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0专题汇总 >2020新春走基层 >专题要闻

新春走基层丨梁山马营第一书记:为老百姓从土地上找饭吃

2020

/ 01/24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朱仙娉 蔡国建 贺亚林

手机查看

  编者按: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今年春节期间,大众网·海报新闻将连续第11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全体编辑记者将继续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进一步锤炼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在春节期间、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时代变化,集中反映山东干群一鼓作气、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和实际行动,充分展现欣欣向荣、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

  时间:2020年1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

  地点: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马营镇马营村

  记者:朱仙娉 蔡国建 贺亚林

  见习记者:闫文文

  “在村里就呆两年,这么拼命干什么?”在梁山县马营镇马营村,人们每当看到这位“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一身泥水,和村民一块施工盖大棚、同吃同住时,总是忍不住想这么问。李国听到后却总是笑笑,“因为我是党员,不能给组织抹黑,不能让老百姓戳咱的脊梁骨。”

  马营村是一个社区型村庄,2011年村里进行社区改造,2012年村民们搬迁进新家。随后空出来的270余亩地都是老宅基地整平的,往下二十公分大多都是砖头瓦块,很不适合农耕。李国来到马营村后,立即跟村书记商量,要把这块地合理利用起来。

  李国来做第一书记前在济宁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工作,当他带着养殖的项目来到马营村后发现,马营村是美丽乡村,又是瓜果之乡,种植了很多水果,离马营村两公里外是水泊梁山湿地,整体来说,马营村不适合养殖。后来李国又去考察了种植,包括中草药等,但是这里的土地比较贫瘠,也不适合。

  “来之前,我去云南、天津、河南、河北等地进行过考察,凡是乡村振兴搞得好的地方,都是从土地上找饭吃,当时我来的时候就抱着一个观点‘乡村振兴必须得在土地上找饭吃’。”李国说,大家都知道引进工业项目收益快,但这很难。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国看到了食用菌的项目。“当时我想,八九十年代的梁山是木耳之乡,但是后来因为行情、管理不大好,效益下降,老百姓就把这个农产品给放弃了,如今再拾起来还是有希望的。”李国说,很多人建议种植银耳和木耳,见效快,但是银耳木耳太大众化了,如果大面积上的话后期销路是个问题。

  “乡村振兴服务队在这里待着的时候,销路不难找,可是我们服务队一旦到期走了,卖不出去这就是问题。”李国把考察到的黑皮鸡枞菌项目情况汇报给济宁市畜牧业发展中心的领导班子,济宁市畜牧业发展中心给的建议是走订单式农业的种植模式,把村民的利益最大化。

  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完之后,李国就开始筹备大棚的建设。搞农业要看天吃饭,当时已经10月底了,错过时间节点就要等下一个,由于乡村服务队的资金到位比较晚,李国就自筹资金。尽管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不错的项目,但到了投资的那一步,谁都不愿意投钱。

  李国把买房子的都首付垫上了。2019年12月3日,大棚建成,随后开始进行制作菌包。

  三个大棚,四万个菌包,预计2万多斤蘑菇,李国说,现在每斤45元左右,这就是90多万的收入。

  “如果按平均行情保底20元一斤算,这3个大棚能出2万斤,这就是40万。”李国保守地算了一笔账,除固定资产外,能把前期的投入资金收回来,在从这里面拿出三分之一的菌包钱,下一批到年底的时候还能再挣40多万。这一个大棚一茬纯利润保底十万元左右,一年能种两茬,现在启动三个大棚,等到明年资金充足了,李国计划还要在附近其他村建7到10个大棚。

  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把集体经济盘活,产生的效益一部分归为村里,村支部书记有钱了,不用完全依赖上级政府的补贴,给群众办事也就硬气了。

  “我们马营村有两个大棚,一年大棚的租金是4万,这是归为村集体的,用来改善基础设施、慰问贫困户等,同时,我们的用工都是当地的村民,筛土、松土、浇水、喷雾,一天给大家80块钱工资,采蘑菇是每采一斤给5毛钱,每天也能拿到几百块钱。”李国说,从运土开始就一直会有用工的需求,首先考虑的就是5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她们家里有孩子,不方便外出打工。

  如今,菌丝已经长出来了,好的菌牙已经跟针叶似的。李国目前已经接待了四批客户,有济宁本地的,还有天津、福建、湖南的,这些客户每天用量能达800斤。“人家之所以看中咱,是因为这个菌种规模都很小,很少有人像咱这个规模的。我们后期上的大棚打算错开生产期高峰期,这样就能保证每一天都有六七百斤,形成了订单式的销售模式。”李国说,这一批菌种没有辜负组织和家人。

  “我以前在外面干瓦工活,是个体力活,也很累,现在大棚里这个活收入不错,一个月能有3000-4000块钱,离家也近。”今年62岁的村民马先存说,村里种植食用菌让很多没法外出打工的人在家门口赚到了钱。

  眼看着过年了,又放心不下大棚里的食用菌和村民们,李国准备把家里人接到村里过年。

  一忙忙到了年跟前,李国马上又展开了新一年的打算。“这一茬菌包五月份就长完了,剩下的这些废料可以用来制作有机肥,用作果林的废料,改善土地,我们还挖了一个大坑用于大棚的排水,会发展成一个垂钓园,把削掉的蘑菇根用来喂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李国说。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赫洋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