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山东手机报手机客户端新闻热线 0531-85668999

临沂治污“还账”——一场倒逼下的“攻坚战”

一场倒逼中的“遭遇战”,临沂治污“还账”全景回放

  大众网见习记者 赵兵

  新环保法实施后,临沂成为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在被约谈后,临沂对57家污染大户实施紧急停产整顿,412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空气环境也立竿见影取得好转。今年3至6月,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7.8%、23.5%、41.4%、25.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1天,增幅达到25.4%,改善幅度居山东省前列。

  然而,如此大力度的治污,却招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临沂一时间因环保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个别媒体将临沂依法治污的铁腕行动称为“休克式疗法”,并报道了停产整治导致6万工人失业等社会问题。而包括环保部在内的政府部门旗帜鲜明地“表态”:临沂治污过程合法合规。临沂公众则用久违的“临沂蓝”力挺政府治污。

  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临沂在新环保法实施后,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攻坚战”,用难以想象的“决绝”,赢得了环境的极大改善,为子孙后代谋了福祉。大众网记者梳理了近期的部分主要报道,对临沂治污进行全景式呈现。

  代市长上任不足一周被约谈,铁腕治污是场“攻坚战”

  今年1月,新环保法实施,临沂成为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专项督查的第一站。据《华夏时报》报道,全程参与督查的华东督查中心环保督查人员刘奇说,2015年2月5日至8日,他们在临沂检查了15家企业,其中有6家存在偷排、漏排和不正常运行环保设施的情况,环保“三同时”手续完备的只有7家,安装了废气在线监测设施的只有8家,但没有一家通过有效性审核。

  2015年2月25日下午,受环保部委托,华东督查中心主任高振宁对时任临沂代市长的张术平进行了正式约谈。这也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华东区域内的首场环保约谈。

  此时,张术平履新不到一周,此前担任的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的职务还未正式免去,就遭遇当头一棒。

  约谈地方主政官员,是环保部最近这一年来频频采取的行政手段。在《新闻1+1》以及澎湃的新闻报道中,都不同程度再现了当时约谈会的情形:环保部措辞严厉,对临沂市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表,3月4日前将整改方案报送环保部,6月4日前将约谈要求落实情况报送环保部,要“达到打击一批、震慑一片、教育一方的效果”。“我来接受这一次约谈,心情是非常沉重的,同时我的决心也是非常大的,我向你们保证,我不会再接受第二次约谈。”约谈会上,张术平这样承诺。

  逼上梁山、没有退路,严罚、停产、关闭搬迁……

  据山东一家新闻网站报道,“没有退路,逼上梁山”,在今年3月2日召开的临沂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调度会上,张术平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临沂环保面临的严峻形势。

  临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领导小组,压力层层传递到基层。各个县区和街道的领导,都与重点企业挂钩,承担“包停产、包安全、包稳定、包整改”的四包任务。对工作滞后于时间节点要求的,一次通报批评、两次公开约谈、三次启动行政问责,先后有11名县区、乡镇政府责任人和16名环保部门责任人最终被行政问责。

  临沂市政府对华东督查中心检查发现的13家环境违法企业严格处罚,并实施停产整治。13家企业共立案28起,处罚总额244万元,对7家企业9名责任人采取行政拘留。截至目前,有1家部分产能已恢复,其他12家仍然停产。对全市57家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治理或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实施停产整治,截至目前,恢复生产31家,26家依然停产。对全市412家企业实施限期治理,目前有305家完成整改,78家转为停产整治,29家关闭搬迁。

  治污之后又见“临沂蓝”,网民助威政府:挺住,加油!

  临沂重拳治污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临沂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今年3至6月,临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污染物浓度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7.8%、23.5%、41.4%、25.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1天,增幅达到25.4%,改善幅度居山东省前列。

  广大群众已经亲身感受到了“蓝天白云”的新变化。数月来,在临沂,关于“临沂蓝”的赞叹声不绝于耳。临沂一位市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铁腕治污不仅必要,也是在偿还历史欠账。尽管付出了代价,却确保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了临沂人民的健康,这个代价是值得的。

  网民也在力挺临沂铁腕治污,为这场刮骨疗伤的治污行动点赞,为越来越多的“临沂蓝”点赞。网友们纷纷喊出:我是临沂人,我骄傲,蓝天白云,就是我们想要的。网友“碧水蓝天钓鱼翁”说,老百姓需要的是健康,治污让老百姓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就该下这样的决心。一些网民在为临沂市政府铁腕治污点赞的同时,还为政府助威呐喊:“挺住,加油!”

  舆论突然逆转,铁腕治污受指责

  然而,就在临沂治污效果明显的时候,7月2日,舆论突然出现逆转,有两家媒体同时报道了临沂治污带来的“严重后果”:大量企业关停,有6万工人失业,盗抢案件增多,社会治安恶化;潜在金融风险也渐成燃眉之势,57家停产整治企业中,36家有银行授信,授信余额高达165.25亿元,还对外提供担保192.02亿元,再加上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如果数百亿债务集中到期,有可能导致地区性金融风险。

  一些企业推波助澜。一企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停产时窑炉里还有两千多吨玻璃水尚未出货,但依然被强制关停降温。如此一来,光是修理窑炉就需要4-5个月,费用接近一个亿。一位利益受损的企业老总手里拿着当年招商引资时政府承诺解决手续问题的合同说,如果再不开工,我们将要起诉政府,要求他们承担违约责任。

  一些政府官员也在忧虑。据《华夏时报》报道,当地一位副县长算账称,57家停产企业加上400多家限期整改的企业的税收总量占全市工业税收的40%,约为100亿元。

  治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57家停产企业31家完成整改复产

  在7月3日《新闻1+1》的报道中,张术平说,治污不是要把企业治死,而是用环保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治本之策。

  正如张术平所言,在治污的同时临沂市也在积极推进相关配套工作,分行业、分重点成立帮扶工作组,对企业存在的问题逐一梳理,实行“一企一策”帮扶。为防止企业信贷危机,临沂市成立了专门的金融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环评手续推进,为企业转型争取宝贵时间。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57家停产整治企业中有31家完成整改恢复生产;412家限产限期治理企业中有305家完成整改,离岗职工已陆续重回工作岗位。

  对外部普遍担心的临沂的经济发展是否会因环保停滞的问题,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作了最好的回应。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8%,增幅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二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8.8%,高于全省5.2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8%,增幅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49.5亿元,同比增长5.24%;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8.2亿元,同比增长11.2%。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势头良好,部分经济指标增速回落趋势有所缓解。

  环保部发文,力挺临沂治污合法合规

  临沂涉及停产整治的企业均长期违法排污,环保部门多次责令企业改正违法行为,并多次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但污染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一直违法生产。据中国环境报《临沂污染企业下岗工:污染连命都没,钱有何用》报道,江鑫钢铁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就因为废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被临沂市环保局处罚,临沂市环保局曾7次下文责令企业改正违法行为;临沂三德特钢有限公司早在2006年就因环境保护设施未经验收,擅自投入生产被临沂市环保局处罚,并责令企业停止生产,临沂市环保局曾21次下文责令企业改正违法行为,直到被停产整治之前,企业一直置若罔闻。

  就在舆论直指临沂治污时,环保部发声,对临沂的做法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

  7月2日下午,环保部督查组督查反馈会在临沂市召开,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副主任缪旭波代表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向临沂市反馈约谈整改情况督查结果,对当地治理方案予以肯定。

  2日晚,环保部宣教中心微信公众号“微言环保”肯定了临沂的环保措施,文章称:今天的临沂,是很多历史欠账严重的城市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缩影。历史欠账总是要还的,而其中的代价其实不必非要等到经历过才懂。

  7月5日,山东省环保厅在其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发表题为《临沂样本,如何看,怎么办》的文章,力挺临沂铁腕治污,称其避免了经济发展的灾难性后果,“期待临沂市为大家奉献一个发展中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同步共赢的优秀案例。临沂,加油!”

  在7月2日的督查反馈会上,临沂市市长张术平表示,要以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此次督查为契机,进一步明确要求,再加压力,再推措施,把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推向纵深。

  专家说法:强势环保势在必行,要用环保的尺子逼迫企业转型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经济体要转型需要自身经济实力。像临沂这样的地方,前期已经攒下了资本,具备了行动力,加之新环保法的推动以及国家政策的拉动,转型是必然的。

  夏光就当前形势提出了三点建议:1.环保部门应该继续保持“强势环保”态势,严格执行包括环保法在内的环保法律法规,重点监督地方政府履行职责。发动群众监督企业,对企业不能手软,要用环保的尺子逼迫企业转型,逼迫城市经济结构和技术升级。2.建议强化中央环保事权。首先国家要做整体的国土开发规划,制定资源环保方面的长期战略,国土资源就这么多,当代人要用,后代人也要用,国家要做好规划。3.推动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是非常稀缺的资源,越是稀缺资源越昂贵,需要用市场和价格机制调配它的使用,所以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是核心要求,让市场提高环境容量配置效率。

  还有专家建议,环境整治好比刹车,应该采用“点刹”而不是“急刹”。对此,华东督查中心环保督查人员刘奇认为,经验表明“点刹”不能遏制污染,只能放任污染蔓延。污染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只有当机立断才有转机。不能松松紧紧,让问题反复。

返回顶部

独立调查简介

大众网原创深度调查栏目《独立调查》,于2009年12月1日创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频率刊发,先后获评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山东新闻奖名专栏。

栏目紧跟热点、回应关切,调查传闻、还原真相,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勇于向网络乱象亮剑,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客观公正做监督。栏目始终坚持创新,并成功打通PC端与移动端,重点报道在“两微一端”同步刊发。2016年以来,栏目在大众网时政微信公众号“爆三样”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度调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