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村民忆“汉诺” 两代德国专家带来葡萄酒香

2014年04月01日 09:18作者:来源:大众网

3月31日,汉诺集团技术顾问于庭柏穿着一身宽松的工作服、头戴一顶有些破旧的鸭舌帽,坐在汉诺庄园座谈会的北侧,向前来调研的领导介绍他和来自德国SES专家组织成员、著名葡萄种植和酿酒专家诺博·高利斯及其助手汉斯·博伊之间的故事。

    编者按

    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地时间3月28日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提到了两位德国葡萄酒专家诺博和汉斯,赞扬他们向中国农民传授先进的葡萄种植技术并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枣庄市山亭区大山深处的一座欧洲风情的葡萄酒庄——汉诺庄园。“汉诺”二字分别取自这两位德国专家的名字,以纪念他们辛勤的奉献给当地带来的变化。30日,枣庄大众网记者来到汉诺庄园,聆听酿酒专家诺博·高利斯及其助手汉斯·博伊和枣庄的故事。

于庭柏向记者介绍他和诺博及其助手汉斯之间的故事。

于庭柏和诺博在一起工作的笔记和诺博带回来的家乡照片。

于庭柏手里拿着的是诺博送给他的礼物——一把价值400元的德国产果木修剪剪刀。

于庭柏告诉记者诺博和汉斯做事非常认真,不容许出现偏差,在挖坑时,尺子一量深度达不到,即使是差一点,他们也会摇摇头,让工人挖到规定深度。

汉诺庄园园艺部经理高东峰告诉记者他永远记得诺博和汉斯向他竖起的大拇指。

  大众网枣庄3月31日讯(记者 张乔阳 实习生 杨文昌)3月31日,汉诺集团技术顾问于庭柏穿着一身宽松的工作服、头戴一顶有些破旧的鸭舌帽,坐在汉诺庄园座谈会的北侧,向前来调研的领导介绍他和来自德国SES专家组织成员、著名葡萄种植和酿酒专家诺博·高利斯及其助手汉斯·博伊之间的故事。

  “诺博的手比我的要大上好些,用手一按直接将葡萄苗扦插进地里……”于庭柏浓厚的胶东口音响彻会堂,而在场的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每次诺博和汉斯到来都陪同左右的技术推广员,提及这两个德国专家、外国好朋友,都是隐忍着心中的酸涩劲儿,却又急切想向更多人诉说他俩,告诉别人他俩为庄园、为山亭的付出。

  70岁德国专家背着麻袋送苗木

  “2000年,我接到一个通知,说是有外国的专家要到山亭繁育葡萄,便有了这第一次的相见。”于庭柏说,2000年,市外专局向上级申请了葡萄种植引智项目,诺博和汉斯被介绍到了这里,有了第一次的调研考察,从此与山亭结缘,在当地指导酿酒葡萄栽种及葡萄酒酿造。

  “诺博和汉斯是在2000年的3月13日到达山亭的,走访了当时还是一片农田的庄园和西集、洪门、水泉等多个地方,用了近四天时间,用他们携带的葡萄苗教农民试种。”于庭柏说,当时的汉诺还是一片农田,诺博和汉斯带来不同品种的葡萄苗教会他们如何扦插、苗木栽培后,这里才开垦了二亩地试种不同品种。

  “8月27日,诺博和汉斯再次来到山亭查看苗木栽培、扦插生长情况,他们都很欣慰。”于庭柏说,诺博和汉斯对工作一丝不苟,山亭人也务实肯干,所有步骤都按照两人的教授方式进行,这让诺博和汉斯非常放心。

  “2001年的3月份,诺博和汉斯两人各自背着两大包,长度近一米,每个包里装着两三捆的葡萄苗,出现在了试种点。”于庭柏说,当时两人的年龄已接近70岁,却毫无怨言,背着航空超重不少的优良品种送给当地的农民。于庭柏说,从2000年到2004年,诺博和汉斯共带来了90多个优良品种进行试栽,最终在这块土地上选择了16个品种种植,而庄园则取精择优种植了7个优质的酿酒葡萄品种。“现在,估计在中国很难找到能和我们匹敌的优质葡萄品种了。”于庭柏骄傲地说道。

  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爱吃水饺面条希望“常来常往”

  当问及于庭柏诺博和汉斯给他的印象时,于庭柏手指一堆诺博和汉斯传授给他的笔记和资料说道:“他们非常厚道、实诚,做事非常认真。”

  于庭柏说,在刚开始栽种葡萄苗时,挖坑时的深度和距离全部是拿尺子一点点量出来的。“诺博和汉斯不容许出现偏差,在挖坑时,尺子一量深度达不到,即使是差一点,他们也会摇摇头,让工人挖到规定深度。”

  汉诺庄园园艺部经理高东峰证实了这一点:“诺博和汉斯第一次来时,并不了解山亭的天气状况,天气预报的数据也不够精确。他们便给我留下一套温度计和量雨器做气候记录,每天量两次,风雨无阻。”高东峰说,自己每天一早一晚要到楼顶进行数据记载,当将一年的气候数据交到诺博的手里时,他永远记得诺博和汉斯向他竖起的大拇指,“这代表着他们对我的认可和信任。”

  “在生活上,两人从来不计较环境多苦,他们很少休息,中午也是随便吃过饭又下地开始工作。”于庭柏陷入了回忆。

  “早上两个蒸包一碗粥,中午除了动物内脏几乎不挑食,偶尔农民用野菜炒的扁豆,他们也能吃得很香。”于庭柏微勾起唇角,眼里泛起笑意说道。

  于庭柏说,之前自己闺女家开水饺店,每次诺博和汉斯一来,便邀请他们回家坐坐吃水饺、面条。“每次一吃水饺,他们都直夸好吃,还在家里学着包水饺。”于庭柏说,自己每次问诺博和汉斯想吃什么,两人总会用不标准的中文扬着声调笑着说:“面条、面条。”于庭柏解释,有一次吃饭,他给两人下的面条,他告诉诺博和汉斯,在中国面条代表着常来常往的意思,两人学会后,便有了每次问吃什么,他们都会说“面条”的事情。

  想让外孙再帮诺博“吃”碗水饺

  于庭柏桌上有一把被布套包裹着的剪刀,那是诺博送给他的一把价值400元的德国产果木修剪剪刀,于庭柏非常珍惜,而在剪刀刀片上有一个小豁口,说起来着实让于庭柏心疼不已。“当时诺博将这把剪刀刚送给我时,和他一起修剪枝条,光顾着和他说话,一没注意剪到了铁丝,便留下这一豁口。”于庭柏小心地拿起剪刀摸了又摸,“我一直没舍得用,直到去年,我自己买的剪刀也坏了,才换成这把,剪的时候可爱惜着哪。”于庭柏小心地将剪刀重新装进布套里说道。

  不仅是留给于庭柏一把剪刀,诺博和汉斯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学生,8名孩子不负众望都考上了大学。

  于庭柏说,当时诺博和汉斯来传授技术每天会有50到100元的补助金,但是两人从来没有动过这笔钱,他们将这笔补助金全都拿来资助贫困学生。“有时补助金不够了,他俩便自掏腰包,有一次自己身上兑换的人民币没有了,诺博便从钱包里拿出欧元来,给需要资助的学生。”于庭柏回忆道。

  2007年7月份,原本计划前来的诺博和汉斯,因为汉斯的癌细胞扩散,而没有成行。在弥留之际,汉斯依旧想着他在中国资助的两名家庭困难学生还没有念完高中。他托付诺博的妻子将2000元资助金交付给诺博带到中国,顺利帮助两名学生完成学业。

  “每次他们要走前,我都会让家里人纳两双44码的鞋垫送给他们,咱村里人没啥可以送的,自己手工纳的鞋垫好用。”于庭柏说,可等到诺博和汉斯先后离世,他才从诺博的外孙马克·林顿那里得知,他送给外祖父的十几双鞋垫,诺博一双没舍得垫,全部珍藏了起来,当做宝贝一样,每每有客人来,他都向朋友展示自己收到的中国朋友赠送的礼物。说到这些,于庭柏的声音有些颤抖,眼里的泪光微微晃动。于庭柏深吸了口气,说道:“马克这次会在5月30日来,我让他再给我带一把剪刀,这一把是他的外祖父留下的……诺博和汉斯每次来都会上我家吃顿饺子,这次马克来,我给他打电话说了,像他外祖父一样,让他一定上我家也去吃顿饺子。”

责任编辑:魏鹏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