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19期丨罗亚君:让老兵碗中有饭心中有光,助人更是助己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11-09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罗亚君 简介

  1986年出生,湖南永州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2011年来到深圳,先做杂志编辑,后加入越众出资拍摄的关爱抗战老兵主题记录片,变身为一名公益人,担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忠魂公益基金秘书长。2013年和2014年两次到美国国家档案馆,一次是为《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补充资料,一次是搜集朝鲜战争资料。

  现任深圳市越众文化集团总经理,越读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越众公益基金会、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秘书长。

  昨天是11月8日,记者节。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一位媒体人的故事,只不过她现在的身份,不再是一名媒体人,而是一名公益人,更确切地讲是一名企业高管,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她,在深圳得遇好的机会,得遇好的平台,在成就平台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她的名字,叫罗亚君。

  说起来,罗亚君原本不是我的访谈目标,我去到深圳越众控股公司,见到董事长应宪,他临时建议更换访谈对象,改由罗亚君出面接受访谈,他给出的理由是“我们这些年做的很多项目,她都参与了,她说得比我好……”

  他的提议让陪在一旁的罗亚君也有些始料不及,我则恭敬不如从命,于是便有了这次临时换人的访谈。

  与罗亚君开始交流,聊公益、聊事业、聊发展,我们两个人越聊越投入,访谈时间远远超过预计时间。

  从罗亚君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遵从内心、转换角色、成就事业的个人成长故事。

  她,虽然不再是媒体人的身份,我相信并祝福她,继续保留和发挥媒体人的敏锐和所长,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1、 身份转换:“受助人的体验最优先”

  “我第一次认识越众,是在2011年的5月21号,我去报道在深圳开幕的一次大型展览。”

  罗亚君提到的那次展览,就是由越众推出的《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展览让我感到很震撼,因为展出的知识远远超过了我在上学的时候从历史课本上学到的一些知识……”

  五位抗战老兵,受邀出席展览,他们也颠覆了罗亚君以往的认知。展览现场,她还结识了一帮关爱老兵的志愿者,当即萌发“我要加入他们”的念头。

  一念既起,反求诸己。回想自己是学新闻出身,此前为什么没有从更多的维度了解历史?

  罗亚君告诉我,那次采访带给她深刻的触动,“让我对自己的世界观产生了一定的怀疑”。

  随后,她去深圳广电录一档节目,主题是“缅甸老兵回家”,听着老兵们的讲述,现场所有人很受感动,都流下了热泪,她注意到,坐在她旁边小板凳上的一个人,也在默默流泪……

  这个人,正是应宪,流泪的应宪,让罗觉得“这个企业家跟别人不一样”。

  接下来,罗亚君加入越众组织的“关爱抗战老兵”纪录片的拍摄,从志愿者的视角,去走访、看望那些抗战老兵,项目持续进行了一年多。

  “在那个过程中,除了按照既定的主题进行拍摄,我们也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尝试,那是非常愉快的一次拍摄过程。”

  罗亚君记得特别清晰,2012年的10月10日,她正式加入越众。

  随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成立。

  时光飞逝,时间来到今年,在接受访谈前夕,罗亚君刚刚统计出来一个数字:

  截至2020年9月底,“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累计向社会筹款1亿零468万。

  她特别指出,“这笔款项全额用来服务抗战老兵”,项目的运营费用直到去年才开始列支,此前多年,所有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的工资等,一直都由越众公司承担。

  “我这几年来出去交流分享越众的文化版块,讲到公益筹款时,我都会说,负责项目执行的四五个人很厉害,一直很认真很敬业,不过更厉害的,是越众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公司多年来对这个平台持续不断地投入,全公司上下倾注大量心血……”

  罗亚君举例说,2015年和2016年,“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连续举办了两场非常重要的慈善晚宴,帮助老兵基金走向更宽广的舞台,得到更高层面的官方认可和民间认可,“外界不知道的是,这两场慈善晚宴的花费,全部由越众公司承担……”

  不止如此,公益基金的项目工作人员,多年来还有一个难得的底气——

  “每当一笔捐赠来的时候,假如我们的判断是,他们的要求会让我们的老兵们感受到不舒适,我们是可以拒绝的,管理层从来没有给我们压力,一直给我们这样的自主权……”

  因此带出越众众多公益项目的一个执行理念:受助人的体验最优先。

  “我们做什么,取决于受助人需要什么;我们怎么做,取决于什么样的方式会让受助人最大程度感受到尊重……”

  我问罗亚君,一般会出现哪些让他们拒绝捐款的要求或情形?

  她告诉我,比如有的捐赠人曾提出,让老兵按照捐赠方要求拿现金或物品拍照……

  2、 助养老兵:“让他们碗中有饭、胸前有章、心中有光”

  访谈过程中,我和罗亚君还就上面提到的公益项目的运营费用进行了交流。

  罗亚君告诉我,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她在内,越众公益项目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拿着越众公司的工资,募捐而来的资金,全部用于相关公益项目的实施,越众连一张可以抵税的捐赠发票都不开……

  我和她达成的共识是,越众此前如此操作,无意之中拉高了公益项目的参与门槛,并不值得提倡,“也是在去年,我们说服公司领导,还是遵从国家对于公益事业的一些政策,把运营费用统筹放进公益项目的运营成本”, 罗亚君如是说。

  多年来,在分享“关爱抗战老兵”项目的过程中,罗还会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你们的公益成果是什么?你们究竟给老兵们带去什么样的改变?

  罗亚君告诉我,对于这个问题,她认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选择实话实说——

  越众资助抗战老兵,是从2009年开始的,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超过十年,假如去到一些老兵的家里,非要说他的家里有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没有的;

  很多老兵生活在贫困县里,他们居住的生活环境,就是那样的环境,他们也习惯了那样的环境……

  经过大量的实地回访,大家会发现,老兵基金多年来的努力和坚持,给老兵们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那就是提升了每一位老兵在他所在的那个村或者街道的社会地位……

  罗亚君感慨:“我们认为这就是最大的成功。”

  老兵基金发放的资金,被很多孤寡老兵称之为“棺材本”,正是有了这样一笔钱,像一份工资一样,带给他一份安全感,让他在老家多了一份底气……

  “我们很欣慰地说,我们就想让老兵们做到:碗中有饭、胸前有章、心中有光……”

  与此同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一直被强调。

  罗亚君说,他们跟每一位老兵的亲属或后辈,都会做很多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始终强调,我们是助养,而不是大包大揽,老兵是大家的老兵,同时他也是某一个家庭的一位长辈,这个界限一定要理清楚……”

  话又说过来,当年保家卫国的英雄们,如今的要求并不多,除了生活上的尊严,他们最希望得到的,还是对他们的认可……

  老兵们已是风烛残年,有心人在跟时间赛跑。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抗战老兵,开始加入到捐赠、关心、缅怀祭奠的队伍当中来,给予这些昔日的英雄以温暖与尊重,这是我们乐见的一个局面……”

  3,成长自己:“并不只是服务于公司,也服务于自己”

  众所周知,深圳越众是一家由深圳原基建工程兵303团集体改编的企业,多年以来,呈现了民营企业少有的社会担当和文化追求。

  以《国家记忆》展为标志,近来以来,越众先后出品《盗火者》、《民间深圳》、《寻找少校》、《重返野人山》、《缅甸医生》、《勋章》以及《中国在二战中》等一系列相关题材纪录片,还投巨资筹建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及学术地位的“越众历史影像馆”,以中国历史题材的影像资料为收藏及研究方向,深度挖掘那些深藏在海外和散落民间的中国记忆。

  我前去访谈时,“越众历史影像馆”正在展出“北美华人家居环境展览(1970s—1990s)”展出的众多珍贵的景象和历史瞬间,让人见所未见……

  对于越众文化多年来的探索和坚持,罗亚君用四个字来概括之。

  这四个字是:家国情怀,家是深圳,国是中华民族。

  “我们希望把深圳这座城市的记忆,以及中国近现代以来在历史人文方面的一些历史影像,用我们的方式挖掘、整理、留存下去……”

  不知不觉,加入越众,已有八年。

  从当年投身公益的一名工作人员,到今天负责文化版块的一位公司高管,八年以来,罗亚君的成长和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做公益,关爱抗战老兵,让她体会到,助人之余,更多的是助己。

  走访那些可爱可敬的老兵,每一次都是一次心灵净化之旅……

  跟众多并不相识的捐赠人交流、沟通,练就自己的换位思考……

  可以随时公布的公益账目报表,勇敢说不的底气来自公司……

  对于自己所处的平台和正在从事的工作,罗亚君由衷地说,越众的工作环境是非常少见的,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让她如鱼得水。

  “最重要的不是公司想要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在公司搭建的这个平台上,你自己想要做什么?你想怎么做?所以我们并不只是服务于公司,也服务于我们自己……”

  罗亚君进一步解释说,团队成员,想做什么事情,公司会给予选择的自由,包括在寻找合作伙伴时,“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你认不认可我们所做的事情,你有没有匹配的能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加入越众之后,罗亚君一直深受这两句话的影响,让她念念在兹。

  做人做事,知行合一。

  分享自己的公益心得时,罗亚君经常会告诫公益同行们,一个公益机构最核心的还是项目,在推进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救助了多少人,而是你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影响到什么人,共同促成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

  这就是罗亚君,一位岁数不大、成长迅速的前媒体人。

  看好她,祝福她。

  (访谈时间:2020年10月30日,访谈地点:深圳)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