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扶贫,难以结出“脱贫果”

2018-05-09 10:40: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柏建全

  据媒体报道,在扶贫工作中,有的给大山里的易地扶贫搬迁点配套了门面房,长期闲置发挥不了作用;有的农村旱厕改造强制推广“双瓮式”冲厕,冬天一上冻就冲不出水;还有的为了完成上级调整种植业结构的政策指标,打出了“你敢种我敢铲,坚决消灭苞谷秆”的标语。不少地方“牛不吃水强摁头”的命令式扶贫方式,既没有使贫困群众走出困窘,反而给政府与群众间堆起了坎,拧成了结。

  不可否认,当地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初衷是为了让贫困群众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助推下,靠勤劳智慧走上致富路。然而,不交押金领不回苗木的扶贫土政策,说你脱贫就脱贫的“被脱贫”“假脱贫”扶贫“活”政策等等,寒了群众的心。命令式扶贫的官僚做派,注定结不出脱贫“开心果”。

  陷入官僚主义的魔道,往往难以自得其解。现实中,有的扶贫干部感觉很委屈。用他们的话说,做扶贫工作是给老百姓往嘴里抹蜜,反而被“咬”了手指头。而老百姓也愤然道,政府扶贫政策的好经被他们念歪了。牢骚话里现真情。主观腻断、一厢情愿的扶贫方式群众固然不买账。跳出圈子看问题,破解群众不买账的扶贫难题或许有解。如果在扶贫政策实施前多些调研,入户征求些意见和建议,或者从地区气候差异、群众生活习惯、作物种植条件做科学分析,而不是外地经验盲目搬、办公室里做决策,群众岂能不欢迎。

  扶贫领域官僚主义的存在,表面看是方式方法不妥,根子是作风问题。当年,焦裕禄面对颗粒不收的盐碱地,从当地老农那里学会了用舌头给盐碱地分类的方法,领着大家尝遍了兰考的盐碱地,给土地分了类,经过改造的盐碱地终于有了好收成。陈云下乡蹲点,深入调研,发现一个地区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不适宜种双季稻。通过算账对比,得出了“种双季稻不如种单季稻加蚕豆效益好”的结论。从关心群众疾苦入手,分析致贫的原因,探究脱贫的方法,务实的好作风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同样,收入高、见效快的扶贫办法才能得到群众认可。而有些扶贫干部认为群众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自以为学历高、见识广,不屑与群众讲话,讲道理怕费工夫而常常吃闭门羹。没有向群众学习的热情,就换不来群众的真情。

  谢觉哉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他在一首诗里写到道:“政通民隐应常通,咫尺间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扫尽,长安虽远若门庭。”官僚主义如果任其蔓延,我们共产党人就会失去一分威信,就留下一个污点,就失去一片民心,这可怕的后果想起来就捏一把汗。扶贫领域中不切实际的“一刀切”以及任性随意的“切一刀”,割裂的是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失去的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长此以往,后果同样可怕。

  干事创业,没有一身真本事不行,没有好作风更不行。 今年是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在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群众对一些地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现象非常反感,要认真加以解决。因此,从群众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的扶贫方案、办法才是一条实现双赢的脱贫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