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敢当时评 >海报时评

海报观潮|聚合城市文旅资源 音乐节扩圈的野心与焦虑

2021

/ 06/21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静宁

手机查看

  张静宁

  音乐节是一种现代节庆形式,近两年在国内的迅速蔓延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仅生产音乐,也营造了更加多元的社会互动与地域的认同感。而近两年户外音乐节的“遍地开花”,则要从音乐节与青年人群的共生共荣开始说起。

  【音乐节满足青年群体的普遍期待】

  根据中国经济网发布的《全国首份现场娱乐消费洞察报告》显示,90、95后参与现场音乐活动的频率和消费都较高。毫无疑问,青年群体是目前音乐节的“主力军”。从大麦发布的《2021五一档演出观察》来看,超过四成用户将音乐节作为度假选择,六成音乐节用户是跨城市观演。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生活中有不同的身份和工作,也有不同的压力和焦虑。而音乐现场本身具有的开放轻松氛围,能够直接激发乐迷超脱、叛逆的话语和行为,再加上其节庆与小众音乐的标签加持,成为了不少乐迷远离日常生活,真实地表达精神诉求的“树洞”。在这个过程中,重构了与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同的“自己”,在短暂的音乐狂欢中实现了对现实社会角色的逃离和心理转换。

  与此同时,音乐作为一种无国界、无差别的社交语言,也正迎合了年轻人之间的社交需求,毕竟寻找伙伴也是当代年轻人的重要娱乐项目。从不少乐迷用“乌托邦”来形容音乐节现场的普遍情况便可以看出,音乐节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乐迷可以通过共同的爱好更直接地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相似的群体,并在简单的搭讪中来获得生活中难得的社交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逐渐形成的音乐社交,也正在成为当前音乐节裂变出的文化生态之一。

  当然,文化色彩也是音乐节与青年人的共鸣纽带。音乐节区别于一般的歌星演唱会,虽然它也有表演乐队,也设有舞台。但是,现场音乐的形式将观众和乐队更高效地串联起来,让台下的乐迷成为这场节庆的主角,打破了“表演者与观众”这种关系设定,通过小众音乐本身自带的音乐情怀,形成乐队与乐迷的音乐共同体,构成了音乐节特定的公共文化氛围。

  【城市音乐节的文旅新标签】

  在青年群体的簇拥下,音乐节从2010年开始,逐渐摆脱了“小众”“摇滚音乐”的单一性标签,开始将户外音乐的形式与旅游产业、城市文化等相结合,加上其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音乐节文旅产业化融合开始进入井喷期。根据大麦统计,今年五一的5天假期,大小音乐节的举办场次达56场,比2019年同期提升37%,票房和观演人次同比增长了252%、173%。日益火热的音乐节让音乐+文旅成为城市宣传的新途径。

  以五六月份音乐节在山东遍地开花为例,除了音乐厂牌自身的扩张,地方政府与文旅集团的努力功不可没。在五月份济南融创文旅城耳立音乐节发布会上,参会嘉宾合照时比出的“金属礼”手势在网络中吸粉无数,微博话题#山东为了宣传音乐节有多拼#登上热搜。

  (2021年山东地区已官宣音乐节汇总)

  五一期间在济南和滨州双城举办的迷笛音乐节更是受到了政府在政策、配套服务多方面的支持。滨州迷笛音乐节当地仅用20余天就完成了整个场地的规划筹备;为了配合济南迷笛音乐节,济南地铁也将1、2、3号线运营时间延长,“以文带旅”,人性化打造温情、好客的城市名片。

  有了发展音乐节+文化旅游的意识和政策之后,音乐节的经济带动效应变得更加明显。与当地自然条件相结合成为一大特点,比如“日照海洋音乐节”,除了音乐还有沙滩比基尼及海滨美食;再如国内音乐节大厂牌摩登天空落地的“东营草莓音乐节”,也正是看中了东营独特的湿地资源和旅游潜力。

  除了与自然条件的匹配,向二三线城市下沉现象也较为明显。因为通常情况下,音乐节的选址一般考虑到当地和周边的乐迷基数,落地一线城市的可能较大。但是近两年乐迷数量的明显扩张,以及资本大量进入音乐产业,再加上各地政府的引介,出现了“小城市+强阵容”的反向流动。如6月份备受期待的潍坊国朝音乐节、济南新青年音乐节以及菏泽海报音乐节等。

  整体上说,音乐节和旅游目的地的合作,确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传播效应。如浙江舟山的东海音乐节、云南的五百里音乐节,还有早期的张北草原音乐节等,都是音乐赋能城市营销的典型案例。从长期来看,一方面,音乐节可以助力举办城市打造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形象,刺激城市旅游、酒店、餐饮、交通等多行业的消费;另一方面,城市音乐节的举办也在帮助原创音乐行业的整体繁荣,作为文化旅游的表现形式之一,形成了音乐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赢。

  【户外音乐节发展困境】

  在音乐节的井喷之下,随之而来的是制作成本的攀升、阵容风格的同质化以及小型音乐节的管理失控等问题。如何在音乐+文旅的模式下实现音乐节的长远发展,成为目前的普遍困境。

  先从音乐节的价格来看,今年5、6月份集中的音乐节单日票,从三百多到六七百甚至一千多不等,如阵容较为优质的南京草莓音乐节,两日通票价格为520、600元,单日票为360、460元,还存在着抢不到票,高价购买黄牛票的风险。再加上吃喝住行的费用,对乐迷来说,一场音乐节的开销完全大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导致票价“飙升”的原因,除了物价、场地费等开销的上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业品牌的入场。如音乐节的现场陈设,充气LOGO、网红帐篷、抖音现场推广、拍照打卡区等,都是音乐节品牌IP打造的必需品,也让音乐节更具备节庆气质,从而吸引各个圈层的受众,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音乐节的举办成本。

  另一部分原因在于随着摇滚乐、民谣以及嘻哈音乐的逐渐普及,不少热门乐队身价大幅度上涨,尤其是在音乐节靠后时间出场的压轴乐队,价格更是翻倍增长。此外,为了迎合更广的乐迷需要,流量艺人和明星偶像出现在音乐节的频率也大大提高,这也必然地提高了音乐节的嘉宾成本。

  所以,音乐节票价的增长也被业内人士称为“无奈之举”。但是从网友对音乐节的“抱怨”声音中看,高昂的票价并不是音乐节未来扩大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原因。演出阵容的同质化、现场新鲜感不足,才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困境。

  所谓“困境”,指的是同质化问题被不少业内公司意识到,但是目前并无解决的办法。如果主办方想要音乐节有可观的收入、较大的影响力,免不了要邀请较有名气的乐队和音乐人,这就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了不同音乐节之间演出阵容的高度重叠。但如果主办方想避开重复,邀请小众的表演者,则存在着票房不佳的损失风险。

  除此之外,不少小型音乐节的体验感缺失问题也正在加剧。经济红利驱动下带来的主办方准入门槛过低,让不少音乐节的配套设施跟不上,从现场陈列到餐饮娱乐等多个环节,都未能形成成熟的生态系统。这直接导致了乐迷的不良体验,不仅无法通过音乐节的举办打造良好的城市旅游名片,还会将不少负面情绪牵引到地域形象上来,造成部分举办城市“得不偿失”的明显感受。

  综合来看,音乐节产业化发展的现象背后,还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从当前盲目放大化的音乐节热情走向理性的行业发展,从商业文化符号逐渐形成一种生活方式,还需要音乐行业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改变。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推荐 换一换