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理亏”的追问

2014年12月06日 21:10作者:马俊骥来源:大众网

作为媒体记者,“追问”似乎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追问”不应该是对被监督者咄咄逼人、不依不饶的“逼问”甚至是“喝问”,毕竟“追问”的目的是答案和真相,而不是被监督对象的颜面扫地、哑口无言。

  一年逾4000亿元高速收费去哪儿了?11月30日,某媒体的一句追问又将“高速公路延期收费”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抛开“钱到底到哪儿”的答案不谈,我倒想谈谈这个追问本身,因为在我看来,这个咄咄逼人的追问本身就是理亏的。

  因为对这一热点事件的追踪采访,我认真研究了最早发出追问的那篇报道,却发现这篇报道本身就带有感性猜测和误导性,并不那么严谨。作为媒体,这么一个不理性的追问,除了引起群情激奋,实在难以看出对获得答案和真相、解决一个问题有何裨益。

  首先,报道中言之凿凿的4000亿元这一数据是哪里来的呢?通观全文,这个被放到报道题目中发起质问的数据,竟然是文中一位未注明名字的“专家”估算出来的,估算的方式也不甚严谨—根据节假日免收的通行费金额。且不说这位不具名的“专家”是否权威、推算方法是否科学严谨、推算的数字是否准确,这样一个“估算”出来的数字被放在标题里堂而皇之地发问,显得既不扎实,也不严肃,在后面的报道中,这个首发媒体请“专家”“估算”出来的“4000亿元”被各路媒体当做官方数据来引用,有严重的误导倾向。

  误导倾向有多严重?

  12月3日,《经济参考报》一篇评论员文章中,不仅把这4000亿元当做官方数据来引用,更把这个根据2012年和2013年节假日免费金额“估算”出的数据当成了平均数来使用,一本正经算了一笔“10年4万亿,20年8万亿”的大账。

  另外,文章中所言的“企业日进斗金,微利公用事业变身暴利行业,高福利养人”等也是将上市公司的收入水平与政府还贷公路聘用制员工的概念无序混淆;关于“统贷统还”的问题,光说这个办法怎么怎么回事,并通俗地理解为“统贷统还”就是无限循环,但却没有提到,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可以实行统贷统还,交通运输部还专门分析过,统贷统还较单独结算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媒体记者,“追问”似乎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追问”不应该是对被监督者咄咄逼人、不依不饶的“逼问”甚至是“喝问”,毕竟“追问”的目的是答案和真相,而不是被监督对象的颜面扫地、哑口无言。即使被监督对象“理亏”,也不能够成为记者追问本身不理性的原因,尤其是涉及利益面比较广的问题,建立在事实不准基础上的追问可能真的只能挑动情绪,对获得答案和真相毫无裨益。(马俊骥)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