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发现

 

风筝探源

2004-07-21 07:31:20 


  □2001年,美国人莫琳·克莱门斯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
大块石料修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德随即提出了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
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未提及风筝。”
  □而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
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2001年,美国软件顾问莫琳·克莱门斯在翻阅有关古埃及建筑物
的书籍时,发现了一幅图画,上面的人手握绳子一样的东西,通过机
械装置和空中的鸟状物相连。她推断鸟状物可能是巨大的风筝,人们
正在用它提升重物,并由此提出了古埃及人利用风筝搬运大块石料修
建了金字塔的假想。
  然而,曾经参与埃及吉萨高原测绘的美国工程地质学家科林·里
德却表示质疑:“克莱门斯假想的最大问题,就是古埃及的史料中从
未提及风筝。”但她强调,“根据古文献记载,公元前1250年,中国
人曾经用风筝传递信息或向敌人投掷燃烧物。”

  ■中国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何时,又是谁发明的?

  1977年,中国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发掘,出土的漆箱盖上有一
幅图,画面上一个人站在两棵树中间,手持弓箭,从树上射下一只大
鸟。
  专家介绍说,这是“弋射图”,反映了一种古老的狩猎方式,通
俗地讲,弋射就是用绑着线绳的箭射击飞鸟。
  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1990年看到一幅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的汉代青铜器上拓制的“弋射图”时,突发灵感,提出了让人意想不
到的新见解。对此南京博物院民俗研究所所长徐艺乙介绍说,刘先生
的假设是根据一幅汉画,画上有一组人,在用弓箭射击大雁,被射中
的大雁没有死,带着有牵引线的弓箭一块前飞,一直到从空中掉下来,
所以刘先生认为这个也有可能是风筝的起源。但这作为风筝的起源,
它的时代大概也就是汉代。
  从曾侯乙墓的发掘情况看,“弋射图”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了,而刘敦愿提出假想依据的弋射图却是汉代的。因此,如果把“弋
射”看成风筝的雏形,风筝出现的时间就不应该是汉代,而是更早的
战国时期。
  2003年夏天,带着对风筝起源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困惑,我们来到
了承办过20届世界风筝会的山东潍坊。
  在那里,一尊造型奇特的鲁班雕像首先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鲁班
手里握的既不是铁锯,也不是板斧,而是像鸟一样的器物。潍坊市如
此塑造鲁班,究竟有什么用意?在这里还经常看到“鸢”字,其他地
方难得一见的这个字,潍坊市却使用得非常普遍。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尊造型奇特的雕像、一个古奥难懂的汉字,都与鸟有着或多或
少的联系,这要追溯到一次意义非凡的风筝盛会。1988年,来自13个
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齐聚潍坊,举办盛大的世界风筝会。代表们
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从法国迪埃普、美国西雅图、中国潍坊等
城市中推选出惟一的“世界风筝都”。所有参选城市的风筝制作水平
旗鼓相当,申报“世界风筝都”的竞争非常激烈。正当评委们举棋不
定的时候,潍坊市出人意料地推出了惊人之举——亮出“公输般”这
张底牌,做了一篇漂亮“文章”,并最终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世界
风筝都”的称号。(公输般,又称公输子,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鲁国
人,因此后世又叫他鲁班。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明了锯子等很多
工具,被后世尊称为木工祖师。)
  他们围绕西汉时期《鸿书》里“公输般制木鸢以窥宋城”的记载
进行了一番巧妙发挥。“鸢”读“渊”,人们常说的老鹰。而“公输
般制木鸢”的意思是,鲁班曾经用木头制造了鹰一样的器物。另外,
《墨子》里也记载到:“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不难想象,木鸢和
木鹊,都是类似飞鸟的仿生器物,称谓虽然有差异,形体却和风筝非
常相似。
  因此,潍坊的学者们认为,鲁班制造的木鸟是风筝的早期形态。
换句话说,是鲁班制造了中国最早的风筝。

  ■潍坊学者的观点,使“木鸟能不能飞起来”成为学者们探讨的
又一个焦点。

  《墨子》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也就是说:鲁班制造的木鸟连续飞行了整整3天。用木头做的大鸟,
仅仅依靠风力而不借助机械动力就能在空中飞行,如此离奇之事,除
文献记载外,人们并未亲眼见过。对这一点,东汉学者王充曾经做过
考证。他认为,鲁班的木鸟在空中飞行,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说
飞了3天不降落,就未必可信了,很可能是后世文人的添加附会。
  风筝研究专家孔祥泽认为,风筝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受风
和泻风,受风和泻风如果没有达到停匀的程度,就不可能飞起来。
  潍坊的孙继和,干过16年木工,从小就迷恋风筝。2003年,他费
时3个月,全部采用竹木材料制造了一只“木鸢”。这只木鸢,重约
二斤半,两翼展开将近3米宽,高0.7米。孙继和准备把木鸢放飞到
天空去。试验地点选在了潍坊的潍北放飞场,风力大概三级半。第一
次放飞,可能由于风向不稳,木鸢在空中停留的时间比较短暂,不足
以说明问题。在人们的期待中,第二次,木鸢平稳升空了,并且持续
了15分钟。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木鸢实物第一次成功飞行。它验
证了古老文献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回答了一个多年来悬而
未决的谜题——“木鸟能不能飞起来”。由此也可以推断,鲁班制作
的木鸟,不仅能飞起来,在风力允许的情况下飞行3天不降落,也是有
可能的。
  因此,鲁班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风筝、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
的鲁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境内,这些判断是比较真实可信的。

  ■风筝演变为玩具是唐代以后的事情。历史上,人们曾经赋予它
种种用途。

  相传,韩信曾经用风筝线绳测量叛乱地点到未央宫的距离,企图
挖地道袭击皇宫。《北史》记载,唐朝将领张丕,被田悦率领的叛军
团团围困在临名城里,情形十分危急。为搬取救兵,他绞尽脑汁,最
终决定用风筝传信告急。风筝飞了一百多丈高,经过叛军阵地,敌人
乱箭齐发。幸运得很,风筝把求救信顺利送到了援兵那里,很快解了
围,被围将士得以死里逃生。
  明朝的“神火飞鸦”被誉为现代火箭的雏形,其外形如同古代的
木鸢,与火箭捆绑到一起,在作战时大显神威。神火飞鸦在军事上的
应用,可以算得上是人们对风筝外形的改进和功能的进一步延伸。
  《汉书》记载,当了皇帝的王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或言能
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环引
纽,飞数百步坠”。这个异能之士自称能够一日千里地飞行,可以去
窥探匈奴。他用大鸟的羽毛做成了翅膀,头和身体也沾着羽毛,并配
置了机关。从高处一路冲飞而下,飞行几百米后坠落。
  戴念祖认为,王莽下面募集的很多能士,说他们能从某一个高处
往下面飞下来,那也该属于风筝,但是它属于比较大的风筝,能够载
人飞行了,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载人风筝。
  《汉书》是正史,它的作者班固离王莽时代仅仅几十年的时间,
因此没有人怀疑这段记载。一些学者把王莽时期那个会飞的人,看作
是近代出现的滑翔运动创始人。因为,19世纪之前,西方热衷于扑翼
飞行的人们才开始更多地关注固定翼。那时,人们研究发现:鸟类上
下扑动的翅膀,解决了上升力和推动力的问题。而在蓝天上飘飞的风
筝,借助人们拉动线绳的力量以及合适的风力,同样可以解决上升力
和推动力的问题。也就是说,飞行器的扑翼完全可以用固定翼替代,
并且效果更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对利用固定翼解决飞行
动力和升力的系统研究。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风筝是人类历史上最
早的飞行器。

  ■今日风筝的负重尝试,更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

  2003年夏天,潍坊的风筝爱好者较为完整地进行了一次风筝负重
表演。他们使用的龙风筝长70米、自身重量约5公斤。风筝将要负载
的重物是一个“模特”和沙袋。沙袋的重量是34公斤,它和模特的重
量之合为45公斤。
  表演共分两步,首先把这个11公斤的模特拴在风筝的线绳上,看
看能否把它带上天空。在负载了模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34公斤的沙
袋,终于,在风力3级半的情况下,这只70米长的龙风筝把45公斤重
物平稳地携带了20多米高,持续时间大约有10分钟。
  当然,以这样的表演,去印证风筝载人飞天的记载或许不够严谨,
但它至少给人们提供了直观而又生动的参照,某种意义上证明了那些
风筝带人上天的古老记载是较为可信的。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青铜国宝—铜奔马
下一条:大足石刻探秘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