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博士下乡记:山沟里种出“金叶子”

2021

/12/2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洋洋 张珈玮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张珈玮 烟台招远报道

  “田博士,太好了,你终于不走了!”刚放下手中的笔,招远槐花岭家庭农场主董桂萍紧紧握住女博士田丽丽的手,激动地说道。

  从签约的那一刻起,山东女博士田丽丽与这家农场结成了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

  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从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田丽丽是山东省农科院“下乡”农业科技人员中“吃螃蟹”的第一人。

  说起田丽丽,董桂萍充满了感激。

  “不怕大家笑话,田博士来之前,我们都快要把茶树拔掉了。种了10年了,年年赔钱,前后赔了2000多万,太不容易了!”董桂萍回忆说,当时凭着一腔热情坚持到第10个年头,但是面对年年亏本的状况,本打算放弃,不再耗在这个“伤心地”。

  田丽丽对董桂萍说的情况印象深刻。她刚挂职到这个农场时,看到的景象让田丽丽连连喊“心疼”。

  “满山茶叶缺乏营养,矮小瘦弱,像个小老头似的皱巴巴的。”田丽丽回忆说,当年董桂萍看好茶叶产业发展的前景,从南方引进种植了无性系茶树300多亩,填补了招远茶叶种植的空白。但是,10年来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专家指导,茶园面积减少到目前的200多亩,种不好茶树,也开发不出好产品,年年投入,年年赔钱。

  2020年,田丽丽作为省农科院首批“博士下乡”人员来到农场挂职科技副总,开展了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到茶文化科普的全程科技服务。

看到茶叶长势喜人,田丽丽开心地笑起来。

  “当时看到园区现状心情是低落的,但是企业负责人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感动着我。针对园区存在的问题,我们立即制定相应解决方案。”田丽丽回忆说,她向董桂萍提出了建议, 并手把手地教董桂萍如何合理选择茶树品种、制定茶园标准化管理方案、进行茶叶品牌建设……她还协助企业建立越冬标准钢架大棚,使茶叶品质明显提升,茶叶效益显著增加。

  此外,田丽丽还帮助农场获得有机认证,使这里的茶叶有了安全、品质的身份证。同时为保证制茶质量,田丽丽还多次在农场展开培训,让茶厂工人熟练掌握绿茶、红茶、白茶的加工技术。

  经过近一年多的技术帮扶,这个农场“活”了过来。

  “田博士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是她救活了这个茶园,让山地里长出‘金叶子’!”董桂萍感慨说。对此,田丽丽也感慨万千,特别是企业家对自己的肯定,让她感觉一切付出都值了。

  如今的田丽丽,已成为董桂萍打造农业生态园区的“梦想合伙人”。但是,田丽丽的下乡时间只有一年,一年到期后就要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田博士走了,我们茶园怎么办?怎么样才能留住这样的人才?”农场好不容易活过来,董桂萍又开始担忧田丽丽离开后农场的命运。

  就在此时,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鼓励科研人员扎根企业,山东省农科院党委提出了在招远先行先试“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的建设方案。鼓励科研人员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品种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涉农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动,并按照一定比例参与盈利分红、风险分担,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乡村振兴利益共同体,在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检验技术成果。

  田丽丽第一个与农场签订了合作经营协议,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田丽丽与农场签订协议,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科技入股后,我们彻底变成了一家人,我更是把企业当成了自己的家,企业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现在每天想着的就是怎么共同把招远的茶产业做好,怎么共同把园区打造成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

  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认为,利益共同体的结成,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提供了载体,科技的翅膀可以插稳,插实,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种模式。

  “其实我们每个签约科研人员的背后,是整个团队或者整个单位的支持。希望能用我们的技术,帮助企业少走弯路,让企业把钱用在刀刃上,产业旺、农村兴的局面可以快速形成,同时也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田丽丽感慨,身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她希望自己能在帮助企业发展、带动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贡献一点力量。

责任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