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扶贫“人情风”蚕食群众利益

2018-11-12 16:53:00来源:大众网作者:谷天扬

  据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人情风”: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存在“人情送礼”行为;部分地方以“人情”或者帮助扩大品牌的名义,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例如,中部某贫困县一个山区乡镇的茶企,年产茶叶3000斤,三分之一被用来送礼,令人惊愕,更值得我们警惕。

  精准扶贫,本是为贫困地区解决发展困难,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但在个别地方,精准扶贫却沦为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成了某些人谋取政绩、炫耀政治资本的“道具”,动辄以学习考察之名行“揩油”“薅羊毛”之实,加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负担,侵占了群众利益。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人情往来,讲究送礼之风。自掏腰包、你情我愿式的正常礼尚往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股“人情风”刮到了扶贫领域,那就是刮错了方向,就变成了一种变相索贿受贿和隐形腐败了。这种行为不仅损害群众切身利益,也败坏了党员干部的形象,更阻滞了国家精准扶贫目标的如期实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其危害可想而知。

  扶贫领域的“人情风”盛行,一面说明部分党员干部的纪律规矩意识还不够强,群众观念淡薄,党性修养不够,党风廉政建设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有的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缺位,没有认真沉下基层了解情况,存在监管漏洞,或者说对扶贫领域的“人情风”监管不严,对相关当事人处置不力,没有形成应有的震慑,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在侵占群众利益时明目张胆、有恃无恐。

  上述情况的出现,不是某一地方的,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对此,各地各级纪检监察部门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及时查找监管漏洞,沉入基层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对扶贫领域的“人情风”进行制度性规范,明确相关“纪律红线”,同时畅通检举控告渠道,让监督执纪的利剑真正高悬起来。此外,对于已经查实的问题,要对当事人进行严肃问责,并点名道姓进行公开通报,从而形成有力震慑,让党员干部不敢将手伸向基层扶贫领域。

  扶贫领域“人情风”的泛滥,也反映出某些地方的党风廉政建设存在浮于表面、虚而不实、思想滑坡等严峻问题,亟需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学习,从根儿上进行“疗毒”。对此,相关单位及其负责人必须真正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切实扭转某些干部思想上出现的偏差。唯有如此,才能把这股歪风刹住。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