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山东手机报手机客户端新闻热线 0531-85668999

另类“致富”手段?团购?网络众筹遭连环质疑

5月20日前后,微博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发布一系列质疑轻松筹平台的文章。.png

  大众网记者 樊思思

  《轻松筹?轻松骗?》《轻松筹?另类发家致富手段》……2016年5月20日前后,微博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连续发表一系列微博文章,剑锋直指眼下风头正劲的“轻松筹”众筹平台,列出了该平台“微爱通道”对筹款申请人审核不严、筹款病人夸大治疗费用、平台筹款目标金额可随意更改、善款用途缺乏监管、平台从善款中抽取过高手续费等一长串“质疑清单”。相关文章迅速在网上引发关注,一时间质疑、声讨、愤怒的声音无数。

  与此同时,轻松筹平台上“尝鲜预售”、“梦想清单”等类型的项目依然火爆,助力农民打开滞销困局、帮“95后”创客成功创业等报道常见诸媒体。此刻打开轻松筹首页,仅在精选项目中就能看到240多个项目同时在筹,卖蘑菇、卖大米、卖杨梅,想出书、想开店、想旅行……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聚集在这里,希望通过“众筹”的全新方式为达成目标找一条捷径。

  轻松筹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功能?谁可以在上面筹款?动动手指就能“白拿钱”是否合法……随着轻松筹项目越来越频繁地刷爆朋友圈甚至登上头条,人们心中的疑问也与日俱增。大众网记者先后采访在轻松筹上发起大病救助的发起人,注册并亲身体验如何在该平台上发起预售项目,同时梳理了该平台几起引人质疑的事件的前因后果,揭秘轻松筹都筹了些啥,到底轻不轻松。

5月20日前后,微博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发布一系列质疑轻松筹平台的文章。

轻松筹是啥?
基于信任的社交化众筹产品

  在PC端打开轻松筹网站,首页“随时随地和大家一起实现你的梦想”这行大字印在绿色的页面上,颇有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效果。根据网站介绍中的描述,轻松筹主要提供尝鲜预售(农鲜产品、私房菜等)、梦想清单(影视图书、艺术设计等)、微爱通道(大病救助、扶贫助学等)三大频道,帮助有需要的网友发起项目,众筹资金。不过,在网站上只能浏览,要想自己发起项目,还得拿出手机,通过微信、微博等注册登录后再进一步操作。

  不少网友最初了解到轻松筹这个平台,是因为微博或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某个项目。事实上,社交平台、朋友圈正是轻松筹各种项目传播的主要渠道。大众网记者在北京市工商局官网查询到,轻松筹背靠的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19日,法人代表是于亮。成立之初,公司就宣称要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基于社交圈的众筹平台”。正如轻松筹对自己的定位,平台项目大多聚焦在用户的日常生活领域,如出售来自原产地的正宗五常大米、从新疆直邮的大枣,或是心怀梦想的大学生想要拍一部公益微电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众筹项目大多是发起人的小愿望,只需要一两万或者几千元就能实现。项目发布到QQ、微博、微信朋友圈后,支持者顺手拿出几元钱或几十元钱支持一下,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更容易在朋友间传播,召集大家的参与和支持。

  “他家卖的这个干玫瑰花看着挺好,是我一个朋友在老家的同乡,自家玫瑰园里种出来的。”几天前,一位同事在朋友圈分享了轻松筹平台上一个众筹(出售)干玫瑰花的项目,并在跟记者聊天时如是说。大众网记者跟多位熟人交流后得知,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不少人几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看到几则众筹信息。正因为轻松筹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发起众筹项目,倚靠的是社交关系网络,这意味着项目发起人和支持者之间具有较强的信任度,无形中织就了一张牢固的信任网。根据轻松筹网站主页显示,截至6月19日,该平台注册用户达到67570883个,筹款项目764439个,获得支持次数超过1亿次。在社会整体步入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数十年后的今天,轻松筹似乎重新拾起“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靠熟人、朋友一传十、十传百,在“信任”的前提下进行推广推销。

众筹为啥这么火?
记者亲身体验发布众筹项目,门槛低简便易操作

  “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众筹,一般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通过展示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此外,众筹不是捐款,发起人必须提供相应的回报给支持者。许多人对众筹的最初印象,是那些有能力却缺乏启动资金的人,想要募集一定钱款去做某个项目或实现某个梦想。不过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中更常见的则是“预售某某产品”一类的众筹项目,有网友认为这就是团购,也有人觉得“这就是微商的升级版”。

  打开轻松筹网站,可以直接浏览的项目包括尝鲜预售、梦想清单两大类,记者注意到,其中80%以上是预售各类产品的众筹项目。野生酸枣仁、云南野生甜角、东北富硒大米等,绝大多数预售的产品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特产,筹款目标金额在几千到三五万元不等,只要支持一定数额的资金,就可以获得一份产品作为回报。看起来“高大上”的网络推广新渠道,操作起来是否也很难呢?大众网记者通过微信账号在轻松筹平台上进行了注册,绑定手机号码后,亲身体验了一把发布众筹项目的过程。

  由于是通过微信、微博等圈子传播,用户在手机上下载轻松筹APP并进行操作,要方便得多。假设大众网记者手中有大量崂山绿茶想要出售,在手机客户端登录后,选择“尝鲜预售”选项,分别填写目标金额(即希望筹得的总钱数)、截止日期(每个项目的最长筹款时间为30天)、运费和发货时间、预售产品简介及照片,并注明每支持多少钱可以获得一份绿茶产品。为确保真实性,如果是以个人名义发起的项目,需要发起人上传真实身份信息、手持本人身份证的照片。记者大概计算了一下,如果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这一发布过程只需要半小时就能完成,随后等待平台方验证通过即可。与在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上购物类似,支持者要想购买这些预售产品的话,必须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账号登录并关联手机号,以参与众筹支持项目的方式付款,随后等待项目发起人发货。

  “操作简单,周期短,不用牵扯太多精力,又是通过朋友熟人传播,就试试看呗。”采访中,一位在众筹平台上预售黄桃罐头的发起人告诉记者,实体店销量有限,从朋友处得知轻松筹等众筹平台后,感觉在上面发布项目简单方便,而且一个周期最多也就30天,比开网店容易多了。他发起项目不到一周,就有一百多名支持者订购了罐头。门槛低、方式多样,再加上基于信任的传播大大提高了项目支持率,这成为轻松筹等众筹平台日渐火爆的重要原因。

轻松筹平台上的“尝鲜预售”频道,五花八门的农特产品以众筹方式进行推广销售。

治病救急还是另类“致富”手段?
网友对“大病救助”等求助类项目四大质疑

  与普通的预售点农特产、为实现梦想募集点启动资金不同,众筹平台上的爱心捐助类项目却在火爆一时之后,引来了种种质疑。回到调查开头提到的《轻松筹?另类发家致富手段》系列文章,博主@午后狂睡_Silent列出种种证据,就轻松筹平台“微爱通道”中发起的大病救助等项目,多次与平台方面工作人员展开对质。

  来看这场口水战中的一个案例。2016年年初,“新婚老婆却身患重症,恳求您能帮帮她!”和“姐姐身患尿毒症,拜托大家帮帮我!”两个筹款项目先后出现在轻松筹平台上,目标金额均为30万元,受捐对象同为身患尿毒症的汕头澄海人涂苗苗。最终两边累计收到网友筹款34万余元,却被爆出受捐人家庭内部“撕逼”大战,涂苗苗丈夫只是利用她的病情唤起网友同情心,借机敛财然后离婚的内幕,引起捐款网友的一片愤怒。

  引人怀疑的案例不止这一则。因患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想要去德国治疗、通过“微爱通道”筹款40万元的26岁学生谢某,要为妈妈筹款10万元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江西女孩莫小美,在平台上众筹50万元做腹透的尿毒症患者应天梅……类似的“存疑”项目一个接一个被网友扒出来,要么是被发现众筹的目标金额远远超过治疗费用所需,要么是病人未如承诺所说将善款用于治疗、拿完钱后便没了下文。大众网记者详细梳理了网友对医疗救助类案例提出的质疑,发现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轻松筹等众筹平台到底有没有资格公开募捐?

  个人在网上注册个账号,就能向社会募捐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钱款?网友质疑的焦点首先落在了轻松筹等平台组织募捐的合法性上。

  即将于今年9月施行的我国首部慈善法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和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募得款物由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管理。

  根据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于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轻松筹上的所有医疗救助项目的发起人均为个人,其目的是为自己或直系亲属治病,且信息只能在朋友圈内传播,属于个人求助行为。

  对于个人求助行为,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慈善法草案审议过程中,曾有代表提到这一问题,法律委员会经研究认为,个人在自身面临困难时向社会求助,是一项正当的权利,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活动,不受慈善法调整。

  2、审核不严?谁来为求助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做腹透要花50万?治疗神经母细胞瘤三期需要筹款200万?明明病人已被宣布只剩一两个月生命,家属却还要到平台上众筹上百万做治疗费?对于项目发起人可以任意填写目标金额,众多网友质疑平台到底有没有审核机制,如何确保求助信息的真实性和必需性?

  带着这个疑问,大众网记者拨通了轻松筹平台的官方咨询电话,以朋友患病需要发起大病救助项目为由,咨询目标金额应当如何填写。工作人员表示,首次发起一个项目时只需要提供病人病历、加盖医院公章的诊断证明等材料即可,如果对所需花费没有把握,后期不够的话可以提交追加申请。当记者询问“我估计需要花费十多万,但有可能需要20万也不一定,直接填写20万能通过审核吗”,对方表示“这样填写没有问题,我们会在一个工作日内答复您”。

  另有轻松筹工作人员曾表示,对于医疗救助类项目,平台目前上百位项目审核人员中具备医疗从业背景的不在少数,对各类医疗救助费用有一定了解,平台也会根据病人提供的材料向相关医疗机构咨询费用问题。但由于医疗救助的特殊性,无法准确估算某一种病最终需要的治疗资金数额,因而无法对项目发起时的目标资金进行限定。

  3、众筹所得善款怎么监管?谁来为支持者的善心“保温”?

  在涂苗苗患尿毒症发起众筹的案例中,有网友爆出其夫家只想拿钱走人,并没有打算将善款用于后续治疗。还有网友反映,有女生为其母亲求助众筹后其母去世,女生将所得的数十万善款用于吃喝玩乐。善款监管问题成为网络舆论质疑最集中的地方,许多参与过众筹项目的支持者都表示“钱没有用对地方,实在令人寒心”。

  大众网记者查询即将出台的慈善法发现,其中只规定那些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应将剩余善款用于同类型的公益项目。对于轻松筹平台上的个人求助,有关专家认为其更类似于民法意义上的赠予行为。民法通则规定:“赠与”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常给予受赠人的一种自愿行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由于捐款行为本身是自愿的,捐赠人在捐赠时已经许可或默认了受赠人对款项的处置,募捐者拿到钱后,捐赠者没有权利要求受赠人必须公开资金使用情况。

  不过,民法的基本原则中有“诚实信用”的相关规定,双方的赠与、接受行为必须为双方真实的意思。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赵廉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捐赠人的意图是为了救急救难,当募捐人没有将善款用于这一目的时,可视为受赠人违背了赠与合同所附的义务,根据合同法相关规定,赠与者可撤销该赠与、要求退回款项。

  4、提取善款要交2%的手续费?轻松筹平台是否发“救难财”?

  根据轻松筹平台规定,众筹项目成功后,项目发起人提取所得款项时,平台方面要扣除2%的手续费。不少网友认为,这一规定对于“尝鲜预售”、“梦想清单”等频道的项目来说无可厚非,但“微爱通道”里的众筹项目要么是大病救助,要么是向贫困地区捐款,2%手续费太高,有发“救难财”之嫌。

  对此,轻松筹方面在网站上公开回复称,2%的手续费只是用于维持平台基本运行,不存在暴利之说。其中,2014年至2015年11月底,微信支付平台手续费的收取标准为2%,轻松筹平台手续费的收取标准仅为1.5%,一直使用自有资金为所有参与大病救助项目的用户进行手续费的补贴,这导致平台年终审计结果为亏损。2016年以来,微信支付平台手续费的收取标准下调至1%。轻松筹平台收取2%的手续费,扣除支付给微信支付平台的1%的手续费,剩余1%的手续费用作平台的运营费用,这包括平台开发维护费用、电话电脑等设备采购费用、客服人员的工资、办公场地的租金等基本运营成本。此外,一旦发生因各种原因终止项目,并需要向支持者退回所捐款项的情况时,退款时产生的1%微信支付平台的通道费依然由轻松筹公司自行承担。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通常情况下,商业性众筹网站的主要盈利来源就是交易手续费、增值服务收费、流量导入与营销费用等,这部分支付比例从最低的筹资规模的2%到最高的25%不等。聊城大学法学院教授杨道波曾表示,病人相当于委托轻松筹平台为其发布求助信息,2%的手续费应属于正常现象。

  无独有偶,6月16日,山东枣庄一名25岁的父亲沈恒,为了给患白血病的女儿小如筹集医疗费,扮作“煎饼侠”走上济南街头卖煎饼。大众网记者在采访沈恒时得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于5月底通过轻松筹“微爱通道”发起了大病救助众筹项目,目标金额是30万元,而要治好小如的病总计需要五六十万元的费用。尽管小如病情各方面的信息都真实无误,但沈恒发起的项目筹款进度并不尽如人意,临近截止日期,只筹集了不到7万元。“不少人以为我们是骗子,可能是上过当吧,不能怪他们,我还是要感谢捐钱的好心人。”沈恒无奈地说。

  轻松筹、微众筹、众筹客、众筹网……越来越多的众筹平台正在兴起和生长,有网友笑称“给女朋友买个生日礼物都能众筹”。抛开朋友圈谈钱是否伤感情、参与众筹是否会泄露隐私等不谈,加强网络众筹平台监管已是刻不容缓。一方面,任何不具备资质的个体不受限定地进行筹资,一定程度上都有可能涉嫌违法;另一方面,频频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医疗救助类众筹项目也值得关注,毕竟,众筹的目的是为需要帮助的人多提供一线希望,而不是让原本满怀善意的公众寒心。

返回顶部

独立调查简介

大众网原创深度调查栏目《独立调查》,于2009年12月1日创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频率刊发,先后获评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山东新闻奖名专栏。

栏目紧跟热点、回应关切,调查传闻、还原真相,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勇于向网络乱象亮剑,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客观公正做监督。栏目始终坚持创新,并成功打通PC端与移动端,重点报道在“两微一端”同步刊发。2016年以来,栏目在大众网时政微信公众号“爆三样”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度调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