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2021专题汇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山东故事

林中寻宝——一个国有林场让绿树生“金”的转型之路

2021

/ 06/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陈洋洋 张一帆 辛振东

手机查看

记者:张一帆 辛振东 陈洋洋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陈洋洋 张一帆 辛振东 淄博报道

  “烟岚苍莽,绰有齐封;千里胜概,表为原山。”这是古书中对淄博原山的记载。

  6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短暂一瞬。然而,对于原山来说,从1957年到2021年,却是极不平凡、极难忘的岁月。

  这60多年,原山人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滴灌,石缝扎根、战天斗地,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让一座座荒山绿起来。

  从群山裸露,满目荒芜,狼獾相伴,狐兔奔走在蓬蒿之间,到满山苍翠,变成巍巍青山;从发不出工资的“要饭”林场,到迎来百万游客,员工过上了好日子。

  原山人从“林中寻宝”,走出了一个国有林场绿树生“金”的转型之路。

  悬崖上凿石种树

  “爸,你刚来这儿的时候,山上有多少树?”

  “那时候咱山上……”

  在每一个春夏,当山上披满绿色,原山林场总工程师贾万利父子都会一起上山,看看原山林场的一片绿色。

  每当这个时候,他的思绪就会回到多年前。原山林场的故事,他给儿子讲过无数遍。

  “原山林场最初的时候山上一片荒芜。”贾万利说,1957年,原山林场建场之初,群山裸露,满目荒芜,狼獾、狐兔奔走在蓬蒿之间,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面对“百把镐头百张锨,一辆马车屋漏天”的窘境,原山人在石坡上凿坑种树,从悬崖上取水滴灌,石缝扎根、战天斗地,64年来一茬接着一茬干,终于让一座座荒山绿起来。

  贾万利还常讲一个“百人传水”的故事。

  那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场从开春以来就没有下过雨,栽下的树苗眼看着就要活活旱死。

  大家心里着急,都集体从山下往山上背水、扛水。为了提高效率,原山100多名职工在林坡上排成“之”字形,手把手往山上传水浇树。用了三天时间,终于把林区的树苗全部浇上了水。

  为了造林,还有人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有一次下大雨,林场职工全部上山植树,雨越下越大,有经验的老职工看到山上有发洪水的迹象,便招呼大家下山,但职工们依然舍不得放下树苗,都想再多种一点。”贾万利介绍。

  “当年只有18岁的女工史秀芬和一名女同事,为了将工友们背上山的树苗全部抢种完,一直等到大多数工友都下山了,她俩才放下铁锹往山下走。正走到一个河沟处时,山洪暴发了,两人被冲到河中,女同事在慌乱中抱住了一棵树,才没被水冲走,而瘦弱的史秀芬一下子就被水流卷走了。”贾万利说,工友们得知后,不顾山洪再次暴发的危险,全部回去救援,在河里拉网、沿河寻找,有的到村里打听情况。第二天,工友们终于在水库找到了史秀芬,原来她被水冲出了十几公里。下葬那天,工友们将她在大雨中种下的上百株树苗上绑上白花,以此来纪念她。

  年近80岁的林场老员工段新安也记得那时的岁月。

  段新安老人是林场最早种树的一批人之一,他曾多次向年轻人讲述过当年那些令人震撼的故事。

  “干活就是锄镰锨撅、担杖、箩筐等,每天上山的任务就是刨窝、栽树、整地、育苗,运输工具就是小推车和一辆马车。”段新安回忆,他刚到林场工作的时候,按定量去食堂打饭吃,吃不够的时候就弄点野菜。当时大家都不在乎饭菜味道是啥样,能吃饱就算是好生活了。当时林场没有水喝,都是大家每天轮流下山挑水。

  据他回忆,雨季造林时,大家排着队上山种树,干起来顾不上休息,山上又没有遮掩的地方,再说那时都是雨季造林,叫“三不栽”:不下雨不栽,不下透地不栽,不连阴天不栽,往往汗水、雨水顺着裤腿一起往下淌。

  “三分造林七分管,这片林子长起来不容易,说实话就像拉扯小孩一样,树小的时候怕不活,活了又怕被牛羊的给吃了,防火期内又怕被火烧了,再大了怕被人偷了。看山护林就是这么大的责任。”段新安说。

  看护山林的往事,贾万利也深有感触。

  贾万利对多年前上山的记忆非常深刻。当年,他们上山巡视,山上根本没有路,需要拄着一根木棍,艰难上山,鞋被尖锐的石头、树枝扎透,遇上蛇或毒虫也是常事。有一次,贾万利还在山上遇到了一窝正在“发疯”的马蜂,他趴在地上半个多小时,等马蜂飞走了,才继续上山。

  “爸,你看山上前边就是咱老山顶的监控点。现在咱们有了新的智能监测技术,这一个监控点就看得过来了。”几年前,贾万利的儿子贾玄璞想念原山,从北京辞职回到了原山林场,成为一名专业防火队队员。如今,他的工作用上了新的科技手段,守护着林场的安全。

  “现在我的儿子也成了咱原山林场的职工,看到林场发展得越来越好,作为老一代原山人我心里非常骄傲。”贾万利说,希望儿子好好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林中“寻宝”

  从“要饭”林场到百万游客景区

  “妈妈,你看那个树好漂亮!”在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一名来旅游的小女孩指着林场的大树开心地告诉妈妈。

  这个场景并不鲜见。这些年来,全国百万游客一批又一批从各地涌来。

  然而,这在几十年前,原山人不敢想。

  当年种了树,山绿了,人却依然是穷的。

  虽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几任老场长的带领下,原山人不等不靠,积极探索以副养林的路子,却因不懂市场,出现亏损。至1996年底,原山林场负债2000多万元。那时候原山许多职工被迫自谋生路,生活陷入困顿,有人卖起早点,有人到处打零工。当时,市里又将经营更为困难的淄博市园艺场交给原山代管。

  “当时两个单位共计外欠债务高达4009万元,126家有名有姓的债主天天轮流上门讨债。”在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讲解员孙婷婷向游客讲述着当年的困难。

  就在那个时候,孙建博被任命为原山林场场长。

  “孙建博从小双腿瘫痪,中学毕业后,看过大门,收过破烂,砸过石子……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他成了博山区民政局下属福利工厂的一名正式职工。后来由于工作出色,孙建博成了一名让人羡慕的机关干部。相对安逸的生活却使他有了一种被国家养起来的感觉,总是感到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什么贡献。”孙婷婷告诉游客,孙建博在到原山林场前,就是一个颇受大家关注的“传奇人物”。

  1986年,孙建博毅然砸了自己的“铁饭碗”。

  他从民政局辞职,承包了原山林场下属濒临倒闭的陶瓷门市部,短短几年间,把一个只有三间平房、六名待业青年的“麻烦单位”变成了年销售收入达3500万元、利润300万元、江北最大的陶瓷销售公司。

  正当陶瓷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1996年底,组织上任命孙建博担任淄博市原山林场场长。

  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原山人决定向林中“寻宝”。

  孙建博上任的第一天,就是到市里去接访。

  “看到园艺场的100多名职工把人家晒在院子里的大白菜都给生吃了。”孙建博回忆,他当时无比心痛,他先让人买来了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并语重心长地对职工说,咱们的问题还得依靠自身的发展来妥善解决,任何时候都不能给组织找麻烦。

  一番苦口婆心,终于将大伙儿带回了园艺场。

  “那时候有120多家债主,天天轮流来要债,每年有五六十个官司要出庭。”孙建博回忆说。

  这样一个“烂摊子”,孙建博为什么就有勇气敢接下?

  “当时是有压力的,但是为什么不能犹豫呢,因为当初入党的时候,就已经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组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了组织,交给了人民,那还犹豫什么?”孙建博说。

  “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的人,就要坚决服从组织的命令。”孙建博说。

  那一年,孙建博只有37岁,党龄刚好5年。

  在原山艰苦创业纪念馆里,至今还贴着当时孙建博为了原山发展去求“债主”宽限欠款的故事。

  在他的带领下,原山人开始了向林中“寻宝”。

  据介绍,他用两年多的时间,为职工补发了工资,退还了集资,支付补交了养老保险,逐步归还和消化了全部借贷款。

  “林子是我们林业人的聚宝盆,我们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建设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孙建博回忆说,1998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想法。

  刚一提出,却遭到了林场内外一些人的反对声。建设森林乐园,林场人当年辛苦种下的树一棵也不能动,只能拿钱买周围村庄的插花地,那资金从哪里来?

  “林场没有钱就自己干!”孙建博坚定地说。很快,冒着寒风,孙建博带领大家在山上搬木头、和水泥、砌石堰,干得热火朝天。第二年6月,山东省第一家森林乐园开园,吸引了全省的关注。不久,全国第一个旅游黄金周到来,原山人以超前的意识和胆魄,为林场赚取了第一桶金。一时间,全省的国有林场都来原山参观学习。

  “当年就把所有投资就挣回来了。”孙建博说。

  如今,这家森林公园已迎来了数百万游客。

  为了人民“过好日子”

  工作十年,工资涨了八九次,还分了一套房子。

  这是原山林场员工张宁近十年的生活变化。

  春夏时节,原山国家森林公园游人如织,正在检票的张宁分外忙碌。

  “我来到原山林场10年了,心里感觉很踏实,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张宁2001年从一家破产倒闭的单位调到林场。

  “我们家是双职工,当时两口子都很久没发工资,家里连暖气费都是想办法凑的。”张宁说,那时候一家人的日子很苦。

  “我们家的生活多亏了林场。”张宁说,原本对未来有些迷茫的她,一来到林场,就发现林场把她当成了“自家人”,工资和各项待遇都和林场老员工一样,给了她一家许多关照,心里特别感激。

  “工资几乎年年涨,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未来充满了希望。”说起自己这些年在林场的生活,张宁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来到林场“安家”的不止张宁一家。

  据介绍,孙建博担任场长、书记以来,原山林场先后按照组织的要求,接管、代管了淄博市园艺场、市委接待处下属颜山宾馆等4家困难事业单位和1家企业。这些职工中有全额事业编身份的,差额事业编的,自收自支的,还有企业编的……

  “老百姓的信心是什么?他不仅想着挣多少钱,关键是要看到希望。”孙建博说,身份不一样、待遇不一样,还能叫“一家人”吗?在孙建博的提议下,全场190多名党员架起了职工家庭的彩虹桥,大家不管有了任何困难都不过夜。不仅如此,原山发展了,富裕了,还通过合作积极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旅游和苗木产业,实施脱贫攻坚。每当看到这些,孙建博总是特别的欣慰。

  为了让原山人过上好日子,除了森林乐园,孙建博还带领原山依托林场优势,走林业产业化的路子。

  “我们从几万元开始干,到现在年承接的工程额已经上亿元了。”原山林场党委委员、副场长徐立刚介绍说,2003年,原山在全省100多家国有林场中第一个成立了原山绿地花园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对外承揽绿化工程,大力实施以林养林,成为林场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未来重要的业务支柱产业之一。

  徐立刚介绍说,2015年公司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目前,已成为淄博市仅有的三家一级资质企业之一,年承接绿化工程额过亿元。

  绿色产业发展好了,原山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我希望我们林场能一家人一起吃苦,一起干活,一起过日子,一起奔小康,一起为国家做贡献。”孙建博说,如果员工能觉得我们这个场长脑子灵活、能带领大家闯市场,能带领大家挣钱、发工资,这就是最大的认可。

  事实上,为了人民,孙建博常忘记了个人得失。

  他坚信“活着就要永远奋斗”。据员工介绍,孙建博自担任场长、书记24年来,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节假日。

  2018年,由于长期满负荷运转,孙建博一下子病倒了,一年做了4次大手术。那时他向组织立下遗嘱:如果救不过来就把遗体捐给祖国医学事业,用于活着的人;余下的骨灰埋到原山森林中,与同志们一起继续保护生态林;把他和妻子名下的存款及房产全都捐出,作为向组织交的最后一次党费;而自己留给家人的只有“合格共产党员孙建博”这个名字。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白没黑地拼命,究竟是什么理由在支撑着?”曾经,有位节目主持人曾经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

  孙建博说:我是个残疾人,像我这样的残疾人在旧社会连命恐怕都保不住,更不用说什么地位和作为了。我之所以有今天,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培养了我,我的生命之树,只有深深地扎根在原山,才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原山,完成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国林草战线的一面旗帜和国有林场改革的现实样板,森林覆盖率达到94.4%。

  一片荒芜的原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里的人民也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原山林场职工每年的最低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职工早就实现了“山上一张床,山下一套房”,在美丽的原山如月湖旁边还有一套山景房,职工子女到了入学年龄,都能到地区最好的学校接受教育,中考、高考还会给家长放假陪伴;家家都有了私家车,很多护林员开着小轿车到偏远林区护林、防火……许多在林场干了一辈子的老职工都说,这样的生活就像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

责任编辑:丁厚勤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