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方略:基于区域协调视角

2015-10-16 20:15: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编者按:

  今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会议确定,山东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精准有效的措施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着重把握“四个关键环节”,努力实现八个方面新进展。围绕这个主题,10月12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在济南启动。活动将通过全国新媒体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山东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迎难而上、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就亮点。

  10月7日起,大众网、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山东手机报、大众网官方微博、微信全平台推出系列文章——行稳致远在担当,围绕“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从项目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及促进消费改善民生六个方面,宏观讲述山东“稳调”故事,全景呈现为“走在前列”而奏响的山东乐章。

“行稳致远在担当”(97)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方略:基于区域协调视角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巨荣良

  一、改善区位条件,提升区位优势是促进我省中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最根本路径。

  寻求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路径和长效机制,关键是找出引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区域发展理论表明,一个区域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位条件或区位优势,二是制度创新能力。在不考虑制度创新能力因素的前提下,区位条件或区位优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极大地降低区域内企业和其他成员的与物流有关的交易成本。解决区域经济差距问题,政策是一个方面,但更应寻求其内生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政府给予后进地区以优惠政策,就能促使其经济顺利起飞。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山东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天然地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效应,有利于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投资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特别是优秀人才和技术的频繁的双向流动。这种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的形成,反过来又会促进该区域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区位优势和制度创新两个因素的结合便产生了新经济地理理论所谓的“国际贸易的经济地理效应”,区位优势能够直接降低物流成本,制度创新则会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和风险。这样,国际贸易自然就会发生在“冰山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而远离海岸线的内陆地区由于“冰山成本”较高而往往缺少国际贸易机会,其经济增长也就相对乏力。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按照经济规律,对影响区域间区位条件的基础设施进行超前投资,通过对后进地区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时间和空间的压缩能够改善后进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二、西部各地区要通过深化改革、抢抓机遇,获取改革红利和政策红利,促进后发崛起。

  一要抢抓机遇,收获政策红利。机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的确立,使西部地区大都成为国家和全省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区——聊城和德州市被纳入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三大战略版图,枣庄和济宁市被纳入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临沂市被纳入沂蒙革命老区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菏泽被纳入中原经济区、鲁苏豫皖科学发展新高地和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将享受国家和省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改善民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也将得到国家和省优惠政策的支持。

  二要深化改革,收获改革红利。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二是制度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要通过改革化解这些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山东省西部后进地区的普遍性问题是发展不足、人均占有偏低。因此,经济新常态下,西部地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实现后发崛起、跨越赶超。改革,就是要破除制约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领域深化改革,率先突破,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发展活力。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制度创新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革,就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环境。

(作者系聊城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王雨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