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鲁人大代表称国产人工角膜或今年用于临床 对患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1

/03/1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杨童童

  再过些日子,中国数百万角膜病致盲患者,或许就不用再被动地等待捐献。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研制的人工角膜或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将为中国终末角膜盲患者带去光明。

  角膜病:眼盲第二大杀手

  角膜是眼球前端一层透明薄膜,能够让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以及维持眼球的完整形状,保护眼球内组织结构不外流。角膜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任何微小刺激、损伤或发炎皆能引起疼痛、流泪。若角膜及其周围重要的“角膜缘”细胞损伤,视力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导致失明。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视力残疾全球数据报告》显示,世界上约有6000万名角膜盲患者,其中中国大约有400万患者,并以每年10万人的速度递增。专家表示,在我国角膜病患者当中,有5%~10%的患者需要用人工角膜恢复视力,有20%的患者需要做板层角膜移植,60%~70%的患者需要活体角膜进行全层角膜移植和内皮移植。绝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

  传统角膜移植弊端多 人工角膜进口昂贵

  然而,传统的角膜移植存在着诸多弊端和困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体角膜器官捐献移植数量不足5000例,各地眼库的角膜来源奇缺,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以同仁医院为例,年角膜移植手术量仅约1000例。每70个等待者中才能有1人能获得角膜移植的机会,更多的患者在等待角膜供体的同时,由于病情恶化丧失了治疗时机,成了终身盲人,因此重度角膜盲几乎成了“绝症”。

  此外,由于角膜组织无血管,处于相对的“免疫赦免状态”,因此,角膜移植是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且排斥率最低的一种。但在某些情况下,供体角膜仍然会受到免疫系统攻击发生排斥反应,这是造成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一般在20%左右。

  依赖于传统的活体角膜捐献不是长久之计,开发研究人工合成角膜是未来角膜盲患者的希望。

一名来自青海的盲人患者,来到海南自贸港博鳌‘医疗特区’,接受了波士顿Ⅰ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图源:中国青年报

  人工角膜的研究发展已经历了200多年。美国的波士顿型人工角膜1992年获得美国FDA批准临床使用,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用于临床上的人工角膜中最优的,已有十几个发达国家应用于临床。近日,以色列一位失明十年的老年患者植入了以色列仿生移植公司CorNeat视觉研制的人工眼角膜,术后几乎立即恢复了视力,成为首次人工角膜移植获得成功的病例。

以色列78岁盲人贾马尔 弗拉尼因人工角膜重见光明/图源:Twitter

  人工角膜在植入后,能与活组织整合,并刺激细胞增殖,从而导致更多的融合,且不会引起不利的免疫系统反应,这将使万千失明患者重见光明。但人工角膜费用十分昂贵,美国进口约为5万美元,对患者来说是沉重的负担;而我国目前还未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人工角膜上市,大量的患者依然在黑暗中等待治疗。

  新型人工角膜更适应我国患者特点 价格仅为进口的1/5

  在我国,虽然尚未有一款完全由人造材料合成的人工角膜上市,但对于人工角膜的研究已开展了20多年,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如今,根据我国病患角膜及眼表结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的领扣型人工角膜已顺利完成一系列检测与试验。领扣型人工角膜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眼轴长度选择不同的光焦度,其物理化学及光学指标均优于美国波士顿型人工角膜。这预示着我国角膜盲患者植入后能有更好的视觉体验,也标志着我国在人工角膜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表示:“领扣型人工角膜是所有人工角膜中疗效最好、患者付出的成本最低、手术最简单的一款人工角膜,已列入专利保护。”据了解,领扣型人工角膜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阶段,或于2021年6月用于临床。史伟云表示,装上人工角膜后,恢复好可以到1.0的视力。目前有30多个临床病人,视力都恢复到0.5以上,效果很好。

  事实上,引发角膜盲症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外伤,多发生于生活卫生环境较差的地区和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比如中国的偏远农村,东南亚、非洲等地方,都是角膜盲症高发地区。而国产人工角膜正式用于临床之后,将显著降低角膜移植手术门槛,为低收入患者带来福音。目前美国人工角膜费用在5万美元左右,预计国产人工角膜大概在5000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这对于困难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未来国产人工角膜若能够纳入国家医保报销目录,则可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中国研发正在改变世界、造福百姓

  国产人工角膜将打破角膜来源稀缺、人工角膜进口难的局面。近年来,我国在全球医药创新发展的贡献率稳步升高,已进入全球第二梯队。2020年12月17日,《Science》杂志发布了“2020年十大科学突破”,其中,“以创纪录速度研发与测试新冠疫苗”位列十大突破之首。而在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中,康希诺生物、科兴生物科技、国药集团等企业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新冠疫苗,短时间内获得可靠保护力数据并正式投入生产,是这项科学突破中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此外,我国的“抗疫药物”研发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疫情防控做出突破性的贡献,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年,中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纯中国国产的“人造心脏”正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成功研发了神经调控新技术“AI+脑起搏器”,探索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后疆域”;2021年3月,复旦中山卵巢癌诊疗团队在《柳叶刀-肿瘤》在线刊发最新临床成果,创新复发卵巢癌诊疗模式……随着越来越多创新性研究成果涌现,国际上也出现了由中国学者贡献的英文诊疗指南,中国学者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也就这一话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加大临床医学研究基金投入、提高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能力、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等相关建议不断被提出,旨在丰富资源、补足短板,促进我国医药、科研事业的发展。

  科学改变世界,改变你我的生活,让健康、光明的日子变得触手可及。科技强国,造福百姓,更体现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信。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杨童童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

责任编辑: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