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再有更多建立在臆想上的同情

2014-06-20 20:34:00来源:大众网 作者:樊思思
分享到:

  不辨真伪,既是虚伪,同情和爱心也不能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建立在臆想之上的任何情感,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借口,都有可能被利用,会演化成为了宣泄而宣泄、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借口。

  莫再有更多建立在臆想上的同情

  作者:樊思思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济南‘卖鞋奶奶’生活困难求帮助”的信息,经知名媒体和博主转载后,这位尹姓老太太因卖拖鞋“走红”了。针对此事,网友的同情和愤怒在“瘦弱老人靠卖一元钱拖鞋为生”这一点上集中爆发,出钱出力者有之,奔走呼吁者有之,纷纷想把老人从臆想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可次日媒体对这位老人生活境况的调查,却让人们释放了一半的同情和愤怒没了着陆点,全都尴尬地悬在了半空。事实是,这位老奶奶生活宽裕,儿女孝顺,总共就去卖过几天拖鞋,完全是退休二十多年来又一个“闲不住”的生活小插曲。众人为之唏嘘不已的“可怜”,在尹奶奶的热情与笑容里更是无迹可寻。

  核实情况后,众多网友的爱心泛滥、部分媒体的义愤填膺,看起来倒更像是一场闹剧。我们不禁思考,这种建立在臆想之上的同情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又该怎样避免这样的尴尬闹剧?

  从事件的传播路径来看,最初将“卖鞋奶奶”引入公众视线的网友,只是看见一位瘦小的老人在卖拖鞋,就主观认定其“太可怜了”,并将自己的主观认识发布到微博上,呼吁大家都来“帮帮这位可怜的老奶奶”。没有询问,未经核实,一张照片几句话就把这位普通老人架到了“重点同情对象”的位置上。虽然是自媒体,可如此草率的信息传播亦是一定程度上的罔顾事实。加之拥有大量粉丝的名博主转发,更让不实信息迅速扩散。

  网友缺乏对信息真伪的鉴别能力,媒体却是责无旁贷的把关人。但在“卖鞋奶奶”的问题上,除了网友的臆想外,媒体也跟风了。“卖鞋奶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引来大量网友关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日报微博的转发。这个坐拥2133万庞大粉丝群的自媒体,其任何一条信息转发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千万网友看到,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显而易见。倘若本应当视新闻真实性为生命的媒体,不仅不能做到核实情况,反而对不实信息推波助澜,那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解也就不意外了。当然,在这条微博下的众多评论中,也有网友觉得,博主应该先问问老人有没有其他收入、子女在哪、家里生活是否困难,然后再呼吁大家帮助。然而这样理性的声音毕竟是极少数,自该微博18日下午@人民日报转发后,短短两天时间已有评论7000余条,点赞1万,转发超过3万。在这数万回应中,冷静要求问清事实真相的寥寥无几。

  辩证地看,怜悯、同情和爱心,都是难得的良好品质。其实网友对“卖鞋奶奶”释放的爱心和同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网友的善良和正气。但归根结底,同情和爱心是不能建立在臆想之上的。不辨真伪,既是虚伪,同情和爱心也不能起到任何帮助作用。建立在臆想之上的任何情感,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借口,都有可能被利用,会演化成为了宣泄而宣泄、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借口。今日我们可能罔顾事实地去同情,明日也可能不管真相地去仇恨。习惯性跟风,是可怕的。

  其实,在这样一个网络传播发达、自媒体风生水起的年代,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万众喧嚣中难得的冷静思考。我们希望网友再看到类似未经核实的信息时,能停下来等一等,或许晚会儿的判断就能消弭许多误会;我们也希望不论是名博还是名媒,都能践行各自社会责任,坚持真实性原则,确保发布或转发的信息靠谱,莫再有更多建立在臆想上的同情。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韦国骞

责任编辑:韦国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