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要送到农民心坎上

2015-12-10 11:28:00来源:大众网作者:张培国
 作者:张培国

  2015年是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内容更加丰富,渠道不断拓展,形式日益创新,为农民群众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心田的桥梁。(129日新华社)

  20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一瞬,但对于农村发展来说却是翻天覆地。近20年来,随着“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科普大篷车万里行、流动科技馆进基层、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提升,农民的科技意识和致富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如今,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热潮,也给基层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精神享受、科技知识和医疗服务。

  成绩可喜可贺,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少数地方开展的“三下乡”活动还一味追求形式,往往都是集中一个时间,在街上摆几张桌子,发给过往群众一些宣传单,回答几个农民群众的问题,一阵热闹过后,便没了下文。如“三下乡”宣传的内容“老掉牙”,三年五年一个样,根本不考虑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再如一些地方每年参与下乡活动的就是那几个单位那几个人,自己都觉得没心劲,何谈让老百姓入脑入心。看似热闹的“三下乡”,不仅起不了应有的作用,而且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到头来农民漠视,基层也不欢迎。

  什么样的“三下乡”才受欢迎?笔者以为,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起。一则,要变“三下乡”为“常下乡”“常在乡”。即除年终岁尾开展下乡活动外,各地还要注重平时的下乡活动开展,将功夫用在平时。在“输血”的同时,强化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文化带头人培训班、村医培训班等,使农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三下乡”队伍。

  二则,要让“三下乡”内容要对准农民口味。比如“三下乡”开始之前,相关单位要先做好功课,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科技难题,以及普遍需要的医疗卫生常识和常见病的预防知识等。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需求。也只有

  三则,要让“三下乡”形式常变常新。事实证明,广大农民期盼“三下乡”活动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是每年从形式到内容的老模样,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从“三下乡”人员、内容以及下乡的形式变化上多下功夫,如可以考虑将“三下乡”大蓬车开到田间地头,将下乡人员放到车间课堂,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民办实事的立足点出发,不断创新“三下乡”形式,迎合农民新需求,只有内容好、形式新、能管用的“三下乡”,农民才会真正欢迎。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