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慎太过”不妨多一些

2017-03-17 09:11:00来源:大众网作者:辛董超

作者:辛董超

  唐代的宰相陆贽,为官清廉正派,任何礼物一概拒收。皇帝听说后,便劝他说,为官者要懂得清慎,但是不能太过,如果什么礼都不收,可能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然而,陆贽却给出了“清慎太过”的答案和意义,“清慎太过”是拒贿之道,更是守节之为。

  “贿道一开,辗转滋厚”。任何一个落马官员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成为腐败分子,其堕落的轨迹,往往始于一顿简单的吃请或者馈赠,在追捧和拥簇下,从第一次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主动索贿,不知不觉地滑向犯罪深渊。而且,陆贽也很明确地指出,别人的馈赠自然是赏心悦目之物,目见可欲,怎么能够保证坚守住廉洁之心,渐渐变成“温水的青蛙”,最终失去“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能力。由此可见,“清慎太过”看似“不近人情”,其实却是守节之关卡,作用明显。

  能不能做到“清慎太过”,显然就是为官廉洁与否的“标配”和“要件”。《朱子语类》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包拯中进士前,曾在庐州合肥求学,和一名李姓同学同住,由于品学兼优,深受知州刘筠的嘉许,名声大振。当地一位富豪,想结识包拯,便想宴请他,被其婉拒。不久,这位富豪再次邀请,李姓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准备赴宴,包拯却劝他说,“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包拯的拒绝看似也是“清慎太过”,却能不落财利的窠臼,虽未入仕途,却已然为日后耿介清廉、不畏强权守住了操守。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看,善贿者往往能对“围猎对象”,察其心、观其志、引其趣、助其兴,常常以共同的爱好,无私的馈赠,人情的来往为纽带,让“围猎对象”放松警惕。看似情真意切的“朋友”,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不但不能起到咬耳朵、扯袖子的好作用,反而会引诱你的私欲,主张你的贪婪,正如陆贽所言,“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后汉书》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试想,被这样一群人的包围之下,出淤泥而不染者,能有几人?

  “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广大领导干部更应该学习陆贽那种“清慎太过”的拒贿之道,用更加鲜明的态度驻牢防线、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用更加严格的标准做好慎初、慎独、慎微。既不把“来而不往非礼也”当做“私来公往”的借口,更不能放松警惕搞“下不为例”。工作生活中对小事不放松警惕,对小节不恣意妄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主动净化“朋友圈”,多交善友、诤友、益友,不交损友,防微杜渐,严于律己,才能清清白白,经得住历史考验,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