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同黄山改回徽州 整体划入浙江省

2016-06-03 09:37:00来源:大众网作者:宾语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宾语

  安徽黄山是否应将地名改回徽州,引发网上新一轮的争议,支持与反对声可谓旗鼓相当。支持者认为更改能“凸显文化底蕴”,而反对者直指地方“劳民伤财”。黄山市民政部门则回应说“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6月2日中国新闻网)

  20多年来,虽说有关恢复徽州地名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但这次的呼声显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大有不把徽州地名改回来决不罢休的阵势。

  不得不承认,在主张改名字的阵营里,著名作家、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李辉对传统地名是最情有独钟的一位。早在18年前,李辉就写过一篇《可惜从此无徽州》,发表于1998年4月17日的《人民日报》上。事实上,这并非李辉第一次呼吁要尊重地名的历史文化的延续。1994年荆州撤地建市,与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后,李辉曾写下《可惜从此失荆州》,两年后,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2001年10月,李辉又写了篇《襄樊何不称襄阳》,9年后的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与荆沙改荆州、襄樊改襄阳不同,《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发表18年了,“但是安徽最终就没有改”。今年4月,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契机,李辉发表评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再次呼吁将黄山市恢复旧名称徽州市。

  与多年研究传统文化的李辉不同,在这轮黄山是否应将地名改回徽州的争论中,还有一位被包括央视在内的多家媒体反复提及的关键人物,县级黄山市成立时的首任市长、“徽州改名黄山”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崔之康。

  按照崔之康的说法,当年黄山风景区虽名声在外,但每年的游客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无论是1983年底设立县级黄山市,还是4年后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都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也符合当年实际需要。

  如果真的像崔之康说的那样,黄山风景区“每年的游客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如果徽州改名黄山真的有那么大的品牌效应,那就不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是相当合理了。但我总觉得,徐霞客留下“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美誉的黄山,游客连一名县级干部家里的客人多都没有,似乎不合情理。邓小平是1979年7月登临黄山并说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这句话的,为此,我专门查找了黄山景区自1979年以来的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统计报表显示,1979年黄山的游客人数是10.4万人,1980年是15.3万人,1981年到1983年的游客人数分别是21.9万人、24.7万人和28.5万人。这个数字与老市长崔之康说的数百人数十人显然是有差距的。

  徽州改名黄山之后,黄山景区游客人数是不是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呢?我查了下,1984年是36.9万人,1985年是46万人,1988年是54.4万人,也就是说,黄山景区游客的多少,与所在地是叫黄山还是叫徽州,变化不是很大。与黄山相邻有个九华山,两山都是享誉国内外的5A级景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池州和青阳也并未因为九华山的名气响亮而改名“九华山市”或者“九华山县”,但九华山的旅游收入不但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反而把黄山远远甩在了后面。1995年黄山和九华山的经营收入分别是1.84亿元和1.04亿元,差距是相当大的,到了2015年,黄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18.28万人,经营收入25.25亿元,疯长了13.7倍,九华景区接待游客971.25万人次,经营收入108.03亿元,增长了102.8倍。

  徽州改称黄山以来,曾有人给安徽的省长信箱写信《省长,我建议把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黄山市民政局在回复中曾列出了一些认为目前不宜进行区划和管理体制调整的理由:建市以来,齐云山、花山谜窟等徽文化景点申报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屯溪老街申报为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将十余处遗存申报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黟县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使黄山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处世界遗产的地级市。现在,黄山市已成为一个以黄山为中心,以徽文化为特色,妙绝风光与灿烂文化交相辉映的“黄金旅游区”……

  “综上所述,黄山建市以来的发展成就表明,成立地级黄山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黄山市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是符合黄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也是得到群众拥护的。我们认为目前不宜进行区划和管理体制的调整。”黄山市民政局如是答复。

  其实上面的答复都是都是些官话,齐云山、花山谜窟不是有了黄山市之后才出现的,屯溪老街也不是你黄山市打造的,拥有两处世界遗产与你城市的名字是叫黄山还是叫徽州,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黄山市民政局在答复中疏漏了一个关键问题:现在的黄山市与古徽州早就不是一个概念,大家谈徽州,就像谈论潮汕文化一样,更多的是把徽州当成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行政区概念。

  当然,徽州改名黄山,并没有带来黄山旅游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换句话说,黄山如今的发展变化与当初改不改名字没什么关系,反倒是留下了“可惜从此无徽州”的缺憾。

  回过头来看,当初成立黄山市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并没有为黄山人民带来改名之福。崔之康老市长在在接受央视东方时空采访时也承认,“改名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文化历史传承的问题,只是想到了黄山知名度比徽州更高,用黄山来发展旅游可能更好也更快”。既然改名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文化历史传承的问题,说明当初改名是缺少远见的拍脑袋之举。名字改得不合理,改名后又没有让黄山旅游的发展更好更快(起码没有好过快过相邻的九华山),作为当年“徽州改名黄山”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在没有向“徽州人”做出任何愧疚表示的情况下,义正词严地要求正本清源,将黄山改回“徽州”,内心也是够强大的。

  徽州改名黄山,确实改得不够文化,但一个城市改名字,也确实不像呼吁着写篇文章那么简单。一个城市改名,不光城市的名字要改,县区乡镇村的单位名称、印章、银行账户要改,街道的路牌、标记、牌匾要改,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要改,房产证、户籍、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要改,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市、县、区的行政区域图都要改,由此产生的成本难以估量。有学者认为,成本不是问题,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李克强总理也一再要求政府要过苦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每一次改名字带来的巨大行政成本,都是一种让人心塞的浪费。

  眼下要求黄山恢复徽州的主要理由无非有两个:一是徽州地名使用时间达829年,相比千年徽州,30年的黄山不过一瞬,主政者要有勇气将徽州重新恢复,才是对历史、对文化的真正珍爱与敬重;二是安徽取名来自安庆和徽州,没有徽州,哪来“安徽”?

  这两个理由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但现在的黄山市与古徽州早就不是一个概念了。古徽州“一府(州)六县”中的婺源,早在1949年婺源解放时已经划归江西,绩溪也早已划归宣城市了。徽州早已不是那个徽州,黄山却还是那个黄山,改不改回徽州已经不是黄山自己的事情了,还得看宣城市的脸色,还得问问上饶市和江西省同不同意。如果不能恢复“一府(州)六县”的格局,黄山就是改回徽州,不还是瞎折腾吗?至于“没有徽州,哪来‘安徽’”的说法,就有点幼稚了。人们到徽州寻根,更多的是寻的文化的根,而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那个名字,到宣城市的绩溪是寻根,到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也是寻根,只要守住徽文化的根脉,神州何处不徽州。

  如果非要折腾,徽州府在清顺治二年(1645年),隶属江南省。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批准建立安徽省,徽州府改属安徽省。再往前溯源,唐代时徽州曾归属浙江西道。如果说正本清源,相比安徽300多年的历史来说,徽州是不是该回归历史更悠久的浙江呢?宾语的廉政空间赞同黄山改回徽州,整体划入浙江省。

初审编辑:王雨萌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