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贵在早、活、行

2017-03-05 19:49: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同江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刘同江

  “两会”开幕,住鲁全国人大代表关注传统文化传承,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有诗词,可以尝试探索将戏曲、中医等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传统文化课程中。(3月4日大众网《传统文化不只是诗词 代表建议学校扩大课程范围》)

  这一建议,意义深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重要一方面。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事关“四个自信”,是一篇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青少年是关键,校园是重要阵地。住鲁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要落到实处,要注意抓住三个关键点。

  注重一个“早”字。人的思想意识,奠基于启蒙时接受的教育。“三岁看老”,虽是俗语,但有一定道理。青少年时期,在学生心灵上播种什么、刻画什么,印象都特别深、影响格外久。应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智力发育程度,在中小学课程设置、教材设计上,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传统文化传承作出安排,让孩子们及早熟悉新时代的“三字经”、践行新时代的“弟子规”。

  讲求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当然要背诵、书写一些经典文章和诗词,这是基本功,但更要采取多样、活泼、生动、形象的传播和教育形式,调动学生兴趣,由激发兴趣到主动学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从一鳞半爪到系统学习,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传承。结合山东省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德州市近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38场,为学生展演展示的项目包括京剧、吕剧、杂技、武术、秧歌、黑陶、剪纸。山东省吕剧院到位于德州的华宇工学院展演《姊妹易嫁》和《砖头记》,学生们看后说“吕剧的山东方言乡土气息浓厚,让我感觉特别亲切,颠覆了我以往‘戏曲只是中老年人群喜爱’的观念” 。这说明突破说和写的单一途径,增加演和唱等形式,文化传承大有可为。如果再结合新媒体、新平台,创新手段、创新形式,传统文化完全可以赢得青少年热爱。

  注重参与和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传承,只有践行,才能更深刻更持久。就像《弟子规》是用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不是考试的教材,传统文化是用来滋养心灵、雅驯言行的,而不是用来炫耀的,只有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积极践行,才是最好的传承。不一定让孩子们穿上汉服诵读古书,但参与感、仪式感是必要的。到制陶车间亲自做陶坯、演课本剧、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这都不失为参与和践行的方式,关键是能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印象更深、感悟更透、感情更浓。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传承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把住鲁人大代表的建议,变成鲜活的实践,山东一定会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董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