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2018-10-31 22:47:00来源:大众网作者:战美

  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用文学的话语解读经典,丰富详实的知识、全面深刻的解读使其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节目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总书记博览古今的渊博知识,还看到了他指点江山的宽广胸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稔和热爱,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境界。

  在《国无德不兴》这一集里,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明德、修德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了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视,2004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就在《求是》杂志发表《用权讲官德 交往有原则》一文,指出领导干部“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归根到底用权要讲官德”。“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些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话语,是习近平同志对于官德引用典故的论述。

  自古至今,百姓评价官员,不仅看他干不干实事,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好的品德。

  为什么说泰伯“民无德而称焉”?因为他有礼让品德,人民称赞他“至德也已矣”;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因为他以礼治国,热爱人民;伯夷、叔齐,为什么“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因为他们知礼节,有操守。相反,臧文忠为什么遭孔子贬斥?因为他“知柳下惠之贤”却不与己而立;齐景公,为什么“有马千驷,死之曰,民无德而称焉”?因为他虽富可敌国,但却无德可颂。

  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们,带领着老百姓用奋斗开创幸福未来的感人故事至今被人称颂:开创人间奇迹,只为造福百姓的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人民的勤务员,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杨善洲;为老百姓干事的官,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为全县群众服务的“最小”的人——廖俊波……他们,做了百姓心中的好官,立了人生的大德。

  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来看,腐败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道德品质滑坡开始的:丧失理想信念,毫无党性原则,私欲极度膨胀,贪得无厌,生活堕落……最终导致身陷囹圄,“得”不偿失。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只有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才能有效防范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只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从内心世界入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御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