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者屡屡“被踢出群”折射不良倾向

2018-09-03 16:14:00来源:大众网作者:陈正

  陈正

  前段时间,媒体反映了一位记者因曝光西湖景区存在的问题被移出采访微信群的情况。此类现象并非偶然,接二连三有记者因为舆论监督“被踢出群”。笔者与周围同事也遇到类似情况,原本在外单位参加一些联系乡镇基层干部群,因到纪检监察机关工作后,竟被“踢”出群。

  本次亲历的踢群事件,起因是微信群里有群友发表了一些对社会不满的偏激言论,被乡镇干部群主警告并提醒群里有纪委的人,尽管本人尚未表态,他在未征求我意见情况下,直接将我移出了微信群。从以上现象不难看出,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纪检监察监督,在社会上某些人眼里,成为眼中钉、肉中刺。对“讳疾忌医”的被监督者来说,正暴露其心虚的一面。

  监督者屡屡“被踢出群”为哪般?其实这样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试想不愿意接受监督,言行不加约束,口无遮拦,固执己见,我行我素,若没有监督者仗义执言,则可能导致小问题演变成大悲剧;如果官员独断专行,不愿意接受监督,或许要自食“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的后果;倘若一个部门领导,对所在单位存在问题视而不见,对监督意见置若罔闻,很难想象该单位在事业上能健康发展。

  一些单位某些党员干部,不愿接收监督属社会不良心态,持有一颗“玻璃心”,一怕被失去面子,丢了丑;二怕被挑刺,心难安;三怕担责,受牵连。如此心态怎能诚心接受批评及时改进工作呢?

  的确,舆论监督、纪检监察监督,会让一些违反公共规则、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等问题的人,被曝光、受批评、被揭露,被问责、惩处,这是某些人习惯于“闻功则喜、闻过则怒”心态下的反应。对监督的种种“排斥”行为,凸显出社会的认知偏差。如:有的想尽各种办法阻挠,或装聋作哑或拒之门外,有的敬而远之者……

  无论新闻舆论监督,还是纪检监察监督,针对社会上某些组织或个人的违法、违纪、违背民意的不良现象及行为,通过报道通报进行曝光和揭露,抨击时弊、抑恶扬善,以达到对其进行制约的目的。之所以不敢直面监督,说白了应是担心腐败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之成为千夫所指的丑闻,一直是腐败分子的心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社会善治离不开多方监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众声喧哗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应当厘清谬误,摆脱“鸵鸟”心态;党员干部应当保持足够的清醒,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依纪监督。归根到底,监督可以促进社会运行更有序、国家更富强、人民生活更美好。

  以良好心态接受监督对促进激浊扬清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主动接受监督,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监督者批评的意见改起,不仅可以帮助有关地区和部门看到问题、更正错误、弥补漏洞、改进作风,还能增进党群之间、政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风政风向上向善的变化。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