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8期丨陈伟峰:“深圳百公里”,坚持是一种美,放弃也是一种美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09-26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陈伟峰 简介

  1971年出生,浙江台州人。1996年来到深圳,做软件工程师11年,发起创办深圳磨房网。2001年开始的“深圳百公里”徒步,就是由磨房网的驴友们自发组织的非盈利大型徒步活动,即将迎来第20届,参与人员从首届几十人,到最多一次接近10万人,现已被全国的徒步爱好者熟知,成为深圳城市品牌。

  走得潇洒,痛得畅快,若非深爱,怎得长情。

  今年是“磨房深圳百公里”的第二十个年头,因为疫情原因,原定的上半年举办,一延再延,延到现在,尚存变数。

  对于陈伟峰和他的伙伴们来说,该做的准备工作,一刻也没有拖延,等待之中,一直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延后的这几个月,无意间,给了他们一段难得的深度思考时间,走到20周岁的“深圳百公里”徒步,未来何去何从?

  对于深圳而言,对于深圳市民而言,“百公里”徒步,早已不再是一场寻常的户外徒步活动,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户外嘉年华,成为这座城市的一个符号,陪伴着太多深圳人走过风雨,走进记忆……

  对于我们而言,持续行走100公里,耗时两天一夜,想想都让人望而却步,这样一场由驴友发起和组织的“挑战自我”的个人徒步活动,在深圳,如何成为一座城市的大型公众活动?如何一走,就走了二十年……

  1、“百公里”首次:不经意的提议,不可思议的距离

  要说“磨房深圳百公里”,必须先说“磨房”。

  在“磨房”官方网站,有一段“我们是谁 磨房是什么”的文字介绍:

  磨房网站建立于2000年6月,雏形是一群深圳驴友在乐趣园开设的名为“深圳磨房”的讨论版……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磨房从一个简单的讨论版,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提供论坛、圈子、活动约伴、相册、二手装备交易等服务的社区。

  陈伟峰告诉我,磨房这个名字,最早是他起的。

  之所以起这个名,原因很简单,喜欢户外运动的人,都互称“驴友”,“驴子拉磨的地方,不就是磨房嘛”。

  回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户外运动、互联网,在国内几乎同时兴起,后者成为前者的加速器,全国多个城市的“驴友”队伍,互联互通,日益壮大,背包客、登山族、徒步者,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彼时,人在深圳的陈伟峰,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工作之余,尤其是周末,总要放松一下,做什么呢?

  去爬山,去露营。

  “深圳资源还是很好的,有山有海”,陈伟峰说,那个时候去西冲海边露营,沙滩上一片荒芜,不像现在有那么多人,几个人见面吃个饭,说去就去了……

  最初十几个人,论坛先聊,线下约见,慢慢的,同路人,越来越多。

  年轻的城市,年轻的人,总有着年轻的冲劲和激情。

  2001年的一天,网友“行云流水”在论坛发了一个帖子:

  “我想徒步100公里,24小时不间断地行走,从海上世界一直走到东涌,有没有伙伴一起走啊……”

  原来,“行云流水”想去参加香港的“毅行者”(香港规模最大的远足筹款活动),去之前,总要拉练一下,于是诚邀深圳的同行伙伴。

  他还提出一个很吸引人的口号:用脚步丈量深圳。

  “徒步100公里?这怎么可能?”

  看似不经意的提议,犹如油条下热锅,一下子激起热烈的讨论。

  也难怪,平时大家徒步,一次走个十来公里,最多二十多公里也就罢了,太多人觉得连续走100公里,绝对是不可思议的一个距离。

  陈伟峰回忆,当年看到那个帖子,他的第一反应也是惊讶,这怎么可能完成?明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深圳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说干就干,说走就走。很快,有人报名想尝试,有人报名做后勤……

  “我记得真正开走那一天,是个周六。”当天,陈伟峰还要加班,忙完下班后,开车去到大鹏半岛,见证了深圳历史上第一次的“百公里。

  “一席”的节目现场,陈伟峰分享了那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最后‘行云流水’完成了全程103公里的徒步,他的太太‘如风’在72.5公里的时候下撤,他们走到大概60公里的时候,达到人体的极限……”

  “如风”下撤以后,“行云流水”一个人继续前行,一路还有很多的朋友,跑步也好,骑着自行车也好,陪着他一起完成后面的30多公里……

  2、“百公里”精神:坚持是一种美,放弃也是一种美

  讲述当年情形,陈伟峰很是感慨。

  当年的第一届百公里,共有52个人出发,最后有6个人走完全程。

  估计连“行云流水”自己也想不到,他不经意的一个“希望挑战自我”的倡议,犹如一颗种子,种进了深圳,后来在深圳生根、发芽,生长了整整二十年……

  从2001年的第一届52人,到2016年的8万人,“磨房深圳百公里”,越走人越多,越走路越宽。

  陈伟峰告诉我,二十年走下来,其实他没有一次走完全程,最多一次走过二三十公里,就不走了,因为每年的他,不是一个单纯的行走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志愿者,更多承担的是做后勤的角色,做收尾工作。

  说到做后勤,做组织,陈伟峰跟我们分享说,“深圳百公里”还有一个特色,即每一年都有一个主题口号,一年一换,很有意思。

  第一年,是“用脚步丈量深圳”,后面的N多年,年年不同。

  让他印象尤其深刻的年度口号,有一年叫“享受户外 学会放弃”。

  确定这个主题的那一年,户外运动在国内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却接连发生多起意外事件,包括深圳在内的一些“驴友”,出去徒步时,非要挑战一些高难度的线路,结果可想而知……

  陈伟峰表示,很多户外运动项目都具有相当高的风险性,而自助旅行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享受户外 学会放弃”,即出在那样一个背景之下。

  先不说别的户外项目,就拿“深圳百公里”徒步来说,“如果一个人平时不怎么运动,我们建议他量力而行,不赞成他走太远,更不鼓励他走完全程”。

  多年来,很多人报名参加百公里之前,都想听听陈伟峰的建议。

  对此,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他不止一次地讲,这要看个人平时的运动情况。

  “如果平时不怎么运动,建议走20公里左右,不妨选择下撤;如果平时经常运动,建议走到40公里左右,也就差不多了”。

  陈伟峰强调,超过50公里的距离,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既不可行也不提倡。

  在上文提到过的“一席”分享中,他就举了第一届的例子,网友“行云流水”的女友“如风”第一次走百公里,走到72.5公里的时候,她的大腿、小腿、脚底板,已经很痛很痛,因为长距离的徒步,重复地使用同一块肌肉,肌肉之痛,超人想象,“如风”哭了四次,最后无奈下撤,不再坚持……

  所以,每年的百公里途中,尤其是走到六七十公里时,常见的情形是,“每一个人,脚上都起满了泡,整个人都是拖着脚走,一个通宵之后,沾地就能睡着,不是一般的辛苦……”

  辛苦,倒是其次,更关键的是,长时间的徒步,会对个人身体产生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对膝盖的磨损。

  陈伟峰表示,百公里之所以被太多人喜爱,还在于,一个人平常很难有机会“虐一把自己”,把自己推到一种极限上,体会那种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和刺激……

  刺激上瘾,但要有度。

  每一年,陈伟峰和伙伴们,都要费尽口舌地告诫所有的参与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每一个人,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要去聆听自己的身体,留心身体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判断,该放弃的时候就放弃,“放弃也是很勇敢的一种行为”。

  由此,这也带出“深圳百公里”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或内涵,那就是:坚持是一种美,放弃也是一种美。

  “今年没有走完,没有关系,明年或者后年,再来……”

  3、“百公里”理念:不把志愿者当保姆,自己搞定自己

  陈伟峰告诉我,参加“百公里”的人,总结来讲,有两种心态。

  一种是,很多人把“百公里”当作一个Party,比如一对情侣,几个好哥们、好姐们,一个公司团队,甚至是一家人,大人背着孩子等等,一起来走一走,玩一玩,非常兴奋和Happy,重在参与,乐在其中;终点处,常常变身求婚处……

  另一种是,重度的参与者,视“百公里”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去体验自己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极限,去体验有无可能突破这样一种极限……

  网友“井岗翠竹”,本职工作是物流公司的一位员工,作为一个非常活跃的户外爱好者,他创造了“深圳百公里”历史上少有的一项壮举,从2004年到2013年,他走了整整十年的“百公里”,而且每一次都是走完全程;在完成十年“百公里”心愿之后,他变换身份,成为一名志愿者,带领他的小伙伴,二三十人,承包了一个签到点,为大家服务……

  类似“井岗翠竹”这样的重度参与者,还有很多很多……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文曾经讲过,参加“百公里”是一项非常非常辛苦的事情,辛苦程度超乎想象,像“井岗翠竹”这样能够连续走完十年全程者,绝对算是大神级,少之又少。

  更多的人,行走在“百公里”途中,在感受到辛苦和痛苦之余,渴望得到别人更多的照顾,渴望得到沿途志愿者更多的帮助……

  渴望之心,人之常情,但很多时候,往往会异化为想当然,理所当然。

  每一年的“百公里”,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一些人,视志愿者为“保姆”,经常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却额外的要求,诸如沿途的供水补给、食物补给、疏散用车等等……

  陈伟峰说,每年开走之前,他和伙伴们也会不厌其烦地分享户外运动的基本理念,那就是:首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在此基础之上,再去帮助你身边的人……

  “我们一直跟大家强调,自己一定要先搞定自己,不能过多依赖领队,不能过多依赖志愿者。”

  为此,“百公里”有一年的年度口号,特意确定为:团队合作 回归自助。

  就是说,倡导所有的参与者,每一个人,所有的露营装备,所有的食物和供水,你要自己来背,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同时,鼓励有余力者奉献团队,帮助他人……

  由此延伸开来,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工作状态,何尝不是如此?

  4、深圳人的“百公里”:既是徒步者的,也是志愿者的

  参与“百公里”,走,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是做志愿者。

  陈伟峰感慨地说,每一届“百公里”,不只属于徒步者,也属于志愿者。

  可以想见,组织一年一度的“百公里”,最初几年,上万人参加,到后面近十万人参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员,组织之难,组织之累,超乎想象。

  2017年那一届,在“百公里”的起点,陈伟峰和伙伴们,特意制作了一面志愿者荣誉墙,参与服务的所有志愿者的名字,都登记上墙。

  猜猜墙上有多少人?

  差不多接近两千人!

  由此可见,深圳“百公里”的魅力,深圳人的魅力,深圳的魅力。

  陈伟峰说,每一年的志愿者团队,会分成很多组,比如前期线路组、签到组、纪念品组、后勤物资组、通讯组,还有应急救援组、医疗组等等……

  组织纷繁复杂,需要得力统筹。

  每年的“百公里”,都会有一个总协调人,总协调人的产生,也很有意思。

  过往十多年来,每年三月份的第三个周末,是“深圳百公里”的举办时间,每年的四月份,志愿者团队的骨干们,都会一起吃个饭,饭局上,总结刚刚结束的“百公里”,也确定第二年的总协调人。

  “可能某个老的志愿者,有这个意向,大家就开始起哄——你来干,你来干,没问题没问题……”

  半推半就,伴着忽悠,这个人就接了。

  陈伟峰笑称,这么多年下来,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人做了一年的总协调人,次年不可以继续,但实际的情况是,没有哪一个总协调人干完一年后,会主动提出再干一年……

  为什么?

  原因无他,三个字:太累了。

  每年四月份敲定,八九月份,开始筹备,距离下一年的三月份,差不多有半年时间,特别是开走前两个月左右,总协调人基本上会变成全职……

  做总协调人,除了承担大量的协调工作,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外,还要承担意料之外的苦衷,或者说非议。

  比如有一年的总协调人,恰好在那一年成了家,他把“家”的概念塞进主题口号里,还说服大家,一改过去走过很多年的“从西到东”路线,来一回“从东到西”,从郊区走向市区,寓意奔着家的方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原本以为,走向市区,可以解决困扰多年的人员疏散难题,但实际效果,着实打脸——

  徒步队伍,正式出发以后,很多人走到三四十公里的时候,需要下撤,但那个时候,恰逢半夜,荒郊野岭,没有公共交通,被吐槽得一塌糊涂……

  事与愿违,心有不甘,热心依旧。

  除了这些总协调人,每一届“百公里”现场,还有数以千计的一线志愿者,有守在指挥中心的,有守在起点的,有沿途签到点的,还环保志愿者,提醒徒步者沿途不要乱丢垃圾;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志愿者……

  年年徒步现场,年年还会上演一幕幕让人感动的场景,很多深圳市民自发参与进来,有的自组乐队,现场演奏,为徒步者加油;有的煲好粥,煮好茶叶蛋,洗好黄瓜……

  徒步之路,蔓延几十公里,几十公里,处处温情处处歌。

  百公里徒步,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公益的烙印,每年除了上文提到的数量庞大的志愿者参与外,近年来还链接了多个公益项目和公益筹款进来,比如支持“手作步道”项目,主张以手工的方式维护步道,减少对环境生态的干扰;比如推出“拾点公益创绿行”,“让大家在徒步的同时参加公益,让百公里的挑战富有社会意义,市民可以通过徒步行动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为他们关注的公益项目捐款……”

  5、深圳的“百公里”:它像一块磁铁,它是一粒种子

  时至今日,“深圳百公里”活动,早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户外徒步,它像一块磁铁,一年启动一次神奇的吸力,吸引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吸引着这座年轻的城市……

  畅快地走一回,畅快地乐一回。

  陈伟峰还分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就是“百公里”举办了20年,前面的十几年,一直像野草一样在野蛮地生长,报备是近几年才去做的,“此前很多年,我们一直没有去报备,中间也没有人跟我们提报备的事。”

  虽然没有报备,但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闲着,“每一年,交警、公安的人,都会通宵达旦地陪着我们在百公里的路上,还有城管的卫生清洁人员,沿途一直在默默做着工作”。

  陈伟峰感叹,“深圳百公里”连续举办这么多年,一直很安全,没有出过什么太大的问题,固然离不开徒步者、志愿者们的配合与合作,也离不开交警、城管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是这座城市方方面面给予了非常非常大的宽容和支持。

  有人问:“百公里”为什么会发端于深圳?“百公里”跟现在的马拉松有什么区别?

  陈伟峰给出的回答是:马拉松,更像是现代化工业社会出来的一个产品,它是一个产品,它是可以复制的,而“百公里”其实是一粒种子,把这个种子丢到山里面,有阳光、雨露的时候,它自己会发芽,自己会长出来……

  深圳在2000年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年轻的移民,涌来深圳,在“磨房”这个平台上,不讲究先来后到,不在意社会身份,实现了彼此的平等。

  在参与“百公里”的24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段里,每一个人的角色界定清晰:我就是单纯来走路的,我就是来做志愿者的,非常简单的一个念头或想法。

  ……

  “深圳百公里”,当年一个提议,犹如一粒种子,种进深圳这片土地,这片土地的开放和包容,这片土地的进取和团结,让这粒种子历经二十年的风风雨雨,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长为代表城市精神的一个符号。

  陈伟峰欣慰地说,“百公里”这棵大树,早已经结出新的种子,比如开展户外运动课程的培训,比如社会应急救援的探索,深圳是全国最早成立山地救援队的地方,而做这些工作的人员,都是深圳“磨房”的驴友们……

  这就是陈伟峰与“深圳百公里”的故事,也是“百公里”与深圳的故事。

  “深圳百公里”辉煌的过去,值得品评;“百公里”更美好的未来,值得期待。

  祝福“深圳百公里”,祝福深圳。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