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出山,才能镇得住“标签横行”

2016-12-14 10:37:00来源:大众网作者:邓海建
 邓海建
  “中 关村二小事件”,持续性刷爆朋友圈。有学生家长称自家孩子遭同班同学“霸凌”,抱怨学校处理不妥;另有“家长”在网上发文称事出有因,当事家长不该借舆论 施压;而校方10日则回应称这只是“学生、家长之间的事件”。最近的消息是,此事似乎出现“反转”,再有家长爆料称孩子母亲“是个编剧”。(12月12日 华西都市报)
  可能北京网信办的咖啡还没喝够,捕风捉影的标题党,再次将“中关村二小事件”推上新一季的热榜。
  所 谓“反转”,竟然是——据说当事学生的母亲“是个编剧”。这种见风是雨的逻辑,究竟是想传递给公众怎样的认知——是编剧,说的都是胡话;抑或说,是编剧, 就无权为孩子表达?孩子母亲是个编剧,这个信息,与“孩子母亲是披肩发”、“孩子母亲喜欢吃辣”,在本质上,是等量齐观的意思,它对于事件真相的掘进,除 了罗织不靠谱的“绯闻”,并无半点理性增益的意味。
  不过,事件从严肃校园话题转向小道消息竞赛,不 得不说,当事学校赐予了“洪荒之力”。一起简单明了的校园事件,在失败的危机公关下,愣是发酵成了“中二事件”,无非就是三个肇因使然:一是无视公共关 切。近年来,中小学生校园霸凌事件时有发生。来自教育部的统计称:今年5至8月,发生的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分别为28起、17起、17起、6起。当游离在 法律惩戒之外的霸凌现象成为校园治理之痛,学校就不能躲躲闪闪,更不该藏着真相和稀泥。
  二是不谙公 关哲学。在舆论场密集关注、爆款热议的时候,却抛出一篇官话连篇、虚与委蛇的“声明”。言辞之间,诚意稀缺、礼节有限、干货寥寥,甚至祭出“保留通过法律 途径维护学生及学校声誉,并追究相关主体责任的权利”,凡此种种,难免令公众瞠目、并产生行政化之弊的观感。三是放任流言传播。公共事件的“黄金N小时定 律”下,越是主动公开,越是掌控大局。“中关村二小事件”传得沸沸扬扬,校方却始终王顾左右或缄默不语,舆论在掘进乏力的无奈与愤懑中,只得以各色轻量级 流言,刺探真相的脉络与敏感。南昌的“房百套”事件、河南的王娜娜事件……套路深深深几许的博弈背后,莫不是此般挤牙膏的“求真相””过程。
  其 实,上纲上线的校园霸凌也好,熊孩子导演的恶作剧也罢,说开了,说破了,总不至于成为舆论场的互撕丑剧,而事件对当事方的二次伤害,也不至于如此“披头散 发”。更何况,在吃瓜群众眼里,中关村二小是北京市海淀区的VIP级名校,名校如何应对疑似“校园霸凌”事件,是具有示范效应的“样板间”。这个时候,如 果连直面真相的勇气都没有,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校园安全”四字,莫非只能浮在天上与太阳肩并肩?
  苦 衷当然人人有,难处自然事事存。憋在心里,有无“内伤”不说,也容易消弭彼此的信任。再说,学校失语不可怕,监管者不能失声。海淀区教委也好,北京市教委 也罢,到了这个份儿上,恐怕就不能“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不仅要让细节化的真相早点站到台前,更要反思并追责相关方傲娇应对的作为。一句话, 真相出山,才能镇得住“标签横行”,而严肃的“中关村二小事件”,总该有个服众的逻辑因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