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5
  • 视频
  • 视频

《深圳的脚步》第2期丨南兆旭:“家” 和“国”之间还有一个家园,深圳最可示范的是包容

来源:大众网发布时间:2020-08-16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深圳报道

  南兆旭简介

  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出版人。1961年出生,曾任大学老师,1989年定居深圳。长期研究深圳本地历史与自然,主张“在地关怀”:记录、关注、保护居住地的自然生态。发起和组织了系列本土自然保护活动,创立了“中国自然好书奖”和“大鹏自然童书奖”。

  图书作品有《深圳记忆》、《解密深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山水相望》(香港)、《十字水自然笔记》。纪录片作品有《深圳民间记忆》、《岁月山河》、《梦开始的地方》。

  “我把自己的居住地,当做世界的中心来关注。”

  未见南兆旭之前,先被他的这句话给打动。

  一个人,热爱所在的居住地到什么程度,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语?

  见到本人,听他聊与深圳结缘的经过,听他讲在深圳所做的事情,我由衷感叹: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都需要有一个南兆旭;中国,需要有千万万万个南兆旭……

  在2013年11月出版的《深圳自然笔记》一书序言里,南兆旭如是说:

  没有语言能表达我对这个城市的喜爱——

  我想用图片和文字,与大家一起发现家园的美丽,分享大自然的恩赐,感恩天地万物给予我们的一切……

  我们的家园就是深圳,就是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空;是四周的江河湖海,身边的生灵万物……

  家园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脆弱,渴望休养生息的家园等待我们呵护爱惜,等待我们做出改变。

  南兆旭为这篇序言起的标题:在“家”与“国”之间,还有一个“家园”。

  像一颗子弹,直击人心。

  1、感谢深圳收留,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了改变

  在来深圳之前,南兆旭在大学里做老师,教西方文学,之所以来到深圳,他毫不讳言:“就是为了赚钱嘛。”

  大学老师南兆旭,一度想在大学里一直做学问,自己也喜欢写东西,喜欢读书,教学生……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老师的境遇,尤其是经济状况,对比他的学英语的大学同班同学,有做导游的,有做外贸的,“自己实在是太清贫了”。

  清贫到有时候会伤害到自己的尊严。

  经过权衡,决定南下。

  “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又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主要想在经济上对自己有一个改变。”

  由此来到深圳。南兆旭感恩深圳,感恩深圳用一种比较包容的、宽广的胸怀收留了自己,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了改变,“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深圳可能是全中国最具有包容力的一个城市,没有户口,没有粮油关系,可以给你一份工作。”

  来到深圳以后,南兆旭几乎把全部身心都压在赚钱上,到90年代末,终于可以缓口气了,不用再考虑生计问题,原来做学问的那个念头又冒出来了。

  2、阅读行走深圳:越研究越觉得它真有魅力,也有内涵

2020年5月,深圳,在做完关于深圳历史的一个讲座后,南兆旭与深圳1979年建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张勋甫的儿子张晓建(左)交流。

  做学问,做什么呢?

  南兆旭回忆,当时他的着眼点有两个:一个,自己要感兴趣;一个,还要有价值。

  尤其是在做生意的业余时间来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还要填补空白。

  他尝试开始研究这个城市,阅读这个城市的史料,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在档案馆里把1949年到1980年的档案全部通读了一遍。

  深圳,由一个边防县城,在三四十年里,变成一个大都市,容纳了上千万人口,这在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上是没有的,“这个城市还是蛮有意思的。”

  除了阅读,还有行走。

  说到这里,南兆旭特意强调,研究一个地方的历史和自然,有两件事情必不可少:第一,一定要阅读它的档案,不管这个档案是否真实虚假;第二,要走出去,不能关在书房里看书,要做田野调查。

  本身一直喜欢徒步的南兆旭,开始行走深圳。

  整个90年代,他走遍了深圳的山山水水,而且是一遍一遍地走,因为深圳在不断地变化。比如深圳海岸线有260公里长,听上去不长,但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景象不同;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里面的自然景象和物种,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档案和田野调查,同步进行。

  南兆旭先是从历史角度入手,写出了《深圳记忆》这本书,然后写了《解密深圳档案》;2008年以后,有了文字的基础和积累后,又开始拍纪录片,先后拍过8集的纪录片《深圳民间记忆》,10集的《深圳档案》,还有16集的《岁月山河 深圳人》……

  “做完这些后,对这个城市,越研究它,越觉得它真的有魅力,也有内涵,特别有意思。”

  3、提倡“在地关怀”: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一些改变和影响

从太空俯瞰深圳河的入海口。从卫星图上看,深圳河和巴黎的塞纳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宽度、流向基本相同,身临其境却大相径庭。摘自南兆旭著《深圳自然笔记》

  南兆旭的办公室,三面是书柜,书柜里满满当当全是书,无一例外,全是有关植物、动物的书籍,中文的、外文的,蔚为大观。

  走进他的办公室,翻看他写的书,你会忘记他作为出版人的主业,更多认同现在的身份:一个生态学者、环保学者。

  南兆旭表示,做研究,做学问,他个人一直在提倡一种“在地关怀”。

  比如说做自然生态,一说起来,大都是做藏羚羊、北冰洋等等,但是实际上你生活的这个地方,曾经有过哪些物种;你生活的这个城市、街道,它的空气有什么变化,它的水,它的河流,30年前是什么样子,60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反而忽略了……

  至于长江源怎么保护,母亲河如何保护,在南兆旭看来,当然要去倡导和保护,但在关注这些宏大命题的同时,也可以关注身边的事情,因为它可能跟我们更加息息相关,它可能展示历史的真相,生活的真相,更加精准一些。

  南兆旭笑着自嘲:“走到哪里,我一直都说‘在地关怀’,有点像‘祥林嫂’一样。”

  他创办了“中国自然好书奖”,每年奖励一些国际、国内写得特别好的自然好书,其中有一个奖,是“在地关怀奖”,已经颁发出了好多届。

  “这个奖,就是奖给那些在一个城市甚至乡村里生活,一直在研究和书写那个乡村,我记得第一届给了宁波的一个老师,他一直在研究宁波的鸟。”

  现在的南兆旭,还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局限于写作,要用自己的影响力,做出一些对现实的改变。

  在深圳,他的同道者众多。在大家的联手推动下,对深圳一些对环境有影响有冲击的事情,做出了一些改变和影响。

  另外,多年以来,南兆旭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做深圳的自然普及和教育、观察和记录,在他看来,“深圳在自然方面的教育,在整个中国走得还是比较靠前的”。

  4、评说深圳人:表面上很忙碌,实际上很丰富

  南兆旭说,在深圳,有整个中国研究蜘蛛研究得特别好的,也有人研究叫的虫子,研究鸟的……深圳集中了中国比较多的研究鸟的专家和学者,很多人还有团队。

  这些人为什么会出现在深圳?这种团队为什么越来越多?

  他分析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个,深圳是移民城市,人口底量比较大,现在将近两千万人口,人多了,什么人都有,加上经济上领先一些,有一些人,有精力、时间、金钱,来选择自己的爱好,支撑自己的爱好。

  再一个,这个城市有它独特的气质,价值取向比较多元,没有一窝蜂地去追逐一个目标,这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能会出现的现象。

  南兆旭表示,深圳这个城市,表面上看,人很焦躁,很忙碌,很单一,但在这个城市待久了,深入下去,实际上还是比较丰富。

  他以自己团队的一位成员为例,“平时是一个设计师,业余研究蛇,对蛇特别懂,上山我们跟他在一起,大家都看不到蛇,他就能发现蛇,而且一下能看出蛇的种类、特点,拍出来非常漂亮”。

  假如把深圳比喻成一个人的话,深圳算什么年龄段?

  南兆旭表示,他觉得深圳是一个特别青涩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比较生涩,有想法,有活力,朝气蓬勃;有时候还有点狂妄,不知深浅,可能有点钱,比较躁,有些张狂和招摇……

  “我觉得这些都挺好的,我挺喜欢这个城市的气质。”

  他补充道,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深圳把每个人都逼到一种绝境,就是要把你以前的东西统统抛弃掉,从零开始,从新开始。

  5、评说深圳与山东:人不虚心,肯定要出问题

  深圳之于全国其他地方,可以提供什么经验或启发?

  对于这个话题,南兆旭表示,多年来他曾去过山东很多次,也有很多山东朋友。

  “山东这两年,我觉得做的比深圳要好,真的,做得非常好,特别虚心,青岛的街上打出很多标语,就是向深圳看齐,向深圳学习。”

  南兆旭直言,深圳现在如果自大,人不虚心,肯定要出问题。

  对于山东派出好多干部来深圳学习,他给予特别赞同。

  “我个人觉得,山东这种发奋的精神,这种谦虚的劲儿,非常可贵。”

  他提醒,来深圳学习,要学习它的长处,学习它的优点,但也要留心它的缺点和问题,“我觉得这个城市,现在有好多毛病……”

  6、寄语深圳:希望未来对全国有三个示范

  深圳未来,可以为全国其他城市带来哪些示范?

  南兆旭表示,假如深圳未来对全国要起到示范作用,他期许有三个:

  第一个,希望深圳能继续保持亚热带的这种包容,深圳是亚热带气候,温带的物种,可以在这里生长,热带的也可以生长,所以它的生态特别丰富;这一点也类似于这个城市的包容,不管你来自天南海北,只要你有能量,在这个城市待下来,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这种包容和多元,一定要保持下来。”

  第二个,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对自然生态要予以特别的重视,我们和自然万物的相处方式,真的要反省了。

  “我希望深圳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希望深圳可以制定出整个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先进、最为严苛的自然保护条例。”

  第三个,香港连续三年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已经超过日本。香港人均寿命之所以这么长,和它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有很大的关系,香港有17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但它只开发了20%的土地,而深圳用40年时间,开发了50%的土地,我们对于土地这种近乎掠夺式的使用,将来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我希望深圳未来在这方面能做出一个典范,成为整个中国内地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

  彩蛋:

  推荐两个游览打卡点:

  第一个:山东和全国各地的朋友,若来深圳,推荐到深圳湾看一看,沿着海边走一走,尤其是冬天来的时候,它和山东的海是不一样的,可以看看南中国的海,跟中国中部的海,有什么不一样,它的物种,它的鸟,它呈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建议去下大鹏半岛,在深圳的东部,有300多平方公里,它有和山东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可以对比一下两地的山海风光、物种、景象,有什么不同。

  上述这两个地方,一个在深圳市里面就能看到;一个稍微要远一点,在深圳的最东面,那是中国最美的海岸线,非常好。

  深圳的脚步,中国的脚步

  2020年,是深圳特区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来,深圳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总结和评说。

  大众网·海报新闻广州新闻中心在2020年走进深圳,推出大型原创全媒体产品:《深圳的脚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区40年》,访谈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业精英,通过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呈现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在新时代被赋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过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后,排名全国第三。亮眼数字、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千千万万的新深圳人,奔来深圳,融入深圳,扎根深圳,奉献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千千万万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奋斗,深圳的历史,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挥洒汗水、共同书写;深圳的辉煌,由千千万万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区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像胎记一般,蕴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蕴藏在深圳飞速发展的产业和行业中。

  ……

  深圳历史,个人亲历;深圳经验,个人评说。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经验,将透过40期鲜活的个人讲述、个人评说,走向山东,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