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煤都的生死变轨 - 枣庄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调实践,图文由大众网记者朱德泉、李冉、冯炜程提供
 
当前位置:首页 > 独立调查 > 枣庄千年煤都生死变轨 > 他山之石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从表面上看,世博会留下来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部分世博场馆,直接带动的旅游经济效益超过800亿元。但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层面,它未来必将对中国的外交、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后世博”时代大幕已启。
    从表面上看,世博会留下来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部分世博场馆,直接带动的旅游经济效益超过800亿元。但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经济层面,它未来必将对中国的外交、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持久且深远的影响——“后世博”时代大幕已启。

  上海世博会从2000年开始申办,到2010年10月底结束,历时达7年之久,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座城市。

  按照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虽然还有10年,但时间也相当紧迫。同时,上海还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严峻考验。

  世博会诞生160年来,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 “孵化器”,也是经济转型的“推进器”。本届世博会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向低碳文明的自觉转型,对上海来说是及时雨,也是转型的指南针。

  世博会对上海转型的推动,当为世博会留给上海最大的遗产。

  上海新问题

  世博会召开的时间,正处于上海转型的关键时刻。从历史上看,这并不是上海的第一次转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彼时的上海在工商业、金融证券业、对外贸易和市政建设方面领先全国。

  及至新中国建立,上海又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工业城市。这可看成是上海的第一次转型:从旧中国的远东金融贸易中心成功转型为新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改革开放后,上海才发现,自己已经严重落后于其他国际大都市,被挤出第一阵营。而且,上海也没有能够进入改革开放的第一梯队,落寞十年,风光不再。因此,邓小平曾经坦陈:“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

  到1990年浦东开发,20年来,上海进入高速增长期,GDP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幅,生产总值增加18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首位。城市建设水平、教育医疗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等多项指标全国领先。这可看成是上海的第二次转型:通过大胆开展土地批租、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上海从工商业城市成功转型为现代化的经济中心城市。

  然而,上海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基础上的粗放型增长;是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出口带动的外延式增长;是高增长低效益、高GDP增速低居民收入增速的不可持续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这种增长模式的缺陷及对上海发展的制约。2008年,上海GDP增长率为9.7%,17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2009年GDP增幅8.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为1992年来的历史最低。

  正如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的那样,过去20年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上海的土地、资源、环境,都不允许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所以,上海未来的投资将会回落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海未来的经济只能是适度增长。在这个前提下,上海要更加关注转方式、调结构,通过结构调整来促成上海经济的新一轮转型。

  事实上,上海主政者早已看到这一问题。2007年秋,俞正声赴任上海市委书记。经过密集调研,他提出上海新的发展理念:“当前,上海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努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海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同时,传统优势产业,比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等在全国具有引导作用的行业,也要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研发力量,继续取得新的发展,两者是并行不悖的。”

  30年一个轮回。金融危机的冲击尚在持续、世博后发展动力减弱、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社会矛盾加大,上海要发展,已不得不转。

  正如韩正所言:除去崇明岛,上海土地面积只有5300平方公里,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00多亿元,投资密度将近一平方公里一亿元!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一个地方如此高的投资密度,是非常不科学的。从地方来说,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空间已经没有了。上海还可能保持10%、20%的增长吗?不可能的。

  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来到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对《上海国资》表示:“以世博会展期结束为区分点,世博效应可以分为前效应和后效应。从经济角度看,世博前效应主要包括筹办期投资效应和展期需求效应,世博后效应是指世博会结束后的长期持续效应。世博后续效应的作用,使得世博会结束后可能出现的经济回落幅度较小,而后续效应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

  世博会答案

  孙元欣认为,上海世博会的投入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是关联公共事业投入,含轨道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估算约2000亿元;第二部分是世博会组织者和参展方的投入,约为366亿元;第三部分是参观者费用,估算为1266亿元,不包括参观世博会的门票费用。

  按照平时的乘数效应测算,乘数系数为4.396,上海世博会投资和消费诱发的生产总额为15968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在世博会后释放。

  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是世博会将对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刻改变。

  目前,上海在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都处于高碳状态。上海推行低碳经济对全国其他省市而言,具有示范效应;对世界而言,具有减缓世界在碳排放问题上对中国的压力;对上海本身发展而言,具有重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认为:“未来十年,世博的战略影响,将全面融入上海城市发展总体战略中。上海将完成四大战略转变——向服务经济结构战略转变,向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战略转变,向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战略转变,向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战略转变,而世博会将在这四个方面都起到推动作用。”

  事实上,世博会对上海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早已显现。2009年,上海完成结构调整项目近850项,淘汰产值296亿元,向外转移不适合发展的工业产值达300亿元。

  根据国际经验,一般的城市经济体或小国经济体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第四个十年”,GDP增速普遍放缓。例如,我国香港在1961年至1988年的28年间,GDP平均增速达到9.2%,而在“第四个十年”,GDP平均增速滑落至3.55%。

  在经历了从1979年到2008年的高速增长后,当前上海经济具备类似的发展特征,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同时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外部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下降。

  因此,上海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希望已经不大,必须重新寻找发展的动力。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低碳经济,是上海能否避免或扭转“第四个十年”经济增速下滑趋势的关键。

  上海市政府流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汪亮表示,上海未来的经济规划,必须要把历史形成的区域产业资源禀赋与发展结合起来,上海必须要从重建设向重功能转变,重视城市的功能提升。

  《上海国资》采访的多位专家,都重点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世博会诞生之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创新,创新是解决金融危机最关键的因素,创新能恢复信心,创新能帮助走下坡路的企业找到新的增长点,创新也能让政府组织提升更高的效能。

  历史的遗产

  孙元欣认为,世博遗产更主要地体现在世博效应上。

  他认为,世博会留给上海的遗产,可以从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个方面来分析。他认为,本届世博会形成的物质资源有:一是世博标志性建筑和园区。二是世博科技与产业化,包括能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健康科学技术、海洋与空间科技、环保科技、智能化城市管理、展馆和多媒体展示等八大类科技。三是城市新景观和空间布局,包括新外滩景观、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新兴创意园区、会展旅游业、大事件产业等。四是城市大事件服务能力和设施,包括上海航空、铁路、公路总客流量和服务能力,上海酒店宾馆总床位数、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载客量,上海零售餐饮外来消费服务设施。五是长三角交通和信息网络,包括长三角城市群两小时交通网,同城效应,产业布局的重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等。

  以交通建设为例,在办世博的过程中,上海已有十多条轨交线、280多个站点,全长达420公里。此外,上海的两个机场也得到扩建,这些设施在世博会后,都会对上海的发展和经济转型继续发挥作用。

  而世博会展示的规划科技、生态建筑、低碳等前沿性、战略性、开创性新技术、新理念,将对上海抢占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上海“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将翻番。

  孙元欣认为,世博会留下的大量非物质资源更为宝贵:包括世博主题和主题演绎。国际交往与城市形象,上海城市形象的提升,国际友好城市网络,国际组织的联络,国际著名文艺团体的交流。城市精神和志愿者精神,如创新精神、城市文化归属感,市民参与等。专业队伍、知识和经验,如上海世博局、城市大事件管理部门、世博运营公司等在世博会运营中形成的人才队伍。城市管理制度和方法,如政府跨部门工作系统,食品安全保障系统,轨道安检系统等。城市和区域合作模式,如世博旅游合作模式,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中国大城市合作模式等。

  青年学者于今告诉《上海国资》,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世博会的贡献更是难以估量:它拓宽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视野,加强了把握未来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将使得一代人的思维观念、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另外,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提升了国家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

  就在这种效应下,近日,普华永道针对21个世界级大都市展开的“机遇之城”问卷调查中,在外商直接投资、金融价值以及创造就业机会项目的数量这三项指标中,上海均位列榜首。

  事实上,上海的城市转型既与经济转型相关,也与社会转型分不开,没有世博会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如此厚重的历史遗产,上海谈转型也只能落入空谈。

  而更多的人也在思考,世博会之后,能否实现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战略对接、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贸易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联动,各地方政府的博弈仍将是一个关键因素,长三角发展要实现从竞争到竞合,路途还有很长。世博会的遗产如何真正用好,依然需要智慧。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一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五章
 
  千年煤都今与昔   >> MORE
古城夜景
古城夜景
老城区拆迁现场
老城区拆迁现场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游人如织的衙门大街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介绍棚户区改造情况
  科学发展看转调   >> MORE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
·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打好转方式...
·温家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
·温家宝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侧记
·习近平:围绕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和改...
  经济学家谈转调   >> MORE
·冯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
·刘世锦: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在于转变
·陈清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支柱产业
·金碚:如何正确认识产业升级
·常修泽:内外、产业、区域、城乡四方
  他山之石   >> MORE
·北京“十二五”工业能耗要降20%
·世博留给上海什么遗产
·广东省“双保工程”2010年行动纪实
·重庆两大经济指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江苏发展创新型经济“精彩重重”
·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五年回望
编辑:张峰 余梁   视频:韦辉   设计:刘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