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不能靠“演戏”

2018-08-20 17:14:00来源:大众网作者:马洪利

  马洪利   

  时下,许多扎堆赶潮的调研活动存在着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反向调研”现象,提前写好调研报告,然后“量身定做”问卷,之后下基层找例证。这样做省时省力又省心,成了不少基层干部应付上级下达调研任务的“法宝”,这种做法不仅效果欠佳,且有失党政干部形象。

  在各级领导干部都忙于转作风,反“四风”,落实“八项规定”,密切联系群众的当下,仍有些官员的“扎堆调研”流于形式,大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和“踩点”作秀之嫌,把“调研”搞成了浮华表演形式的“演戏”,直接损害了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

  有些“调查研究”却是不查不究,不管不问,隔靴搔痒,敷衍了事,根本戳不到问题的“点子”上。且每每到基层调研之时,总是大有高高在上,威风凛凛,彰显恩威的“官老爷”做派。还有些不伦不类,即兴“点题”,盲目生硬的调研活动,要么拉大旗作虎皮地变相到基层赏景;要么是打着调查研究的招牌,醉翁之意不在酒地到基层去休闲享乐。而作为“被调研”的基层单位,往往像“接天神”一样,伪造现场,粉饰“景点”,专项演练,盛情款待。还有些地方官员的“调研”几乎变成了沽名钓誉的“应景”炒作,人为制造“新闻”,片面追求“卖点”,刻意制造“亮点”,树“形象”,要“面子”,讲排场,图“政绩”,摆“花瓶”。热衷于电视上露露脸,报纸上见见面。小题大做,兴师动众,前呼后拥,让基层被调研者胆战心惊,望而生畏。有些党员干部的下基层几乎变成了“吓基层”,“调查”变成了躲在招待室“喝茶”,研究”变成了蹲在高级酒店里“吸烟喝酒”。

  实实在在的调研,应不打招呼,不摆场面,不给基层添麻烦。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够形成正确的决策。要解决好“调演”的问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轻车简从,不打招呼,入乡随俗,明察暗访,直接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提高调研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善于在下基层、搞调研过程中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调研”不能成了逢场作戏的“演戏”,不要搞成了凑热闹、装门面、图虚荣的现场“表演”。“调研”成“调演”的不正之风,根本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官僚主义思想严重,缺乏调查研究的决心和能力,作风漂浮、方法不当、调查不深、研究不透,所以被“调演”。有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调研,通常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着玻璃看,坐着轮子转,只是听汇报、看材料、走亮点而已,自然听不到真声音,不识庐山真面目。

  莫被“亮点”遮望眼,群众认可是关键,深入民心是亮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既要调查,也要研究,还要真诚,更要解决实际问题。还应该是入乡随俗,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需要真诚的情感投入,体现在全面的“温暖”上,既要让人感到“身暖”,还要让人感到“心暖”。只有放下架子,敞开心扉,真诚相待,关注民生,关心民情,才能赢得民心。多多问“需”于民,问“急”于民,问“计”于民,察民情,分民忧,解民困。

  到基层调研不能仅仅满足于听喜讯、捷报和赞歌,还应听取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群众心声和大众意见,正本清源地回归调查研究的初衷。贴近大地方能接地气,才能听到原生态自然之音的正能量。领导干部要多一些随时、随机、务实的给力调研,亲近百姓访真情,深入实际寻良策,依靠群众谋发展。

  

初审编辑:王封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