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退休,他还带领着团队扎根在费县的果园里

2021

/12/2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董昊骞 张一帆

手机查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董昊骞 张一帆 临沂费县报道

  2021年11月3日上午,59岁的王少敏脚步匆匆地穿行在临沂费县的各大果园之间。

  去年8月,时年已经58岁、临近退休的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王少敏报名成为该院首批“组团下乡”农业科技人员中的一员,来到费县。

2020年8月,已临近退休的王少敏主动报名,“下乡”来到临沂费县。

  算起来,王少敏和费县的缘分有23年了。1998年,他到费县指导丰水梨的种植;2008年,费县获评“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称号后,王少敏团队便每年到费县至少五六次,在果树栽培的关键时期给予技术指导。

  与以往单纯的技术指导不同,这次王少敏是带着打造整县域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的任务而来。

  初到时,受各种制约因素影响,费县面临着果业标准示范园少,示范带动不足,发展规模偏小,规模效益不高等问题。截至2019年,全县果品生产基地75万亩,年产量38.4万吨,产值13.6亿元,其中全县梨园面积3.6万亩,总产量0.41亿公斤,总产值1.1亿元,人均果品收入仅有1400元。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一个地方要发展,就必须有产业的支撑。”王少敏决心协助费县果业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振兴。

  于是,他带领果树所挂职人员对费县果业进行全方位调研,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摸清了费县果树产业的家底。此后,又用了近3个月撰写了《2020-2023年费县果茶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方案迅速落地,王少敏研究员根据其他科研人员的性格、学历、经验等情况,安排相应的工作。

  “我们团队成员共6人,轮番来到费县挂职的有5人,真的是团队作战。”山东省农科院果树所助理研究员、第二批“下乡”科研人员王宏伟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比如第一批挂职东蒙镇和石井镇“第一镇长”的冉昆,面对两个乡镇相距60余公里往来不便的问题,王少敏帮助他克服重重困难,用1个月的时间跑遍两个镇30多个行政村,为克服产业发展瓶颈争取了时间;第一批挂职费县新庄镇“第一镇长”的王中堂,在王少敏研究员的帮助下,开阔思路,最终敲定了以全产业链模式打造费县脆枣的发展思路。

  团队“搬家式”支援,大大促进了费县果茶业发展。2021年8月,王少敏“下乡”期满,他觉得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完,于是向院里提出申请,带着团队继续留了下来。

  如今,费县的1000亩梨标准园建设初见成效,费县山楂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另外,核桃、脆枣、葡萄、桃等果树效益显著提升。

  “之前我们费县的优质果率不足75%,现在已经达到90%以上了!果农的亩纯收入也从7000元涨到1.35万元左右。截至2020年底,费县果园面积达75.2万亩,年产量48.4万吨,产值达到17.1亿元。按照费县当年92万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果品收入达到了1858.7元!比一年前的人均果品收入提高了400多元。”费县果茶服务中心技术推广站站长孙腾飞如是说。

  孙腾飞的话从昊岩村梨种植户谭树保身上得到了印证。

  “最早接触王老师是2010年夏天,那时候他带着团队来指导怎样剪枝、提高品质和口感。2015年,王老师又给我们引进了秋月梨、苏翠一号、翠冠、玉露香等新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熟搭配,让我们的梨从7月份一直能卖到元旦!收入也从6万元左右提高到10万元以上。”老谭说,2019年他成立了费县树宝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王少敏研究员的帮助下,注册了商标,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下一步我将以合作社为依托,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发展。”

责任编辑:解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