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金融保险
站内搜索:
解读06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五大因素挑战金融稳定
2006-10-31 08:36: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 张旭东 苏万明 李兴文)中国人民银行30日在京发布了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央行通过报告披露,全球经济失衡和石油等资源价格波动、国内经济和金融结构性矛盾、金融业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中的潜在风险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在影响金融稳定。

    报告称,这将是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关注的几个重点任务。 

    全球经济失衡、石油价格波动影响中国经济

    全球经济失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多、长期利率水平较低、资源和资产价格上涨。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尤其是无序调整)可能会加大国际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造成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和资产价格调整,进而对中国出口和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石油等资源供求和价格波动,也是当前金融稳定工作关注的重点。资料显示,纽约市场的原油期货价格在今年4月份一度突破75美元关口,但目前又震荡下行至60美元左右。

    报告认为,石油等供求和价格的波动,会给中国带来进口成本上升和潜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使经济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大,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

    经济结构性矛盾是中国经济的突出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消费不足和国际收支不平衡。

    报告称,经济结构性矛盾不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导致流动性过多,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资产价格上涨,银行信贷风险增大,经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增加。

    2006年前3个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情况也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已有所缓解,但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回落的基础还不牢固。

    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业

    对金融存在结构性矛盾,报告认为,直接融资发展较慢且结构不合理,主要直接融资工具是股票,企业债发行规模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间接融资比重过高,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企业高负债运营。

    此外,保险业规模过小和保险覆盖面不宽也使金融结构性矛盾加剧。金融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得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

    “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业,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不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指出。

    新时期金融业面临的竞争加剧

    目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即将结束,这一新形势将使中国金融业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全新的竞争格局。

    报告认为,金融业竞争加剧对现有金融监管理念、模式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客观上要求深化金融改革。

    从金融机构内部看,需要缩小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经营机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国际水准的差距,金融机构应对利率和汇率变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需进一步化解。

    从外部环境看,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与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完善金融企业税收制度,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加大金融执法力度。

    金融创新需与风险防范并重

    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强,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金融产品创新体制不健全。金融创新可以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业的风险,增加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工具,为商业银行提高信贷、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创造条件。金融机构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拓宽业务领域,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过,报告还特意强调,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对于防范和监控难度较大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国界的系统性风险要给予高度关注。金融机构要大力加强风险管理,金融监管部门要提高风险监测和分析水平,促进信息披露,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