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山东手机报手机客户端新闻热线 0531-85668999

“点翠”事件的“台前幕后”

“点翠”事件的“台前幕后”

  大众网见习记者 赵兵 

  “八十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4月20日,天津青年京剧团程派青衣、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刘桂娟的一则微博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不少鸟类保护者和网友纷纷对其口诛笔伐。刘桂娟津津乐道于点翠头面价值几何,更是让不少网友直呼,拿翠鸟生命换来的“脸面”何其残忍!

  如果不是刘桂娟在微博上渲染点翠头面价值珍贵,可能很多网友都不会知道点翠这一面临失传的工艺,更不会知道原来这种美丽的饰品背后,还隐藏着相当残忍的杀戮——每制作一个点翠头面,可能就要杀害几十只甚至上百只美丽的翠鸟。

  其实,更多网民对刘青衣的指责并非仅在“点翠”本身,而是其此前在微博上侮辱国旗、开国领袖、雷锋,在此次点翠之后,仍坚称是“五毛”在找茬。

  点翠之争,争的到底是什么?大众网记者对此前公开发布在网端的信息进行梳理,并查阅了相关资料,从争论的焦点、点翠的历史脉络,以及刘桂娟的历历网事,试图还原点翠事件的“台前幕后”。

翠鸟不能人工繁殖,点翠工艺使用的羽毛都是来自野生翠鸟。

刘桂娟微博截图(该微博现已删除)

网友驳斥刘桂娟。

  看看焦点:点翠是“戏比天大”的传承,还是应做与时俱进的变革

  刘桂娟在微博中写到:八十只翠鸟翅膀下的一点点羽毛,经过点翠师傅的加工,变成有流动光泽的头面……此微博(后来被删掉)一出,立即引起了包括环保人士在内的众多网友质疑其残忍。其津津乐道“十几年前买的,花了12万银两,今天即便是四十几万人民币也买不到了”,更是引起了网友的反感。

  刘桂娟的“炫富”和“残忍”立即引起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一些网友认为翠鸟这么可爱,又怎么忍心为了做一个头饰就让那么多翠鸟受拔毛之苦?翠鸟是不能人工繁殖的,对于翠鸟来说,拔毛意味着死亡,一个点翠头面,意味着至少几十只野生翠鸟的死亡。网友在讨伐这种杀戮的同时,也对点翠工艺是否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提出了质疑。其中,央视主持人赵忠祥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4月25日,赵忠祥在微博写道:犀角可入药,熊胆可入药,虎骨亦可入药……那是从前,现今科学研制替代品,既保护生态,又能为人类医学服务,这已是文明进步的潮流。京剧服饰也应如此,难不成为穿虎皮坎肩而再杀虎取皮吧,几根鸟毛暂找不到替代也没必要吵吵力挺,那真是是非不分了。”“善小为,恶小不为。”

  一位叫羌南的郑州网友则表示,只知道京剧头饰漂亮,需要80只翠鸟的羽毛,虽然梅兰芳大师用过,但时代不同了,过去人茹毛饮血,今天还会吗?相信善良的梅大师活在今天,也不会为此炫耀……如果是这样的为了艺术,我们宁肯不要。还有网友提出建议,希望以后的剧组(艺术家)从热爱地球生命的角度出发,多用仿点翠的首饰,其实除了专家,平常人很难指出两者间的重大区别。

  对此,刘桂娟则针锋相对,她又追加了一条微博说:梅先生(编者注:指梅兰芳)的点翠头面精益求精,颜色绝对相同的软翠,大概需要几百只翠鸟,程先生(编者注:指程砚秋)体型高大,做头面翠鸟需要更多。软点翠太稀有了,价格贵一倍。我觉得现在的剧团跟艺术家学习也要学习梅大师程大师!对艺术负责,宁可多花钱,多一倍的翠鸟,也要买最好的,那样才会对得起观众,戏比天大!

  此语一出,再次激发了网民的愤怒。

  有网友抨击说,真正的大师,即使一身素袍也会被大家喜爱;著名媒体人西坡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桂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她自得于点翠头面“保值升值”、光泽多好的时候,言语之间透露的对翠鸟生命的无动于衷。在她看来,似乎这些翠鸟天生就是用来被加工成首饰的材料。由于她公众人物的身份,这种漠视生命的姿态就难免引起动物保护者的反感与敌视。刘桂娟政协委员的身份,更是人们对她提出更高要求的理由。还有媒体认为,艺术不与时俱进,与社会环境脱节,那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

  然而,在众多讨伐声的对面,也不乏刘桂娟的“力挺派”,有网民说,京剧是国粹,无论是服装还是头面还是其他各个环节,都是京剧的一部分,现在用什么制作头面那是一回事,传承下来的宝贝是另外一回事,他认为天津青年京剧团是改革开放后国内一枝独秀的优秀京剧团,刘桂娟按照行业的传统,有几套像样的头面不为过,也配得起,这和环保扯不上。

  新华社在《是是非非话点翠》一文里说,点翠饰品使用的羽毛取自普通翠鸟的可能性最大,从翠鸟身上取羽用于制作饰品做针对少数高端消费者的做法不会给普通翠鸟带来灭种之灾。用翠鸟羽毛制作首饰在我国是一门很古老的技艺。在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戏曲中,点翠头面是一种顶级饰物。包括点翠在内的这些信物都凝聚了中国传统技艺的文化精粹和魂魄。京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弘扬重在“守旧”。这绝不是仅靠几个唱段、几出戏、一批演员就能完成的面子活儿。失却了文化的里子,没有行里行外对京剧内在文化、历史传统的珍视与挖掘,京剧最终逃不出“失魂落魄”的结局。

  翻翻历史:点翠工艺起于汉代,1933年因翠羽绝市而退出历史舞台

  在刘桂娟及其支持派的言论中,对于点翠头面的痴迷,是因为这是京剧服饰的传承。那么,究竟何为点翠?京剧中的点翠头面是从何而来?点翠这门古老工艺的生命力又有多长?大众网记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梳理出点翠工艺的历史脉络。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中国汉族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点翠工艺汉代已有,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在制作时,师傅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点翠工艺分为软翠和硬翠,是根据点翠工艺所使用的翠鸟羽毛而划分的。如果采用的翠羽是比较大的羽毛,叫硬翠,翠鸟左右翅膀上各十根(行话称“大条”)、尾部羽毛八根(行话称“尾条”),一只翠鸟身上一般只采用大约二十八根羽毛。如果使用的是翠鸟比较细小的羽毛,就叫软翠。点翠工艺使用的羽毛还必须“活取”,因为一旦翠鸟生病或死亡,其羽毛便会丧失那层魅影般的光泽--这种色泽差的羽毛,在行话中称作“暗条”。

  清代点翠,一般都是宫廷富豪之物,到了清末民初,点翠便在民间流行,妇女无不以拥有点翠为荣。在当时的梨园行当中,人物造型比较夸张华丽,因此京剧中自然而然地用上真正的翠鸟羽毛来制作配饰。外国在华的商人,对点翠工艺非常感兴趣,大量收购,广东华洋交杂之地,更是点翠的转口站,点翠工场林立广东一带。

  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量捕杀令翠鸟数量渐渐减少。到了20世纪90年代,蓝耳翠鸟和鹳嘴翠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明令禁止捕猎与贩卖贸易,从原料来源上限制了点翠工艺的生产与销售,点翠工艺面临失传。京剧中的蓝色首饰一直留存,翠羽要么被孔雀毛代替,要么用蓝色的绸缎或者毛线制作,以达到类似点翠的装饰效果。

  1933年,中国最后的一家点翠工场关闭,原因是点翠翠羽已经绝市,点翠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

  扒扒网事:炫耀点翠头面只是“导火索”,“刘青衣”曾嘲讽雷锋太聪明

  就在第一波舆论情绪开始对刘桂娟群起而攻之时,刘桂娟在微博上却将反对声音称为“神经病”和“五毛”。在反对声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后,刘桂娟删掉了之前发布的微博。

  其实,刘桂娟在微博上出过的“事”还不止这一件。

  据观察者网报道,2015年3月17日晚11时许,微博网友@Warm丶Boy发表一则视频,称杭州发生一起保安打人事件,具体原因不详。视频显示,五名身着“特勤”制服的男性将一男青年围住,使用推搡、脚踹、脚踢等方式将其打至倒地不起。在视频中,出现一名旁观警察,未对打人者进行阻止。该微博迅速得到网民关注。发表视频的@Warm丶Boy特意说明,打人者是保安,并非特警。有趣的是,刘桂娟也转了这条微博,但却引发了此事件的“歪楼”。

  在@刘桂娟的微博评论中,很多人都把打人者当成了“特警”,其中也包括@孙海英等众多大V。有网友认为,刘桂娟此举有蓄意误导之嫌。比如@打奥特曼de小怪兽的看法:@刘桂娟抹去了与该视频有关的真实信息在微博发布,短时间内转发上万,大量网友被刘的微博所误导,误认作警察,造成大量针对警察的负面舆论。视频原发布者@Warm丶Boy于3月18日11时55分发表郑重声明:那个是保安!不是特警!不要看后面有特勤,有肩章,胸前有五星红旗就以为是特警,制服是管控不来的。他们只是保安。别被@刘桂娟的纯视频误导。那不是特警,望广大博友分清,别再骂特警警察了。

  除了转发视频被指误导以外,刘桂娟还曾经在微博上对雷锋进行嘲讽。2011年10月18日下午1点左右,刘桂娟在微博中对雷锋作出评议称,“雷锋很有经济头脑,或者他有位精明的经纪人!做的事情都不说,写在日记里,拍擦车照片也提前把军功章挂在胸前,日后统一出版!”此言一出,当时就被众人抨击,网友斥责这是对雷锋的冷嘲热讽。10月19日刘桂娟回应称:“清晨醒来发现被盯上了,在每个帖子里骂街!太累了吧?”

  在点翠事件中,网民对刘桂娟的讨伐并非全在“炫富”。刘桂娟回应网友时还曾说,她所在的团几位主演都是花几十万买的头面,花国家的钱。这个“花国家的钱”,也令网民一怒再怒,对于刘桂娟在此前侮辱国旗、侮辱开国领袖的事,在网上被一一扒出。

  4月24日,某报刊发了对刘桂娟的“对话式”采访,当刘桂娟被问到“作为青年戏曲演员,您如何评价自己”时,她回答说:我只是个戏子……

返回顶部

独立调查简介

大众网原创深度调查栏目《独立调查》,于2009年12月1日创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频率刊发,先后获评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山东新闻奖名专栏。

栏目紧跟热点、回应关切,调查传闻、还原真相,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勇于向网络乱象亮剑,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客观公正做监督。栏目始终坚持创新,并成功打通PC端与移动端,重点报道在“两微一端”同步刊发。2016年以来,栏目在大众网时政微信公众号“爆三样”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度调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