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小心思”搅乱扶贫“大工程”

2017-12-29 17:17:00来源:大众网作者:常委委

常委委

  近日,中纪委公开曝光了扶贫领域的八起典型案例,其中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一起案例格外发人深思:2012年至2015年,在实施易地扶贫工作中,化隆县先后两任县长罗某、马某擅自决定将贫困搬迁群众安置到高档小区,以发放购房补贴形式帮助某房地产公司促销商品房。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630户搬迁户中非贫困户232户,违规享受或骗取政府补助资金高达1000多万元。

  先是不经研究论证、会议讨论就擅自决定,随后又将3000多万扶贫资金违规划拨,甚至有三分之一的被救助对象并非真正的贫困户……化隆县前后两任县长如此“放飞”自我,实在匪夷所思。易地扶贫、危房改造,原本是改善群众生活、解决民生难题的大好事,然而在罗某、马某的“乾坤大挪移”下,却蜕变为县政府帮助开发商促销卖房的闹剧。在这幕丑态百出的“剧目”里,县长的“小心思”与开发商的“歪念头”纠缠在了一起,背离了扶贫工作的初衷,也严重吞食了群众的获得感。如此“扶贫”,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党纪政纪的严肃处理。

  其实,平心而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像化隆县推销卖房这样的“小心思”绝非个例。从各地通报的违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扶贫干部借“精准识别”新增贫困人口之机,违规将近亲属纳入名单上报,以假乱真蒙混过关;有的违规挪用扶贫专项资金,用于非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的对扶贫工作心存顾虑,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让扶贫资金趴在账面“睡大觉”;还有的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尽管任命文件早已下发,却以各种理由拒绝到包联村庄开展工作……种种乱象足以证明:扶贫工作一旦掺杂了“私心”和“算计”,就必然搅乱整体大局。唯有从审核、监管、问责等环节入手,多管齐下斩断个人的“小心思”,才能切实做好精准扶贫这项“大工程”。

  把牢扶贫关口,以细审核疏浚源头活水。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实现精准,就要严格做好审核把关工作,登门入户数清人头、对本对册核实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杜绝造假现象,决不能机械地签字盖章、走过场做样子。在审核把关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贫困识别、建档立卡等基础性工作,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还要坚持科学立项、科学规划,对扶贫项目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与审核,切实避免出现华而不实的建设项目。

  扎紧制度笼子,以强监管压缩寻租空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制度是绝佳的防波堤。大量正反案例告诉我们:“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要整治扶贫领域的歪风邪气,根本上还是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给“任性”的权力戴上“紧箍”:要健全信息公开机制,保障群众对扶贫领域政策、资金和项目的知情权、监督权,使扶贫资金真正在阳光下运行;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贫困户家庭收入、成员变动等状况动态监测,对扶贫项目招投标、竣工验收各环节实时监管,确保扶贫全过程程序严谨、操作规范;要完善考核验收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加大奖惩力度,对扶贫工作不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

  高悬执纪利剑,以严问责深挖贪腐“蛀虫”。扶贫领域的腐败,偷食的是困难群众的“奶酪”,损伤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重拳出击,毫不留情。要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敢于亮剑出招,敢于动真碰硬,以“零容忍”的态度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抓早抓小、深挖细查;要持续强化问责力度,将压力一层一层传导,把责任一级一级压实,对监管不力或失职渎职者也要严肃追责问责,充分发挥警示、震慑和教育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纪律保证。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