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1专题汇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山东故事

风起沂蒙山——探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

2021

/ 01/28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杜辉升 赵德鑫

手机查看

  八十多年前,这里风云激荡;新时代,沂蒙精神在此焕发新光彩

  风起沂蒙山

  ——探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

  大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沂水王庄。(□资料图)小图:沂蒙山根据地纪念碑。(□记者赵德鑫报道)

  扫描二维码查看视频报道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赵德鑫

  本报通讯员 田宝宗 解晓通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但沂蒙山既不是一座山,也不是一道山脉,而是指以蒙山和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新年伊始,沿着先辈的足迹,记者来到了沂蒙老区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回望那段峥嵘岁月。

  共产党和老百姓血肉相连

  “共产党好啊!八路军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在这里就跟俺们的亲人一样,帮着挑水、扫院子,俺邻居还穿上了八路军送来的棉袄。”1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王庄村朱凤兰老人家中,只见屋内收拾得干净整洁,电视里正在播放着电视剧《亮剑》。回忆起81年前那个冬天里八路军来到王庄村时的场景,已经94岁的老党员朱凤兰记忆深刻而清晰。

  当日晚,在夏蔚镇云头峪村的民宿里,村支书王付永拿出热腾腾的南瓜面馒头递给记者,讲起了长辈们常回忆起的情景。“当时虽然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大,但他们纪律不严,不得民心呐。共产党是保护农民的,老百姓都爱共产党,听说报社来了大家都很拥护。”王付永告诉记者,那时候天气冷,也没有柴火烧,但大众日报社的三十多位工作人员来到云头峪村之后,在印刷所附近农户家里堂屋地上铺层草便住下了。当时的条件艰苦可见一斑。

  在沂蒙根据地,从党的高级干部到普通党员,从军队的高级将领到普通战士,都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主动帮群众挑水、砍柴、扫院子,始终和老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群众也把他们当成“主心骨”“贴心人”。

  “春季里来绿满窗,妇救会员缝衣裳,缝好新衣送前方,战士们穿着喜洋洋……”80多年后,朱凤兰仍能清楚地哼唱当年描述根据地群众踊跃支前的《缝衣歌》。交流中,她三次提起自己18岁入党的经历。1944年12月,18岁的朱凤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识字班班长。

  共产党、八路军和老百姓以心换心,才有了“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有20万人参军,百万儿女拥军支前,10万将士埋下忠骨,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在党的培养下,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

  “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诞生于烽火沂蒙的这首《跟着共产党走》,成为人民“永远跟党干革命,砍下脑袋也不叛党”的生动写照。

  勠力同心翻过贫困大山

  1月8日下午,在云头峪村村委大院停下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明亮的厂房。这是2016年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曹淑云在云头峪村建立的扶贫车间。车间内,十余位村民正在操作缝纫机缝制服装。

  车间工作的王同芸告诉记者,因为要照顾老伴儿,自己没办法出去打工,加上要供着两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很大。“现在从老伴儿治病到孩子上学国家都有相关的补助,再加上这里的收入,生活宽裕了不少。”王同芸笑着说。

  “扶贫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不仅是贫困户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大家的事。”曹淑云说。三年多来,曹淑云在沂水县的8个乡镇设立加工点16个、扶贫车间4个,安置妇女3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

  1月8日当天正值寒潮来袭,沂水县内的最低温度将近零下20℃。“快来屋里坐坐,这里怪暖和。”晚饭过后,在王付永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张京秀老人家中。“现在俺们日子好着哩,党给俺们帮助了不少,小谭(夏蔚镇工作人员谭晓甜)也常常来家里看俺。”谈起现在的生活,张京秀感到十分满意。过去,由于老伴儿常年卧病在床,张京秀老两口的生活并不轻松。

  记者在墙上的扶贫户信息看到,2020年两位老人享受着低保金6540元以及养老保险金3012元,同时还有县里的光伏收益3000元、困难老年人补贴2160元等各项补贴,目前家庭总收入1.9万多元。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金融与电商扶贫、社会力量扶贫、“五通十有”、光伏扶贫和现代农业与旅游扶贫六条工作线,目前夏蔚镇已经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

  沂蒙山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年底,临沂市贫困人口总量为44.2万人,还有568个贫困村尚未摘帽。面对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严峻形势,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响新时期脱贫攻坚“孟良崮战役”的号召,脱贫决不能拉下一人。五年过去,临沂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45.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4.85%到2018年底基本“归零”。

  讲好“看得见忘不了”的

  红色故事

  1月9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夏蔚镇王庄村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旧址,正对着大门的是“派兵去山东”五个雄劲有力的大字。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仿佛穿越时空,承载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岁月。

  “游客们来到沂蒙老区游览时,不仅仅能够通过实物、雕塑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感受当年的岁月,推小车、挑扁担等体验性活动更是深受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喜爱。”据沂蒙山根据地党性教育基地负责人刘海峰介绍,沂蒙山根据地作为临沂市党性教育基地,每年有4.5万人次来此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时时刻刻与党同行。1938年8月,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创办一张能够宣传贯彻党的抗战主张和政策,动员和鼓舞全省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报纸,于是一个30余人的印刷所随着省委机关迁到了沂水,在夏蔚镇云头峪村开始筹建报社印刷厂,当时村民刘茂菊主动将自己的婚房借给大众日报使用。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首份报纸就诞生于该村。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在沂蒙山深处出版,靠的是交通员们越过千山万水,冲破种种艰难险阻,将报纸发往全省各地、大江南北和革命圣地延安。仅云头峪村先后就有12人直接参加报社工作,其中张之佩四兄弟一门就有9口。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共有530多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340多位是交通员。

  “现在印刷所重新进行了修整,大伙儿来了更有看头。”在云头峪村,老房东刘茂菊老人的儿媳狄元梅领着记者参观了新改扩建的云头峪大众日报印刷所旧址纪念馆。

  “现在纪念馆建好了,等天儿暖和些,来参观的人肯定不少。到时候大伙儿可以在民宿里住下,感受历史,体验山村里的生活。”王付永告诉记者,2019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村里建起了民宿,房间按照酒店标准间打造,可以供十余人居住。“作为大众日报创刊地、红色堡垒村、中国传统村落,未来云头峪村的日子肯定会更好。”王付永信心满满地说道。

  “对于王庄村、云头峪村这样的红色乡村,我们要讲好‘看得见忘不了’的红色故事,更要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基础上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让老区人民共享发展实惠。”沂水县文旅中心主任高仲平说道。

  2020年7月1日,《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正式施行,成为国内首部以红色精神资源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具备丰富红色资源的临沂市让“红色文化”发挥出更多的作用。临沂市选择红色文化富集区,设立了沂南常山庄、蒙阴孟良崮、莒南大店3个红色片区,实施连片打造、整体提升;建立了党建引领、资金倾斜、部门帮包三项机制,协调落实市级扶持资金3900万元,组织19个市直部门与片区内的村居结对、3家国有企业与片区结对,制定帮扶措施135条,协调解决红色片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昨天小妮还帮着俺收拾屋子,帮着俺买来了大米和油。”1月9日上午,看到红星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张欣拿着洗好的衣服走入院中,夏蔚镇朱家坪村老党员谢文清激动地说道。

  每周六,在沂水县1040个村里,都能看到像张欣这样身穿红马甲、佩戴红袖章的志愿者。近年来,沂水县实施的“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全县1040个村党支部全部领办了寸草心志愿服务队,已有志愿服务队员13426名,通过开展打扫一次卫生、料理一次家务、清洗一次衣服、进行一次代购的“四个一”服务,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

  “弘扬沂蒙精神,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最大追求。”沂水县委书记薛峰表示。2020年,沂水县紧紧围绕解决群众难题,打出民生改革“组合拳”,启动实施了婚俗改革、“关爱老人·情暖夕阳”寸草心志愿服务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进一步织密了民生保障网。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临沂市民生投入连年增加,累计支出2680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稳定在80%以上。

  回望沂蒙山,这里曾风云激荡。今天,风更起于沂蒙山。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沂蒙山干部群众正以勠力同心、创新创造的奋斗精神和生动实践,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责任编辑:孙翔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