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产业报道
站内搜索:
金融行业步入混业经营 人才严重匮乏现状渐凸显
2006-08-17 10:40:00 作者: 王文志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在国内熟悉混业经营的金融人才很难得!”有金融界人士不无担忧地对记者表示,几个混业金融试点企业刚刚迈开步伐,就使得中国混业金融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凸显出来,今后随着更多的金融企业步入混业经营,到时这种短缺的现状将会更加严重。

    要找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都懂的人才实属不易。此前,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大约有金融人才300万人左右,符合这一要求的不到10万人,这使得混业经营面临人才短缺的难题。

    以客户经理为例,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金融机构的一项颇有前景的业务。在个人理财规划中,客户需要储蓄、信贷、保险、证券、期货等各种金融产品的一站式服务,混业经营使得客户在一家金融机构获得几种业务服务成为可能。这也对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客户经理熟悉各种金融业务。但在当前,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客户经理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老总的“头疼事”。

    另一方面,单项业务平均利润降低,金融机构目前已很难依靠单一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开发多业务综合的金融创新产品。要开发这些产品就需要熟悉混业经营的研发人员,来自企业的信息显示当前这种人才也出现短缺。

    “低端的混业人才已经如此短缺,更不用说高端人才了,你们记者如果有合适的人可以帮我们推荐。”一国内知名金融集团的人力资源老总对记者如此表示。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体,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金融人才还处于紧缺阶段。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分业”概念,似乎已很难概括和限定金融人才需求变化的未来时态。既要求金融混业人才须具备渊博的经济、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金融混业人才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在当前,专业和称职的金融混业人才的短缺是制约我国金融混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虽然目前大陆国有金融系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但他们适应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对本行业之外的金融业务关注比较少,这与国外当前金融运作模式有不少距离。这使得许多企业不得已从海外引进高级金融人才。但是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这些高薪引进的人才又对国内经济市场运行机制不熟悉,从而产生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教授认为:“内地金融人才不缺少高学历,最短缺的是先进的金融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我们不否认引进人才的积极意义,但也要看到引进人才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尽快建立适合国情的混业经营队伍,这样才有助于金融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聚集着大批金融专家与人才,在金融人才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香港又与大陆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使得香港在对大陆金融从业人员的培养上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发挥香港金融业的优势,提升内地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显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国内混业金融人才短缺的现状也引起了国家职能部门的重视。为适应金融业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经教育部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支持下,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设立的“我国入世后(金融行业)急需人才培养项目”已开始实施。该项目将以公派留学、攻读学位、中(短)期国内(外)研修等多种方式为国家培养金融行业急需人才,并被列入国家公派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鉴于该项目主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留学基金委将对所选派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培训重点主要是专业技能应用以及语言沟通能力。如果所选派人员既具备专业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外语,则可在评审程序后直接派出学习。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