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法治>法治评说
站内搜索:
休眠的政策何时才能被唤醒
2005-09-27 22:00:01 作者: SRC-202

 

   某些早已不合时宜的政策,居然到如今还管用,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诸如探亲假制度、机关差旅费报销标准、家庭出身等等,这些典型的休眠状态的公共政策,归根到底暴露了有关政府部门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行政不作为。

 

    ——休眠政策之一:探亲假制度。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人员流动空前活跃,越来越多为事业闯荡他乡的人在异乡结婚生子,其中不少是独生子女,婚后双方都想回老家,两家孤守空巢的老人更是期盼家庭岁岁团圆。但是,颁布于1981年的《国务院关于公布职工探亲待遇规定的通知》,24年来一直未做任何修订。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省外),每年给予探亲假期20天;已婚职工探望省外父母的,每4年才给探亲假20天,显然缺乏人性关怀。平时就无数次听到周围朋友对探亲假制度的抱怨:4年一次的探亲假制度实在离谱。自己其实也有同样的感慨。毕竟对那些两地分隔的子女和父母来说,探亲是一种无比珍贵的精神慰藉。

    我国已进入“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的老龄化社会,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成为一个值得关怀的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家庭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空巢老人往往更关注和渴望独生子女的精神赡养。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探亲假政策也需要彰显应有的人文关怀。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探亲制度时,能充分考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对子女的精神赡养需求,让“空巢老人”得到充分的精神上的慰藉。

    笔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将修订探亲假政策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比如,取消探亲假婚前婚后的区别对待,特别是取消探亲假4年一次的限制,婚前婚后的探亲假原则上每年一次,每次探亲假期为20天。另外,在国家对探亲假予以原则性规定外,允许单位根据职工的个人情况灵活掌握。若有职工愿意牺牲正常的公休日或节假日加班,应允许职工将积攒下来的补休时间加入探亲假。

    ——休眠政策之二:家庭出身问题。

    颇为滑稽的是,如今在升学、求职、入党、参军填表时往往还有所谓“家庭出身”一栏,“家庭出身”这个应该属于历史的特定符号,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的产物,曾经给整整一代人留下了不堪回首的记忆。21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曾经给整整一代人留下痛苦烙印的“家庭出身”,居然还在很多登记表上存在,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同样的权利,承担同样的义务。不同家庭背景的公民都受宪法和法律的同等保护,行使同等的权利和履行同等的义务。宪法和法律的上述规定实际上完全颠覆了所谓“家庭出身”存在的法理基础。“家庭出身”的幽灵重显,有关部门照抄照搬若干年前的旧表格,只能说明制作这些表格的有关部门典型的官僚主义。

    正如俗话所言:“英雄不问出处”,不合时宜的“家庭出身”早该休矣。

    ——休眠政策之三:差旅费报销标准。

    物价早已今非昔比,然而差旅费标准却始终如一,数十年雷打不动,标准低得实在有些离谱,这种貌似节约的政策实际上已经不具有可行性,给公务人员的出差带来了诸多不便,事实上,多数公务人员出差采取变通的方法,标准外的差额通常由当地接待部门补齐,这几乎成为不少机关系统不成文的惯例。这种转嫁的惯例实际上增加了基层接待单位的经济负担,因而从总体上讲,那种貌似节约的低标准差旅费政策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反而存在转嫁公务出差成本,增加基层单位负担等明显的缺憾。

    既然这种数十年不变的低标准差旅费政策与物价早已成倍上升的现实格格不入,政府财政部门却始终不调高差旅费,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稳定性更强的法律法规乃至宪法都应当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适时立、改、废,难道灵活性强的政策调整起来真的就这么难吗?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应当与时俱进地修改完善。政策休眠折射行政不作为。有关部门对以上数十年处于休眠状态的公共政策不予调整,与其说是慎重,不如说是公共政策调整上的行政不作为。“休眠”型政策窒息的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在大力提倡依法行政的今天,政府有关部门既要为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行政法律责任,同时也要为自己制定政策的抽象行政行为承担行政不作为的行政法律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的高度看待“休眠”型政策问题,“休眠”型政策也该醒过来了!

    (作者:国家司法部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司法》副总编 刘武俊)

编辑: 解西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