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17期丨沈晓鸣:我们在深圳的海底种珊瑚……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11-02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沈晓鸣 简介

  1974年出生,浙江绍兴人,大学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1997年来到深圳,做过网页设计师,写过报纸专栏,后入深圳晶报做文化编辑,业余时间做摄影师,拍摄深圳的城中村,拍过上百个县级市的政府大楼。2011年开始潜水,牵头成立“潜爱大鹏”,深入深圳的海底世界,组织众多潜水爱好者在海底种植珊瑚。

  现任深圳大鹏海洋图书馆馆长,“潜爱大鹏”理事长,PADI潜水长。

  “深圳的陆地上是欧洲,海底下是荒漠,像是非洲。”

  听沈晓鸣聊深圳海底的生态现状,对于有过潜水体验的我来说,是非常惊讶的,我此前认知的海底世界缤纷多彩,更多来自于印尼美娜多的潜水经历,真的想不到,深圳的海底状况,让人如此堪忧……

  沈晓鸣,放下此前的媒体工作,举家搬迁到大鹏半岛,住到海边,从心理上、身体上、物理上,跟海洋发生深刻的链接——

  他牵头成立“潜爱大鹏”,呼吁和培训更多的潜水员,去到海底清理垃圾、种植珊瑚,保育深圳海洋生态……

  他成立海洋图书馆,收集全球珍藏版各类海洋主题图书,组织各种类型的讲座,向社会普及海洋环保知识……

  他撰写万字长文,列举国际案例,从历史、规划、经济及文化等多个角度,瞽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认识沈晓鸣的人都知道,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白小刺。

  访谈临结束,我问他,访谈刊出时出“沈晓鸣”还是出“白小刺”?他笑着回复,“还是出沈晓鸣吧,既然爹妈给起了一个好名字,不用可惜了……”

  1、“深圳陆地上是欧洲,海底下是非洲”

  跟沈晓鸣聊起他在深圳的前半段经历,我们俩颇有共同语言。

  本世纪的最初十年,我和他在深圳都有过媒体人的身份,我做记者的时候,他正在做着网页设计师,闲暇时给报纸写写专栏,后来正是凭借那些专栏文章,他敲开了深圳本地一家媒体的大门……

  之所以与海洋结缘,缘自2011年,当时的他,从媒体离职,开始做自己的公司,自由时间多起来,去学了潜水,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就此爱上了潜水。

  “刚刚学会潜水的人都知道,一旦看过海底的世界,是会上瘾的”,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沈晓鸣的身影出没于斯里兰卡、印尼等东南亚各个国家……

  体验过几乎所有的热门潜点、把所有的假期都花在潜水上。

  2014年,他开始在深圳潜水,毕竟有的时候,时间不允许,那就在深圳潜一下,下到深圳海域,水下的景象让他十分震惊。

  沈晓鸣跟我分享了三个对比:

  一个是跟其他国家比,特别是东南亚那些海岛国家,看看人家的海底海洋世界,再看看深圳自己的,“那对比太鲜明了、太不一样了……”

  另一个是自己跟自己比,就是看深圳的水下跟深圳的陆上,“我们深圳的陆地上建设得特别漂亮,人均绿化面积接近20平方米,我们的pm2.5、我们的蓝天指数,一样一样领先全国,但是海底下面呢,特别荒凉、堪称荒漠化……”

  说到这里,沈晓鸣特意强调,称“我们的陆地上是欧洲,海底下则是非洲,那场景就像刚刚打过一场战争……”

  最后一个对比,来自深圳的古今对比,时间上的纵向对比。

  他翻看深圳的新安县志,无论是乾隆版,还是嘉庆版,上面清楚记录着深圳当时的海洋情况,那个时候的深圳海洋物种非常丰富,大的有座头鲸、有双髻鲨(又称锤头鲨)、有十几米宽的前口蝠鲼(俗称魔鬼鱼)……

  “这些珍稀物种,如今只有在BBC的纪录片里才可以看到。但是在两三百年之前,深圳都有……”沈晓鸣感慨道。

  他提到深圳海域曾经出产一种“石首鱼”(又叫黄花鱼),“石首鱼”是一个大的类别,我们平常所吃的黄鱼,就属于石首鱼。在深圳曾经的海里面,大的石首鱼可以长到什么程度?

  “可以长到100多斤。”

  沈晓鸣告诉我,大家熟悉的深圳大鹏所城里面,原来驻扎过海防水师,水师使用的弓箭上的弓弦,要用一种胶粘在木柄上,那个胶就是用这种鱼的鱼泡熬出来的……

  “你想想,那么多水师,那么多弓箭,都要用到这种胶,可见在当时,这种鱼有多少……”

  时光荏苒,徒剩叹息。

  100多斤的野生“石首鱼”,别说深圳没有,全球都很少见。

  2、“救活受伤珊瑚,是绝对的增量”

  叹息之余,出于媒体人的天性,总要做点事情。

  能不能把深圳的海底恢复到300年前?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能不能恢复到50年前或30年前?或许还有机会。

  沈晓鸣表示,要做好深圳海洋的保育工作,在减少人为破坏的同时,还要利用好大自然自身的修复力量。

  在他看来,深圳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在于跟香港接壤,香港与深圳接壤的那部分海域,是历来生态保护得最好的海域;再加上陆地上两地接壤的米埔湿地等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深圳的有利因素。

  “香港海底的珊瑚受精卵,在海水里孵化成浮浪幼虫后,会随着海流进入到深圳的海岸范围内,着陆生长。珊瑚它们是不需要有签注的,顺着海流就漂过来了……”

  沈晓鸣笑称:“香港一直不断地给我们输送,我们总不能老是辜负大自然的这种自然的流动、自然的馈赠,它一输送过来,我们就给它灭掉……”

  由此,他和伙伴们找到保育海底生态的一个重要支点,那就是种植珊瑚。

  珊瑚礁群,犹如陆地上的森林一般,在海底,它为众多的海底生物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场所,同时还有净化空气、固碳防风等作用……

  珊瑚益处,不胜枚举;扩容珊瑚,当务之急。

  沈晓鸣说,在种植珊瑚模式上,他们先后尝试过两种路径,一种是跟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发挥珊瑚可以无性生殖的特点,从野外健康的珊瑚苗那里剪苗,取回来固定到一个托盘上,再投放到海底一个大的礁石上……

  用这种方式做了三四年,他们又改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弃采改救。

  原因何在?原来他们在实施剪苗的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深圳海底好的珊瑚苗远远不够采,真正好的珊瑚苗基本上都在菲律宾、印尼一带,采摘、培育成本高昂;

  另一方面,深圳海底本身存在很多珊瑚的断肢,这些断肢珊瑚,要么被船锚打断,要么被渔网勾掉,要么被人为蹬断,原因不一而足,有些珊瑚救一救,还是可以活过来的……

  “一旦去把这些快要死的珊瑚救活过来,毫无疑问,那是绝对的一个增量。”

“潜爱大鹏”志愿者前往菲律宾海域考察当地的珊瑚保育。

  于是,从2016年起,沈晓鸣和伙伴们在海底开始搭建珊瑚床,床离海底大约有一米高,他们将捡来的仍然活着的珊瑚断肢,固定在珊瑚床上……

  他们将这种“种珊瑚”的方式比作稻田里的插秧,假以时日,等到受伤珊瑚恢复健康,再把它们移植到大的自然礁石上面,这过程,像极了稻农的插秧……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的多处海峡湾底,香港大学海洋学院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在海底如此操作,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可以从公众层面,吸引和调动众多潜水爱好者的兴趣和参与,每一个休闲潜水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都可以变成一个珊瑚潜水员……

  沈晓鸣欣慰地说:“如此一来,就降低了参与的门槛,也唤醒更多的人自发参与进来,所以我们的队伍正越来越壮大……”

  3、“瞽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为了更多地将休闲潜水员培养成为珊瑚潜水员,沈晓鸣和伙伴们还设置了一套课程,拍摄了一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多个视频平台……

  除此之外,他们目前正在着手实施深圳的珊瑚调查,看一看深圳海底到底生长着多少种珊瑚,此前的数据有多种说法,有的说60多种,有的说80多种……

  在开展珊瑚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将会登记超大尺寸的珊瑚,或者叫巨型珊瑚,这有点像陆地上的古树登记一样……

  “我们跟国内一家基因检测机构正在商谈,一起合作去做珊瑚的基因库,我们负责采样,他们负责检测,先做深圳的珊瑚基因库,再做大湾区的……”

  沈晓鸣告诉我,未来一旦把珊瑚的基因库建立起来,将会明晰我们国家的珊瑚的种源,来自哪里,未来还可以培养我们独有的‘超级珊瑚’……

  9月7日,一则标题为“瞽言深圳海洋中心城市”的文章在很多深圳人的朋友圈转发,这则文章的撰写人,正是沈晓鸣,文章署名用的是白小刺。

  这篇文章写得像一篇论文,洋洋洒洒13000字,从历史、规划、经济等角度来思考深圳如何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列举了一些国际案例,提出大鹏半岛应以建立海洋保护区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地推进深圳市规划与自然委员会(现更名为深圳市规划和自然局)提出的“十个一”工程,最终实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

  在文章中,沈晓鸣引用CDI资深研究员李津逵的分析和展望,“深圳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不再是姓社姓资的问题,而是姓海还是姓陆的问题”,深圳应该利用好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契机,一举改变多年来的深圳西强东弱格局,让深圳东边的那一条腿站立起来。

  在沈晓鸣看来,为了达成这个长远目标,除了筑巢引凤之外,深圳还应该扶植本地的海洋文化力量,善用社会力量,助力他们成长为主流的城市海洋文化共同体,城市管理者与社会组织协同并进……

  “海面上海鸟翔集,海底下珊瑚幽茂,人类在其间凭海临风,成为我们对未来海洋城市的集体想象。”

  长文末尾,沈晓鸣总结陈述,深圳人对海洋城市的期待由来已久,坐船上遥望自己城市的天际线,这股冲动从未消失……

  这就是沈晓鸣的深圳故事,他与深圳海洋之间的故事。

  作为昔日的媒体人,沈晓鸣成功演绎了传统媒体人成功转型的一个案例。

  兴趣——爱好——专业——专家……

  作为曾经的同行,我由衷为他感到高兴,并祝福他的海洋生态保育者之路,越走越扎实、越走越宽广……

  (访谈时间:2020年10月26日 访谈地点:深圳大鹏)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