活泼泼地行走在人世间。

      他们,都是革命烈士,都是把身躯献给了壮丽事业的人,都是英雄。

      他们都是三明人。

      三明全域是中央苏区,是“扩红补给”的重要地区之一,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是“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

      他们都是三明的儿女,躺在2002年出版的三卷本《三明市志》里,静穆无声。

      从2999页至3016页,是“革命烈士英名表”,每页横向9人、纵向38人。一个齐整的方阵,火红的信仰在升腾。

      一个个名字,一棵棵大树。

      还只是“已知”,属于“不完全统计”。

      其中,“曾富良、谢玉珠、曾其应”三个名字是排列在一起的。他们是清流县林畲镇人,一家三口。

      曾富良当年参加赤卫队,担任交通员,为红军传递情报。妻子官和英加入红军队伍。1934年9月,曾富良在执行任务途中被敌人发现,惨遭酷刑,被押到一个乱坟岗活埋了。当年11月,儿子曾其应在江西瑞金与敌作战时英勇牺牲,年仅21岁。儿媳妇谢玉珠强忍悲痛,继续为游击队送信,不幸被捕。敌人不顾她已经有了5个多月的身孕,举起屠刀,开膛剖腹,母子遗骸被抛在野外。

      一个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家庭。

      1957年,经组织批准,64岁的官和英收养了一个小孙儿,给儿子作继子,让烈士有后。这个男孩后来生了个女儿,叫曾丽红。如今她是红色三明故事宣讲团成员。长辈的故事,由她来讲述给大家听。

      今年11月12日,“风展红旗如画”红色三明故事宣讲报告会走入清华大学。讲述完家族的故事,曾丽红说:“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家的故事不是特例,是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重大牺牲的缩影。当年我的亲人和他们的战友用生命铺就了革命的道路,用鲜血换来新中国的建立。作为烈士后人的我,有义务将苏区精神代代相传。”

      报告会结束时,有同学留下来,主动跟她握手。曾丽红感受到了力量。

      “我深深被革命前辈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不论何时都应被铭记、被传承、被发扬。”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刘伟旭说。

      历史的使命,三明用肩扛,其中甚至包括传扬人类原初智慧的使命。

      步入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一面墙上,刻着这么一句话:“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字里行间,流露出恳切与坚定。

      这里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的边上,立着8个石料仓储罐,爬山虎依着自己的脾气,在它们身上肆意铺排开来。这几个废弃的“大家伙”,诉说着曾经的一段较量。

      上世纪末,万寿岩山体被买断,进入开采期。只是听说这里有“文物”,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不太清楚。于是,开采矿石大干一场的“轰隆隆”和考古发掘吹落灰尘的“呼呼呼”,在这里共存。

      万寿岩,危矣!

      1999年11月15日,发掘出土的石器标本,送到了贾兰坡院士那里。当时再过10天,这位参与过北京周口店遗址发掘工作的业界权威,就要度过92岁生日了。经过仔细观察和比对,老人家郑重写下自己的论断:“这个遗址很重要,必须保护。”并且盖上自己的印章。

      老人家的声音,传到了省城福州。总是有一种力量在捍卫历史的潮流,总有一种目光在关切人类的未来。经过细致、严密的调研与核实,2000年元旦,新千年的开篇,省城传来坚定的声音:万寿岩旧石器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必须认真妥善地加以保护”。

      万寿岩,稳住了!

      河南周口人朱凯,放弃河南省文物部门的工作,来到三明,守护万寿岩,“这是个大事,值得来做点什么”。现在他担任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当时4岁的朱一诺,跟随父亲从郑州来到三明,见证了万寿岩是如何从一个山洞成为一个遗址公园的。如今就读于厦门大学文博专业的她,很想到考古发掘工地上体验生活,“拿着小铲子,画图,摄影,还可能经历重大发现的过程,这一切令人向往”。

      9岁的黄周涵文静、乖巧,是三明学院附小四年级学生。她给万寿岩画了一幅画,思路是既要写实,又要有自己的想象,把两者结合起来。结果,她画的万寿岩,就像是一只大老虎趴在地上,侧着脑袋在张望。

      “我就想知道,我们古人到底有多聪明?”黄周涵侧着脑袋在思考。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作出解答:“万寿岩的船帆洞遗址有石铺地面。当时生活在洞内的古人群从洞外河滩上拣了一些大小适中、形态扁平的砾石,搬进洞内,将洞室地面垫高、铺筑平整,同时还在洞壁根部开筑引水沟槽。这是世界范围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室内装修’遗迹,距今3万年左右,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具备很高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生活条件的思维与能力,是我们的祖先聪明才智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明证。”

      他更看重这里的研究潜力:以前发掘出土的材料,还未开展精细的信息提取和深入研究,已经发掘的洞穴还有很多未触碰的原生堆积。附近的山坡、沟谷很可能还埋藏着古人类生产生活留下的遗物遗迹,可能还有价值更大的古人类居住过的洞穴尚未揭开面纱。

      万寿岩依然是一个谜。三明将继续享用保护文物带来的荣光。

      距离万寿岩不远的地方,有个自然保护区,里边有一大片的格氏栲,也是个谜。

      格氏栲是珍稀濒危树种,这里却有近万亩,年龄多在百年以上,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纯度最高的格氏栲林。

      格氏栲的树皮像鳞片,紧紧依附在树干上,好比给树干穿了一件蓑衣,也有人说这是“剥皮树”。这个树种,材色鲜艳,心材呈红褐色,而且纹理细密、材质结实。

      “格氏栲的实木放在地上,我们女同志穿着高跟鞋,鞋跟很尖的那种,踩在上边原地转一圈,没有痕迹的。”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服务站站长沈彩霞说。

      这是一个明丽的女子,发表了不少关于格氏栲的研究论文,她说自己只是个护林员,愿意每天与山为怀、以林为伴,在森林里深呼吸,也就是“森呼吸”。

      “山中稀世宝,人称格氏栲。风雪加战乱,千年压不倒。”福建省委原书记项南为格氏栲写下的句子,沈彩霞感觉耐人寻味。

      这一棵棵大树,就像是一个个三明人。

      三明人,是信仰坚定的人,是持续向内用力的人,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是不断克服自身短处的人,是奋力朝前奔跑的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三明,这些饱含深意的话语,是在大街小巷、村头田野经常见着的,也是三明人心里念着的,更是三明人点滴实践着的。

      于是,三明这座城踏着时代的节拍,在拔节生长。

      于是,三明在彰显信念的力量,在激活精神的蕴藏。

      于是,给三明的起跳以强大支撑的这个国家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6日 01版)

加载更多
栏目3更多
图片更多
视频更多
视觉更多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