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让基层群众成为共建共享网络空间的主体——写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之际

2016-11-17 21:53: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大众网特邀评论员  崔清泉

  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了。大会以“创新驱动 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1600多名来自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汇集于此,310家互联网企业参加展览,120多场新产品发布活动举行,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快递小哥”、“扫脸付”、裸眼3D电视……,一批互联网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将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为此感到震撼、感到振奋的同时,我们更应想到如何将“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更好的融合融入到日常网络空间生活中。

  当前,我国网民的规模和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一,网民达到7亿,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7亿网民中,工人、农民、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群体的基层群众,占据着主体地位,是我国网络空间的主要社会存在。在移动互联网蓬勃生长的时代,基层群众不再仅是一个政治范畴的概念,它被赋予了网络时代的主体意义和鲜明价值导向。可以说,互联网发展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因为它的每一步变革都与基层群众的生活同频共振、同生共长。“双十一”狂欢促销、微商迅猛成长于微信圈等电商的火热实践证明:互联网的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理当也必须让基层群众成为共建共享网络空间的主体,这是我们输不起的价值选择,也是我们必须要赢得的未来。

  让基层群众成为共建共享网络空间的主体,当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于民,助力民生改善、梦想实现。互联网上网民的种种点赞和吐槽、欢笑和泪水、希望和失望、梦想和彷徨……,无不是基层群众对线下生活的线上反映和表达,大多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活失意乃至酸楚处的无奈、更有对人生梦想的价值追求。对此,政府更当“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就业”等“互联网+”行动计划,让孩子、老人、年轻人特别是困难群体充分共享到“技术改变生活”的互联网力量,进而激发出基层群众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只有这样,在1年、3年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再做回顾,才能有看不够的成绩斐然,收获一个更加美好的网络中国。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民来自老百姓……,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 让基层群众成为共建共享网络空间的主体,更当走好互联网上的群众路线。当年,我们“一支笔”唤起工农千百万、广播电视汇聚起改革开放的群众力量。当下,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更当成为我们征求民意、汇集民智、形成同心圆的重要平台。应当充分搭建起网络问政、网络服务、网络监督等各类面向网民的网络平台,让网民的观点表达、利益诉求、批评建议有更多、更快的官网媒介,而不仅仅是依托于社区论坛、微信圈的吐槽。唯有充分尊重基层群众在网络空间的主体地位,多“问症”于网民,“求医”于网民,才能守护好群众路线——这一永不褪色的生命线,标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时代新高度。

  截至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各地光纤网络覆盖家庭数已超过50%,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了1.73亿,庞大的网民群体展现出了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网络空间内芳香固然满园,腥秽也不可避免甚至有时甚嚣尘上,作为基层群众的“你、我、他”,皆置身其中,难以其外。而我们都希望社会少些戾气、网络多些清新。当我们网上抱怨路堵心堵,何如做一个让他人点赞的绿色出行者?当我们网上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何如成为“敢于扶起倒地老人”的网红?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都不会高歌猛进、狂飙突进,其实恰恰是微弱力量推动、微小进步质变的结果。平凡世间的你我,如能有品质、有温度、心存善念的表达与付出,或许并不振聋发聩,或许无关宏大评判,但却是对这个网络时代,“我该如何存在”的回答。

初审编辑:臧海平

责任编辑:杨宪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