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敢当时评 >海报时评

海报观潮丨我们为什么要跟踪“象群北迁”?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旅行

2021

/ 06/0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徐坤杰

手机查看

  徐坤杰

  近日,一场“人象冲突”景观在上演,我们一路都在温柔地引导和避让,正如大象也曾经为人类一路退却一样。

  从2020年3月开始,16头野生亚洲象组成的“断鼻家族”野象旅行团从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出走,开启了栖息地寻找之路,它们穿越森林、河谷,进入农田、村庄,甚至城市。

  在路上,他们经历新生与分离,从16头变成17头,又从17头变成15头。

  据“云南发布”,截止6月4日17时,北迁象群向西南迁移6.6公里,持续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活动,人象平安。

  伴随象群500多公里的迁徙路途,是网友跟踪围观“象往何处”的热情,媒体也对此次“一路象北”事件跟进报道。

  看“象群迁徙”、议“象往何处”,仅为满足猎奇心理?

  此次罕见的“象群迁徙”引发全网“云观象”,在无人机的检测下,网友带着猎奇心理关注着“野象旅行团”到哪里了、吃了什么、做了什么……

  小象喝下200斤酒糟而醉倒掉队、象妈妈托顶掉进水沟里的象宝宝上岸、大象喜欢吃玉米不喜欢吃菠萝,大象喝光了水桶里两吨用来洗车的水、大象去农户家觅食盐……网友为看到了与动物园里不一样的大象而兴奋不已。

  “象往何处”?“象往昆明”“象往豫州”“象归中原”……一路上,大象在人们的讨论中,形象越来越“萌”,迁徙之路也越来越“浪漫”。甚至还有网络主播“自作聪明”,吃播象群吃剩下的菠萝,“云围观”队伍里出现了过度娱乐化、流量化的网络低俗现象。

  同时,此次罕见的象群迁徙行动也带来了严重的“人象冲突”,人身安全、生活生产秩序受到威胁,经济损失重大。

  2021年6月1日9时许,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302县道大洛段,30多辆渣土车集结待命。

  据“云南发布”,4月16日至5月27日,象群在元江县、石屏县共“肇事”412起,直接破坏农作物达842亩,初步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近680万元。

  北京师范大学张立教授曾在一次演讲报告中指出,1988年到2016年这28年间,有68个人被大象踩死,320个人因大象受伤,农业损失超过300亿元。

  不光人被伤害,经济遭到损失。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大象,被人杀死的事件每年仍在发生,28年间有80头大象被人杀掉。

  在全网“云围观”下,象群迁徙征途上发生了太多或可爱、善良、亲密,又或凶险、沉重、悲伤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被报道和被知晓,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猎奇心理?

  “象群为什么出走”应当有科学的研判和回答

  在“云围观”的同时,大家开始问,象群为什么出走?与人们思恋着自己的故乡一样,除非不得已,自然界中,又会有哪一个物种愿意离开故土踏上流浪的征程?把“快乐围观”的镜头再放大些,我们更应该看到“断鼻家族”象群北迁背后的原因。

  对此,专家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是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其食物量难以持续供应保障,导致其离开原栖息地寻求食物;

  二是亚洲象群离开自然保护区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未受到攻击威胁,无意再回到原栖息地;

  三是头象迷路,象群在森林、农田交错区域以农作物为食物,但没有找到适宜长期栖息的自然生境,从而不断游荡寻找,漫无目的。

  云南野象“旅行团”一路向北临近昆明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也有专家指出,此次云南南部亚洲象的迁徙扩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其栖息地的生态变化。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团队于2017年在《科学报告》发表的《保护与发展间的冲突:经济林业侵占亚洲象分布区域》指出,适宜亚洲象栖息的天然林在1975年-2014年的40年间,不断缩小和碎片化。其中,天然林面积由69.31%下降到了57.81,而橡胶林从0.52%扩大到了12.71%,茶叶种植则从8.77%增加到了22.01%。

  此外,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上,研究人象冲突缓解策略的黄程博士在一篇文章中,对罗梭江的回龙山水电站提出了质疑。他指出,水电站正位于亚洲象勐养——勐仑生物廊道中,而决堤淹没的640米以下的区域,几乎涵盖了沿江设计的整条核心廊道,“这次的水电站淹没事件,对于整条核心廊道来说,无疑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随着经济林的大范围种植以及公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宜亚洲象生存的天然林逐渐减少,栖息地变得岛屿化、破碎化。如此来看,生活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勐养片区及其周边的亚洲象群向外扩散似乎不是偶然。

  近日,逗留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逾十天的17头野象,也是2020年从勐养子保护区出走的,与“断鼻家族”一路向北不同,他们选择的是南下。有媒体报道,因象群食量巨大,其所在区域的食物已不足以支撑象群的需求,下一步可能会对园区东部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育种基地造成威胁和损害。

  在“如何劝返”的讨论和实践中,对大象“温柔以待”

  在此次应对处置中,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亚洲象北迁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加强现场指导,兼顾“盯住象”“管住人”,用无人机监控,出动渣土车和挖掘机,投喂粮食和水果,在疏堵结合的“劝返”工作中尽量降低人为干扰对象群的影响。

  可见,密切监测、道路管制、人员疏散、投食诱导、隔离围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是当地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在这些人为干扰的辅助工作中,专家和网友也在不断发出建议和提醒。

  例如,为了避免刺激象群,无人机不能低空监测,大象在休息时不动时则无法监测到,要等到它们活动时才能找到踪迹。

  还有,关于投喂食物,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教授吴兆录有一些顾虑。亚洲象智力相当于6~8岁的人类,属于智商很高的动物,如每次都喂饱大象,“它们可能会觉得跑到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东西吃,变得更加容易主动接近人类生活的地方”,且主动投喂有“驯化”野生动物的意味。因此,“投喂应该把握好度”,否则反而是增加风险。

  15头北上亚洲象开始向南移动

  此外,关于网友提出的将大象麻醉运回的劝返方式,有关部门和专家也进行了回应。考虑到象群互相保护的本能、被惊吓后发生暴躁的不可控反抗行为,以及麻醉区域的选择、麻醉剂量的确定、麻醉和运输工作对大象的心理伤害等难题和风险等,麻醉运回并不是理想的劝返方式。

  与历史上发生的残酷“人象冲突”事件相比,此次应对处置显然是“温柔”的,劝返工作充满了尊重,力求站在大象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并推进工作。这与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对人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向理解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从东北虎到金钱豹再到今天出走的亚洲象,我们如何在频频发生的“野生动物逛街串门”的人兽冲突事件中找到和谐的相处之道?此次对云南亚洲象群迁徙的应对实践无疑又是一次探索。

  把“生态”当成为我们“最看重的事情”

  关于此次“人象冲突”的讨论和应对,最终应当导向其议题的核心——“人兽冲突”以及生态保护。

  实际上,此次正在发生的“人象冲突”确实也给我们上了一场鲜活的生态教育课,生态保护、尊重野生动物等理念应当深入人心。

  6月4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无人机监测分队在法古甸村附近持续跟踪亚洲象群时拍到亚洲象的画面。该图片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提供。

  而且,在这次人象冲突中,大象的知识被科普,大象行为研究被呼吁推进。因为我们知道,在所有的“人兽冲突”中,唯有了解他们,知己知彼,才能找到和谐相处之道。

  无论如何,这一路上,被北迁象群支配的兴奋、恐惧和我们的“一路避让”,都在提醒我们,生态一旦失衡,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生命共同体”下,应当对大自然保有“敬畏之心”。

  生态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还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任何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利用都是有偿的。所以,回到当前,无论面临怎样的发展困境,生态保护的红线都应当始终被坚守。

  “生态”应当成为我们“最看重的事情”。而我们也看到,借由此次冲突事件,野生动物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走廊的建设工作和资金投入正在被呼吁推进和加大。

  据悉,今年10月,昆明将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无独有偶,这个“断鼻家族”象群也曾往昆明的方向进发,也正在为生物多样性而努力地生存并寻找栖息地。

  在大自然环环相扣的生态中,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

  作为人类,我们更应当记住并身体力行。而这也正是我们追踪“野象旅行团”千辛万苦一路北进的最重要原因。

  唯有如此,才不枉它们千辛万苦离开故土走这一遭,以及我们为此而不遗余力的付出。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