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是一种病,得治

2017-03-31 14:37:00来源:大众网作者:李进贤

作者:李进贤

  近日,辽宁省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对省政府55个部门一半以上处室职能、编制调整,精简处室85个、减少行政编制296人,其中,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192名。减少处室的绝对数量占10%左右。

  审视这场“刮骨疗毒”式自身深刻革命,无论涉及局部利益的职数调减,还是关乎整体利益的处室精简,职能、编制调整,都顺应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职能转变要求。从更深层次看,其靶向治疗目标,仍是诸如庸懒散等“不作为”的“四风”顽疾。

  在改革发展步入深水区、新常态关键时期,辽宁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做法,无疑是“釜底抽薪”之举,开出了一剂根治作风“沉疴旧疾”的治本“猛药”。

  应当看到,随着反腐压倒性态势形成,“明目张胆”的违纪行为逐渐偃旗息鼓,“潜滋暗长”的陈规陋习不复登堂入室,相对于以往一些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还嘚瑟到群众眼皮子底下,已实现“不敢”的根本性改变。但是,由机构设置、人浮于事等导因衍生的“不作为”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彻底走出“故态复萌”怪圈任重道远。

  “不作为没有错,乱作为才算错。”在“为官不易”论调掩饰之下,“不作为”渐成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在这种悖论诱导下,有的信奉“多干多错,不干不错”,应履责不履责,该负责不负责,能落实不落实,乐当“太平官”“逍遥官”。有的虽说态度好了,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能有效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有的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躲着矛盾问题走,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导致“最后一公里”时常“抛锚”。

  古语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活一日当有一日之勤。”对每个人说,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做自己该做的一份事情,且要把这件事兢兢业业地做好。而作为党员干部,理应有高于普通人的境界追求,决不能像李克强总理所批评的,“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丢掉了党性宗旨观念,把理想信念抛在脑后,在思想与行动上等同于一般群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清除“不作为”病灶,须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效解决好“供给”层面理想信念与“需求”层面担当敬业之间的知行“结构性失衡”。同时以“无功就是过,无为便是错”为问题导向,把纪律挺在前面,遵循《问责条例》,厘清权力、责任、担当之间的关系,把权力与责任、义务与担当对应统一起来。对不思进取的“庸官”,推诿扯皮的“躲官”,作风漂浮的“看官”,办事拖沓的“懒官”,装聋作哑的“木官”,痛下决心,铁面执纪,以问责常态化、制度化,推动责任落实、促进履职尽责。对“不作为”重要问题线索,要坚持“扬汤止沸”,以治标促治本,严查快办,对典型问题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形成持续震慑。

  尤为关键的,拿出“壮士断腕”勇气,从改进体制机制入手,治本清源,铲除“不作为”滋生土壤,根本上消除误识源端,解决好“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问题,释放“有为者有地位,不为者没岗位”导向信号,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燃起干事创业“激情燃烧岁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