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 枣庄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实践,图文由大众网记者朱德泉、李冉、冯炜程提供
 
当前位置:首页 > 独立调查 > 枣庄千年煤都生死变轨 > 深度调查 > 头条
枣庄:“转调”路上“破茧成蝶”
  “转方式、调结构也好,城市转型也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是凤凰涅盘,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枣庄转方式、调结构的是逼出来的。枣庄的唯一出路是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这是枣庄最大的科学发展观。”
  “枣庄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我看就是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
  ——枣庄市长陈伟对话大众网记者

    枣庄,一个挖了1500年煤炭的资源型城市,终于在21世纪初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资源枯竭的十字路口,当资源告急,这个因煤而生,又曾长时间因煤而兴的城市该何去何从?
    面对资源的枯竭,城市的“边缘化”,2007-2010年,枣庄走过了这个城市历史上最不平凡也最有意义的四年:城市转型,破解成蝶,生死变轨!   
    在经历发展煤化工、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城市建设这“三大战役”之后,如今枣庄已不再是很多人记忆里那个只能卖资源的城市,成为以煤化工为龙头,以“二日游”为品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的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现代新城,而枣庄的四年转型之路也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鲜活范本。   
    为深刻记录枣庄不平凡的转型之路,2010年8月底,大众网记者深入这个城市,采访当地党政机关相关负责人、典型企业、普通市民、外地游客,并与枣庄市长促膝长谈,完成两万八千字的调查报告,力图真实呈现枣庄城市转型的全过程、全思路,绘制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样本”。 

 

    2007-2010,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死变轨

  枣庄:“转调”路上“破茧成蝶”

 

  文/图:大众网记者 朱德泉 李冉 冯炜程

枣庄市市长陈伟接受大众网专访,介绍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情况

枣庄市市长陈伟介绍转方式调结构工作情况

  “转方式、调结构也好,城市转型也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是凤凰涅盘,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枣庄转方式、调结构是逼出来的。枣庄的唯一出路是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这是枣庄最大的科学发展观。”
    “枣庄需要什么样的城市精神?我看就是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之为!”
    ——枣庄市长陈伟对话大众网记者

 

  曾经,一股情绪在枣庄坊间弥漫:枣庄,怎么被就边缘化了?!
    2006年前后,这股情绪,借助互联网这个当今社会最大的民意表达平台一度达到鼎沸。
    这期间,有两件“大事”深深刺痛着他们的心:火车大提速后的枣庄站,竟然没有取得进京动车组的停靠资格;计划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传递路线竟然从临沂绕过枣庄直接直奔曲阜。
    这实在是让每一个还关心枣庄发展的枣庄人都心有戚戚,百味杂陈!
    难道,作为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居然连停靠一趟动车组的资格都没有吗?!难道,这就是在省内行政区划位列老四,号称鲁D的“山东四哥”吗?!
    这情绪、这诘问,有几分悲情、有几分焦虑,更有几分不甘心、几分不服气!
    互联网上的民间舆论场总是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的,我们无需强辩“网民之问”背后的曲直偏正,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那就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城市的竞争有如百舸争流。
    百舸争流,负重前行“枣庄号”已然不容乐观……

 

    第一章

  正反数字  揭资源型城市困局

   城市转型  枣庄临历史性抉择 

  

  这无论如何都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调阅枣庄2006年经济数据就会发现,这一年,全市GDP完成757.88亿元,增长16.4%;第一产业增加值68.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83.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5.7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6%、17.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亿元,增长31.4%,增幅居全省第5位,经济总量在全省17市中排第12位,比2005年提高了一个位次……

  数字,一组保持增长的数字。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一座典型的煤炭工业资源型城市,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作为全国重点煤炭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建材工业基地素有鲁南“煤城”之称的枣庄自1961年建为省直辖地级市以来,共调出原煤5亿吨,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为国家贡献了64亿元的财政收入,是全国同期财政收入的一倍半!

  但是,随着长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枣庄市煤炭资源日渐衰竭,枣庄城市发展进入矿产资源衰退期,接踵而至的是下岗、低保、失业等各种社会矛盾。

  如此形势之下,取得如此成绩,的确令人为之一叹!

  这一年,全国煤炭行业一片形势大好!然而,长期对资源的路径依赖已经使枣庄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日益加大,再靠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再靠高耗能高污染维系GDP的增速,就有可能是“饮鸩止渴”。

  2007年新春伊始,枣庄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头脑清醒,忧心忡忡。

  然而,转方式、调结构谈何容易?

  转方式、调结构,对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包袱沉重的枣庄而言,钱从何来?!

  按照一般规律,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犹如弯道行车,多数会对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增速下来了,就更无力改善民生、保障就业。无力让老百姓过得更好又怎么面对枣庄父老?!

  思枣庄,看全国。

  2006年,枣庄GDP增幅远高于全国GDP11.1%的增长幅度。这一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33%,单位GDP能耗虽属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但距离年初确定的下降4%的目标差距巨大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列出五大病因: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产业,工业中高耗能行业发展速度偏快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价格、税收等经济信号扭曲。高耗能工业发展较快,增幅回落有限,使能源消费仍处于较高水平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经济领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各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措施还不得力……  

  当时,枣庄不少干部群众也是忧心忡忡,忧虑有所不同的是:

  “国家都一时半会儿都转不过弯儿,枣庄就敢头脑发热说非转不可?!”

  “这些病因咱非但一样不缺,至少还比人家多个资源即将枯竭的包袱!”

  “又好又快、又转又调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搞不好,书记、市长不掂掂‘乌纱帽’?!”

  “枣庄的煤再采三五十年没问题,说调说转宜从长计议!”

  一时间,怀疑与观望纠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交错,干部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脑海里交织。

  国家宏观调控的十大产业,枣庄就占了6个。这六大产业增加值又占了全市增加值的三分之二!

  何去何从?决策者们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

  这一年,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迎来传统节日春节了。2007年1月11日,枣庄市委书记刘玉祥、代市长陈伟召开全市经济工作会议。

  受刘玉祥书记委托,从山东团省委书记岗位履新4个多月的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伟,同与会干部、市属企业领导者开始推心置腹谈形势,实话实说亮家底,实事求是找出路。

  在传达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要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突出在“好”上下功夫发展理念,时年41岁的陈伟说:“第一点,对枣庄来讲,快是必需的。我们底子还比较薄,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如果不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第二点,好是前提,好是根本。为了快就必须好。没有好,快也快不起来,甚至到处碰壁、寸步难行。过去我们可以通过拼资源、拼环境,不好也能实现快;但是现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好一定快不起来,也不让你快起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好中求快……”

  又好又快的出路何在?唯有转方式、调结构!

  他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形象地比喻为提高“一个门槛”,拉紧“两个闸门”。随后,曾有威海市副市长工作经验的陈伟,运用其工业自动化与经济管理双料博士的学术积累,结合前提调研工作,详细阐述了枣庄如何才能迈过市场准入这道槛,通过信贷、土地这俩闸门。

  数字,一组令人担忧的数字。

  让我们看看产业政策对一座资源型城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2006年国家几个部委和省里对枣庄新开工项目进行了清理,属于国家限制类的、受国家调控的72个,也就是说枣庄75%以上的项目是受国家调控的。这66个项目如果放在2007年就过不去。

  2006年国家不受限、能够保的28个项目迈过“市场准入”的第一道门槛,但是还有两个闸门等着通过。“十五”期间基本上是有多少项目就可以供多少地,不管是批准、未批先用还是少批多用,都可以做工作。这期间,枣庄一共用了4万亩地,平均一年供地8000亩。“十一五”期间,在宏观调控情况下,国家一年给枣庄的用地指标只有3000亩土地,通过盘活存量一年还能搞1000亩,通过试点挂钩一年又能搞1000亩,乐观估计一年最多5000亩土地,一下子就减少3000亩。在这28个项目中,还要优先选哪些是国家鼓励的,哪些是能给枣庄带来税收、带来更多就业岗位、不带来能耗环保负担的好项目。面对土地这个闸门,28个项目,2007年可能有一部分项目能过去。

  即使通过了土地闸门的项目,后面还有一个信贷闸门在等着。银行一定会让金融资本去寻找国家鼓励的最有前景的产业,而断然不会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耗能耗水高、质量效益不好的产业结合。

  那么,事关枣庄发展的几个金融数据又是怎样的呢?陈伟说:

  新增贷款量反映了一个地区当年信贷的新增总量。

  2006年枣庄新增贷款31亿元,在全省倒数第一。就是跟和枣庄经济水平相当、各项存款余额规模差不多的市相比,同样的存款规模却是放贷水平迥异。滨州新增贷款是128亿元,比枣庄多将近100亿元。日照新增贷款98亿元,多了枣庄近70亿元。就是与存款余额全省最少的莱芜相比,新增贷款也达到了52亿元枣庄多21亿元,贷款比枣庄多放了40%。 

  差距的表象是投资总量的主因产业资本不够优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在枣庄结合度不够高。   

  银行存贷比反映了一个地区资本流入流出的状况。低于100%,就是流出;高于100%,就是流入。

  枣庄新增贷款31亿,新增存款59亿,存贷比是59%。这就意味着41%的资金流出枣庄,流出了24亿元。滨州存贷比是187%,流入了59亿元。日照存贷比是151%,流入了33亿元。滨州和日照成了资金流入地,相当于枣庄的钱给了他们用,帮助了别人发展。这说明枣庄存款的使用效率低。 

  信贷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反映投资的水平,反映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合程度。这个指标越高,表明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率越高,说明这个地区的金融资本非常活跃。   

 

  2006年,枣庄中长期贷款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40亿元,中长期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6%。如果加上其他市外银行的信贷投入,银行信贷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到15%。全国、全省都在60%以上,枣庄不到全国、全省的四分之一。 

  金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虽然问题表现在金融上,但症结在于缺少好项目,归根结底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至于说要尽快调还是缓缓再说,道理也很简单:国家不实行宏观调控的时候,因为项目要到好的地方去,枣庄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可能越拉越大。大家都在快跑的时候,他们的块头大,跑的速度肯定比枣庄快,那么与发达地区的距离会越拉越远。只有在人家慢下来的时候,枣庄才有机会加快步伐赶上去!”

  枣庄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玉祥语重心长地告诫与会干部:“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必须遵循。前苏联的巴库油田,对前苏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巴库油田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发展替代产业,资源完了,整个企业也就完了,现在的巴库油田是一片荒凉。

  按现在的预测,我市的煤炭资源已经探明的有15亿吨地质储量和14亿吨可预测储量,加起来29亿吨,按照回采率达到50%年产3000多万吨计算,可以30—50年。50后,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到时候,土地塌陷了,资源没有了,职工下岗了,老百姓怎么生活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子孙后代留下点资源,留下点产业……

  就是在2007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枣庄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地提出:突出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宏观调控中抢抓发展机遇

  就在这一年,枣庄市委、市政府毅然做出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抉择!

  四年回头看,一位参加当时经济工作会议的干部不无庆幸地告诉记者:“多亏当时未雨绸缪、果断决策,再晚一年,正赶上2008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国内。”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千年煤都今与昔   >> MORE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
老城区拆迁现场
老城区拆迁现场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科学发展看转调   >> MORE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
·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打好转方式...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
·温家宝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习近平:围绕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和改...
  经济学家谈转调   >> MORE
·冯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
·刘世锦: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于转变
·陈清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
·金碚: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常修泽: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
  他山之石   >> MORE
·北京“十二五”工业能耗要降20%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广东省“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纪实
·重庆两大经济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精彩重重”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编辑:张峰 余梁   视频:韦辉   设计:刘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