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为何让我们焦虑

2018-11-30 23:03:00来源:大众网作者:鲁风

鲁风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布,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引发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三部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随着国家监管部门亮明“零容忍”的态度,“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在舆论场上的热度陡降。但是,我们对该起事件的关注不能“降温”,我们的反思与追问也不能停歇。笔者比较认同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和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发表的声明:在学术与技术上,该项“研究”没有先进性,并且对技术的应用严重失当;在伦理与道德上,在严重缺乏科学评估验证,安全性存在不可预知风险的情况下,贸然开展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临床操作,严重违背了基本伦理规范和科学道德;在法律与法规上,该项“研究”违反了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基因相关研究的系列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实施了明令禁止的技术操作。

  从目前公开的可以确认的信息来看,此次事件的可怖之处在于:相关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竟然“躲过”高校、学术共同体、伦理委员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视,而且没花费太多的成本,两名被编辑了基因的婴儿就在医院“诞生”了。如果这些“黑手”不得意忘形,不被媒体曝光,保持“低调”,编辑基因于无形,默默“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新生儿,这是不是更加让人焦虑甚至恐惧!

  倘若我们仅仅把“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定性为“莽夫”之勇,“伦理的归伦理,法律的归法律”,显然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想简单了。面对颇具商业头脑并且深陷资本之中的青年科学家及其团队,你跟他们谈科技伦理的底线,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看重的是巨大的商业利益,不择手段追求的是所谓的“世界首例”、某个领域的“第一人”。因此,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就是深挖这个“冰山一角”,彻底切断这些“黑手”的利益链条,查缺补漏,扎紧篱笆,不再让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的“悲剧”发生。对此次性质极其恶劣的事件的调查核实工作,未必求快,但务必扎实,办成“铁案”,除恶务尽,以儆效尤。否则,此次事件潜在的示范效应会导致更多的婴儿乃至我们人类的基因库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

  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深思:配合进行实验的志愿者获得了知情同意,即便知道在基因编辑过程中出现了脱靶问题,依然坚持植入。“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讲伦理道德、违法违规的科研人员固然应该受到惩处,那些冒险改变自己后代基因的父母也不值得同情,他们急需多一些责任和敬畏之心。毕竟,在科技进步神速的当下,基因编辑技术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脱靶风险、伦理困境,每一个成年人在孕育后代的时候必须引以为戒。

  无视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不是积极意义上的科学探索,它只是在歧途上的一次大冒险,对生命伦理的“突然袭击”。此次事件及时被关注,“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在给监管部门敲响警钟的同时,也面向公众上了一堂关于生命伦理、科学精神的公开课,凝聚广泛共识,捍卫人类尊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