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速读

 

双城记

2004-09-01 06:48:09 

■ 厚书薄读

  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地域划分彼此,因为这样的划分对庞大的十三
亿国人来说比较容易。但我们憎恶地域歧视,因为若论歧视,人人都
有被歧视的理由,歧视其实代表了你的虚弱,真正强大的人,何须用
这样牵强的理由打击别人提升自己?
  一本《中国城市批判》,刚看题目以为又是不负责任地南北东西
瞎说一通,读进去了发现没那么浅薄。作者从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
16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和城市伤口切入,对每个城市的文化和命运进行
鞭辟入里的剖析反思和批判。人文和经济并举,文理和哲思辉映,嬉
笑怒骂,亦庄亦谐。
  无论你来自何方,现居何地,平心静气读读这本书,爱思考点什
么,随你。

  北京——
  你凭什么这么“牛”?

  北京是一本内容博大精深的书,一本丰厚得无从读起的书。
  北京人的居高临下和飞扬跋扈是时间和岁月“养”起来的,也是
全国人民“宠”出来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各地粮食匮乏,人
们食不果腹,但逢年过节,全国各地都向北京输送粮食、蔬菜和肉类
产品,支援北京支援中央。在中国,哪个城市有此等待遇?哪个城市
的人有此幸运?再说北大、清华这两所集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
起来的最高学府,在招生计划上北京考生占绝对优势,这已经引起了
国内其它省市考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不满。人们不禁要
问:北大难道是北京人的北大?清华难道就是北京人的清华?
  有一个让全国各地人都不满的事实是:北京服务行业的服务态度
和服务质量都令人不敢恭维,但人们普遍反映自“申奥”成功后有较
大改观。1999年2月,《中国质量万里行》发表了消费者的批评文章,
诉说了他们在北京某老字号所受的窝囊气。以至于差不多每次人大政
协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意见,甚至有人尖锐地批评说,北京是“气
象不凡,诸多不便”。“诸多不便”就是指做得太不好的北京服务行
业。北京的服务员好像不是“大哥大”,就是“大姐大”,在顾客面
前有摆不完的谱。难怪台湾作家龙应台说,一进北京就想吵架。许多
外地人,到北京之前,都反复告诫自己,到了北京不要生气,可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到北京,甚至还没有出火车站,北京就给你
带来一大堆不愉快。一进北京城,更是处处不方便不舒服,让你气不
打一处来,使你忍无可忍不得不起而应战。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女儿
李文,自2002年12月搬到北京,至今她已投诉100余起,并且还写了
一本叫做《我和李敖一起骂》的畅销书,其个性和作风与其爱骂人的
父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可
能还是北京人的“傲气”在作怪,我们天天见的都是大人物、大明星,
我凭什么要在到北京游玩的“地方人”面前显得低下。还有一个更重
要的原因是,北京人数百年来就以“皇城根人”自居,不屑于干服务
行业的工作,认为那是下等人干的事情,既然这样,自然就谈不上服
务意识了,在商业服务方面,北京的确要向上海和广州学习。
  北京没有实惠和精致,只有排场和马虎。北京本地小吃的确不敢
恭维,又贵又难吃。就是在一些比较著名的小吃城和小吃街,也是花
钱买不舒服,一是价格死贵活贵;二是做工粗制滥造。一些外地游客
慕名到王府井去吃小吃,吃完了都是连连摇头。一个城市的小吃,最
能体现这个城市市民的活法,有什么样的市民就有什么样的小吃。北
京的小吃正体现了北京人的活法: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
  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规划上有许多战略失误,重要的原因是北
京长期作为政治中心而带来的先天性不足。早期的北京邻里单位的规
模都不是很大,但建国后引进了苏联“老大哥”城市建设中“大街坊”
的概念,一个街坊就占地几十公顷的面积。新时期在引进国外“小区”
概念后规模变得更大,一个小区通常要占地30—60公顷,小区的边界
和路口的间距都在五六百米以上。道路越宽就越吸引车流量,北京的
道路在很长时间就陷入道路越宽堵车越严重的恶性状况。人们常说“
吃在广州、穿在上海、玩在杭州”,现在应该加上“堵在北京”了,
北京成了名副其实的“堵城”。
  在北京,出租车司机的刹车技术都比开车技术好,坐过北京出租
车的人都知道,北京的出租车里几乎都放有当天的报纸,以备乘客在
堵车时打发时间,北京交通台办得好是全国出名的,主持人主持风格
轻松、幽默、时尚,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在堵车时如果没有报纸
读没有广播听人简直要发疯。
  说了这么多北京的“不好”,是为了它能够更好。
  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和中国文化
的象征。因此任何—个中国人,到了北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都能
感受到一种母亲般的温暖,—种莫名的安全感,不像在上海那样感到
陌生,在广州那样感到怪异,住深圳那样感到不属于自己。仅凭这一
点,我们就可以原谅北京,就像原谅我们的母亲,原谅我们自己一样。
不管怎么说,北京是我们的首都,你就是找出它一万个不好来,你还
是忍不住装上或一夜暴富或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带上老婆孩子,
搭上火车或飞机,到北京的各个景点把钱花它个一塌糊涂。这不为别
的,这是一种恋母般的情结。
  “2008”原本是一个普通的吉祥数字,“中国印”也仅仅是一个
运动会的标志,如今都成了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心中的精神图腾,我
们有理由对北京的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那一天我们会看到北京这座
城市的脸上浮现出真诚的微笑。

  西安——
  老英雄大喘粗气

  如果说中国是一棵参天大树,到了北京看到了大树的树冠,到了
西安就看到了深埋在地底下的树根。还有人说,万年历史看西安,千
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上海,十年历史看深圳。作为十三朝古都
的西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半发生在这里。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50周年阅兵时,近半数的兵器都出自陕西。西安自古以来都
是英雄形象,但英雄的西安已经有些苍老了,大唐帝国的辉煌早已灰
飞烟灭,僵化保守的思想根深蒂固,积极进取的锐气和磅礴的创造力
日益丧失,知足常乐、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心态在古城西安的城墙
头上升腾、弥漫,经久不散。
  最能反映西安人生存状态的是古老的城墙,封闭而保守,而最能
折射西安人内在精神的是南城门进去呈左右布局的德福巷酒吧街和书
院路古玩街,这两条街像两条并行的轨道,又像是支撑西安人前行的
两根拐杖。德福巷代表现代时尚,书院街代表传统文化,许多年来,
这两种文化在西安并行不悖,相安无恙,这就是西安的城市常态,解
读西安必须从这里开始。
  西安的历史太厚重了,这厚重的历史既是西安人的“定心丸”,
又是西安人心头沉重的包袱。在发展与保护的二难中,西安犹豫徘徊
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于错过了许多发展和突围的机会。作为文化古都
的西安,辉煌属于过去的事情,现在它更多的是个农村一样的城市,
没有情调缺少格调,许多西安人感叹北京的大气、上海的繁华、广州
的灯红酒绿和深圳的年轻时尚,从外地回到西安,觉得西安更像是一
个县城或者说是村庄。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与西安
的恢宏的文化背景极不协调。
  在西安,最让人心动的时候,是偶尔在古城墙根儿听到有人吼起
秦腔,那种凄厉,那种苍凉,那种悲壮,那种具有肃杀之气的生命“
底音”,像是在拼命地撕扯着绵长的历史,十分感人。在唱腔风格上,
豫剧虽然也很硬朗,但好歹它是“唱”出来的,而秦腔却是“吼”出
来的。无法想象“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唱秦腔”,那
是一种怎样恢弘的气势和场面,肯定一点也不比世界杯足球赛逊色。
  世人把西安看做“最男性化的城市”之一,除了它曾经是男权政
治的象征外,更重要的是那“喝西凤、吃泡馍、吼秦腔”的作为使然。
西风性烈,泡馍味重,光是那盛泡馍的粗瓷大海碗,就让南方人目瞪
口呆。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旁边有一家经营“黄河面”的小店,我每
次逛罢书店就去那里吃面,所谓的“小碗”就跟小盆子一样大,听服
务小姐介绍大碗相当于四小碗,我想那肯定是跟锅一样。我没这饭量,
但我欣赏这豪情,大概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和两千多年前的刘邦就是专
用那大碗喝酒吃肉的。
  西安人真正的个性集中体现在声嘶力竭、像黄河一样汹涌澎湃一
泻千里的秦腔里面。但在日益市场化的陕北大地上,尽管历经了二十
多年的改革,秦腔作为一门艺术还是无可挽回地衰落了,毫无疑问这
是西安人“陕北精神”的沉重衰落。其实,对秦腔的改革是有着极大
的风险的,事实证明改革后的秦腔是不伦不类的。作为古老艺术的秦
腔,我们要做的是像保护兵马俑一样地保护秦腔的本色,大可不必把
秦腔配上西洋乐器搬上交响舞台,离开了母体的秦腔是不敢想像的。
  西安人太自尊了,所以才常常表现出一种不服气的作派,但常常
搞得更加没有面子。2002年发生在西安的那场著名的球迷骚乱事件,
第二天西安的各大媒体似乎是不约而同地没有刊发任何消息。震惊全
国的西安麦当劳爆炸案第二天最先播发消息的是中央电视台《午间新
闻》,西安的媒体怎么了?在网络化的信息时代,这些掩耳盗铃式的
愚蠢做法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样做只可能欲盖弥彰,走向事物的
反面。在西安,市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非常差,什么红灯绿灯?
许多行人跟没看见一样,横穿马路的人比比皆是。西安人接受新事物
慢,好像天生对新事物有一股“抵触情绪”。西安人受了侮辱,更不
服气,经常说:“你毛病得的深,我今天非把你的病治了不可。”说
着手便上去了,而且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幼。两个男人在大街
上因自行车挂了一下,就开始连吵带骂,希望有人解围,忽然一教授
模样的人上前说:“这哪里是吵嘴的事儿,应该动手打呀!”西安人
鲁莽好斗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0月29日晚,发生在西北
大学外国语学院4名日本师生的下流表演事件引起的西安3万大学生长
达三天的大游行,尽管有过激的一面,但再次展现了当代学生热爱祖
国的情感,也再次展现了西安城市文化中雄性和英雄的一面。
  西安的城墙厚实而完好,莫非正是这厚厚的封闭的城墙把西安隔
绝在黄土高原之上?古老的城墙充满了歧义,它是权利、等级的象征,
也是封闭保守的象征,但同时又具有保护传统文化不受侵害的重大意
义,这是西安的烦乱和困惑,也是西安的资本和自信。我们已经听见
了三秦儿女的心愿,西安这位沉睡的英雄,何时再叱咤风云,重振盛
唐的雄风。我们看好西安,我们用西安球迷的热情为西安扼腕鼓劲。
  《中国城市批判》
  海默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作家笔下的婚姻生活
下一条:林徽因讲建筑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