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敢当时评 >廉政时评

警惕五种心态 远离纪法红线

2023

/ 11/2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王怀强

手机查看

  王怀强

  以案为鉴,关键是找出规律,汲取教训。分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剖析违纪违法干部蜕变轨迹,有五种心态值得警惕。

  一曰膨胀。一些干部获得提拔重用后,容易自我膨胀。有的自我认知有偏差,感觉自己能力强、本事大,走上领导岗位是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把进步完全归于个人努力,忘掉了组织培养;有的官升脾气大,不摸实情,不顾实际,急于树立个人权威,不听班子成员意见,“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到哪里算哪里;还有的角色转变出了问题,过去监督约束较多,现在手中有权、说话算数,容易不守规矩,该报告的事项不报告,该集体研究的不研究,该履行的程序也不报批,甚至把纪法要求抛之脑后。自我膨胀是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重要内因,一旦自我膨胀就为破纪破法埋下了隐患。

  二曰失衡。一些干部走错第一步,往往是因为心态失衡。有的盲目攀比,不顾自身经济条件,与商人比吃比喝比娱乐、与老板比穿比房比豪车,没钱了就向公款打主意,或者向老板打秋风,一步一步越过纪法红线;也有的心有不甘,认为自己比商人、老板学历高、能力强,收入却少得多,“凭什么他挣那么多钱,他挣了钱也得分给我一份”。心态失衡是干部违纪违法的一个重要动机,一旦心态失衡,就总想找机会弥补,很多干部第一次伸手,都是发生在这个阶段,尤其是遇到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的时候,最容易突破纪法防线。

  三曰侥幸。很多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反思时,都会提到侥幸心理。有的自诩聪明,觉得自己手法高明,违纪违法问题都隐藏在合法外衣之下,组织根本查不到;有的善于伪装,平时塑造廉洁形象,收受财物不存银行,大数据也发现不了;有的认为法不责众,“别人都这么干,怎么就能查到我”,至于别人是不是这么干,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这种心理暗示,给自己找个安慰;还有的属于听天由命,“查不到是我命好,查到了算我倒霉”。侥幸心理是违纪违法干部的一种普遍心态,一旦心存侥幸,就会自我麻醉、自我欺骗,在违纪违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曰习惯。很多违纪违法干部对第一次收钱收物记得很清楚,因为第一次收的时候,既兴奋又害怕,还能想到组织的约束、纪法的规定。可是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手伸得越来越长,钱收得越来越多,办事收钱渐渐成了习惯。一旦形成习惯,收得再多都没有感觉,不收反而感到不自然,以致违纪违法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此时的干部就如同温水里的青蛙,不知不觉中已经坠入腐败的深渊。

  五曰对抗。查阅典型案例通报,经常看到一些干部对抗组织审查的情况。有的在违纪违法时就想好对策,试图遮掩自己的问题,属于预谋型对抗;有的感觉自己被查,赶紧找人串供,或者隐匿违纪违法所得、毁灭证据,属于应对型对抗;还有的在组织审查调查期间,不配合、不交代、假揭发、不认错,属于顽固型对抗。一些干部有对抗心理,本来想减轻组织对自己的处理,结果却走到了组织的对立面。

  以上五种心态,对应着违纪违法干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可以反映出违纪违法行为的一般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于个人可以时时检视、自觉对照,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堤坝;于组织可以紧盯节点、靶向警示,更好发挥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的治本功效。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