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理解慈善

2016-09-26 09:43:00来源:大众网作者:张楠之
 作者:张楠之

  最近,陈光标和他曾经的“慈善”事业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陈光标的主动回应也未能消除媒体和公众对他的诸多质疑。有人感叹一个“慈善家”在倒下,甚至有人感叹这是“慈善”的危机,质疑让人“寒心”。

  陈光标被质疑,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在,他被质疑,不代表慈善也被质疑,即使他倒下的,也不代表慈善倒下——毕竟,至少在公益慈善界,陈光标一直是一个不怎么被主流接纳的“异类”。不过,陈光标及其慈善行为的被质疑,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什么是慈善、重新理解什么是公益的契机。

  其实,我们的身边虽然不乏“标哥”这样攫人眼球且争议不断的“暴力慈善”,但也不缺少“润物细无声”般行动着的公益组织,比如李连杰的“壹基金”、李亚鹏的“嫣然基金”、马云的“马云公益基金会”等。而且,除了这些名字耳熟能详者和他们的公益基金外,还有更多默默无闻却也在从事着公益的企业、组织和个人。

  慈善一定要与钱有关吗?当然不是。否则,你怎么理解“宝贝回家寻子网”这样的与金钱毫无瓜葛的公益性组织?慈善一定要与商业绝缘吗?当然不是,否则,哪来的钱做慈善?可是,与商业有关的慈善一定要与钱直接相关吗?恐怕也未必。因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个帮助企业赚钱的东西,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农村淘宝、菜鸟物流等项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带有强烈的公益色彩——比如,支付宝以及在其之后出现的诸多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起的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恪守诚信的约束机制,就对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发挥着有目共睹的作用。

  或许,在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新理解商业,重新理解越来越与商业密不可分的公益慈善。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商业人士,其在立志创业之初,给自己定下的理想无外乎两类:一类是像苹果的乔布斯和谷歌的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那样,要做一些“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的事情;一类是像王健林说的那样“先赚它一亿”。前者有更强的理想主义情怀,后者则更具体一些。两种理想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但两者却都可能沦为别人眼中的笑话——王健林的话引暴了网络上的一波调侃狂潮,那些理想化的想法和话语在当事人未成功之前,则似乎与传销组织里的励志口号没什么两样。

  可是,我们还是要相信一些人是有理想主义情怀的,而且,这种情怀会贯穿其生涯的始终,并持续影响着其行为。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谭嗣同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慷慨,和为理想引颈就戮的决绝。这种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居于政界,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胸怀天下之士,居于学界,便是良心学者,居于商界,便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的业界精英。

  公益慈善是一个与理想主义情怀相关的事物,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拥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的参与和推动。

  那些理想主义的公益慈善人士,当初都曾遭到过质疑,疑其圈钱者有之,疑其图利者有之,但今天回头再看,张宝艳与她的“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那么多被拐儿童找到了魂牵梦萦的家,李亚鹏和他的“嫣然基金”帮助那么多唇颚裂的孩子绽放出开心的笑容,李连杰和他的“壹基金”帮助那么多人摆脱了苦难的困扰,马云的支付宝让那么多人养成了诚实守信的习惯,农村淘宝让那么偏远地区的人通过互联网得以勤劳致富,这样的结果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所乐见的么?

  今年8月,阿里巴巴的马云宣布在未来的一年内减持阿里巴巴990万股股票,用于履行公益捐款的承诺及更好地管理财富;9月,腾讯的马化腾宣布未来每个将拿出1-2%的利润投入公益。未来,或许他们以及其他的互联网大佬以及更多的企业家们会有更多的公益行动。我们乐见这样的行动,我们更乐见他们在公益慈善领域的竞争,一如他们在商业上的竞争一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