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产业报道
站内搜索:
剥离药品医院如何生存 5年内医药分家困局重重
2006-09-14 10:25:00 作者: 来源:北京商报
  对于饱受“看病难、看病贵”之苦的百姓来说,国家发改委9月4日下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无疑令人鼓舞。在《意见》中,发改委给突破医疗体制改革困境下达了时间表,提出要用5年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然而当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业内人士时,他们的普遍看法却是“将信将疑”。一位大型医药公司老总的话极具代表性:“医药分家并不是什么新说法,早在上个5年计划中就提到了,可6年都过去了,还不是没变化。”

    他认为,尽管整个社会都对“以药养医”的种种弊端,如滥用药、大处方、商业贿赂等深恶痛绝,但要真的实现“医药分家”并不容易,因为牵扯到方方面面利益的重新调整。哪一方面没有处理好,都会使改革陷入新的困境。这也正是“医药分家”喊了几年,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根本原因。

    困局一 剥离药品收入医院如何生存?

    其实近年来,重庆、武汉、江苏、北京、上海等很多地区都有医院尝试过“医药分家”,但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一家医院能够善始善终。

    上海海江医院的例子很有代表性。2003年,这家医院关闭了医院药房,专门从事诊疗,卖药则由从社会上引进的平价药店担当。然而启动不足一年后,双方因对药品销售提成无法达成共识而宣告“流产”。药店方面表示:“我们药品的平均毛利润率才10%多一点,医院竟提出要20%的提成,这怎么可能呢?!”而医院方面则认为:“我们所说的‘医药分离’,是药品流通和医院的分离,从而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但如果把药品的利润完全从医院剥离,我们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目前,我国80%的药品都是通过医院销售给患者的。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收入分为三部分,药品、医疗技术性收入分别占到40%左右,国家政策性拨款不到10%。用一位业内专家的话说:“一旦医药分家,失去药品利润支撑,大医院是死是活很难说,地区医院肯定全死光。”因此,“医药分家”的核心问题是补偿机制问题。要么通过调高手术费、检查费等来缓解医院的资金缺口,由“以药养医”演变成“以器械养医、以检查养医”,要么加大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维持医院正常运转。据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按照损益补偿原则,如果全国的医院都实行“医药分业”,国家要逐步为医院弥补469亿-547亿元的利益损失。这笔钱从哪里出?怎么补?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安排。

    困局二 药店能否承担起药学服务能力?

    “医药分家”对零售药店来说可是企盼已久的机遇。当前,它们只占到20%的市场份额。而一旦“医药分家”,其市场将骤然扩大4倍!只不过习惯了萝卜白菜的零售药店面对一桌子鸡鸭鱼肉能否消化,还真是让人替它们捏一把汗。

    首先是执业药师缺乏。虽然根据相关规定,每个药店在营业时至少要配备1名执业药师,但实际上,执业药师不在岗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当多的药店服务人员只是药品的推销员、销售员,其所具有的药学知识并不比普通售货员强多少。

    目前,我国的执业药师只有十多万人,而且大多分布在医疗机构,在零售药店服务的大约只有2万人。要为13亿人口提供药学服务,执业药师的数量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1000人左右就配有一名执业药师。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我国大约需要100万名执业药师。因此对于零售药店来说,让更多的店员具备执业药师资格,能够根据医生处方指导患者购药用药,提升药学服务水平,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医药分家”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店要想保证患者及时购买到所需的药品,必须保持必要的药品储备,同时应该与地区的药品配送中心24小时联网,以便随时补充所需药品。这些对于一些大型连锁药店来说不成问题,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单体药店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困局三 多头管理如何步调一致?

    在我国,公众的健康管理权限分散在多个部门。卫生部门主要管理医疗机构,药监部门管理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财政部门负责公立医院的拨款,发改委则制定医药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医药分家”不仅牵扯“医”、“药”两个部门,而需要一系列管理部门的联动,无论哪个方面没有及时跟进,出台配套举措,都将对整个进程造成不良影响。

    事实上,各地相继进行的“医药分家”试点之所以失败,归根结底是配套政策没有跟上。例如,医院把药品经营剥离后,切断了医生收入与药品销售的直接联系,医生没有了开大处方、开贵药的动力,可以按需开药,专心诊疗,百姓则从平价药店买药,确实得到了实惠。但与此同时,物价部门原来规定的诊疗服务价格并没有相应调整,医疗服务价值难以得到体现;财政部门没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医院的收入必然减少,连带着医生工资降低;医保部门对患者在社会药房购药不予报销,患者只能自掏腰包。配套政策的缺乏,当然会使“医药分家”遇到阻力。因此,“医药分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相关部门统筹安排、通力合作,才能真正理顺医药购销体系,避免因过度消费而带来的资源浪费。

  观点:“预防”红包远远优于“治理”红包

    近年来,无论是先进人物的事迹宣讲,还是公布治理商业贿赂专用账号,或是派专员到医院明察暗访,卫生部门整治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效果不彰也是有目共睹。

    堂堂卫生部为何管不住小小的红包?归根结底,腐败滋生的土壤不除,自然会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有人说,在我国,一个有良知的医生是赚不到钱的。这话虽然极端,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医生的合法收入远远低于其劳动价值。5年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单上只有1000多元。七八年专业学习的医学硕士、博士,合法收入只有3000多元。同时,医生又握着可以让自己发财的钥匙。在当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他们只要给患者多开药、开贵药,就能大幅度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会如何选择不言而喻。

    记得有人说过:“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也可以让好人变坏。”当前医疗领域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表明,现行的医疗制度到了必须重新设计的时候了。

    正如“预防”疾病远远优于“治疗”疾病,与其大张旗鼓地治理医药购销当中的商业贿赂,不如从制度设计上斩断商业贿赂滋生的环节,这才是杜绝医疗不正之风的治本之策。(徐慧/文)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